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展望与预测

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体现在无论是产销量、新车型推出的数量、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还是对国内汽车消费的拉动方面。但是,2005年的汽车市场也给许多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留下了深层的思考,毕竟市场竞争是无情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展望2006年,我们依然有许多期待,国内汽车呈现市场的发展将五彩滨纷的波澜,将可能体现以下特点:

  一、汽车产销量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慢

  预计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逼近600万辆,有可能与日本并列,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其中以轿车、MPV和SUV构成的乘用车的总销量约为320万辆,比2004年增长22%;商用车的总销量约为178万辆,同比约下降4%。预计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要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GDP依然保持较高增速,国家统计局预计增长8.8%;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国内二、二三级汽车市场开始启动;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规划的第一年,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发展,以及国内汽车出口等因素。因此,预测2006年中国市场上的汽车总销量将保持适度的稳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预计全年汽车总产量有望达640万辆左右,比2005年增长11%左右,其中,国产车的总销量约为630万辆。其中乘用车的总销量预计为360万辆,增幅为16%左右;微型客车的总销量预计为89万辆,增幅约为7%;商用车总销量为180万辆左右,增长率约为3.7%。这是继2003年、2004年、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分别跨上了400万辆、500万辆和600万辆的台阶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又一次大发展。我国汽车市场规模将可能稳定在世界第二的位置,彻底超过德国,与日本并驱齐驾。

  二、降价依然主导2006年的汽车市场,依然是汽车市场的主旋律

  最近几年,降价始终是我国车市的主旋律,所不同的是降价的幅度呈现差异罢了。2006年,我国的车市依然少不了降价这个主旋律。2006年,汽车价格总水平将会小幅下滑,国产车降价幅度约在7%左右,国产轿车价格依然坐在价格滑梯上,原因是产能严重过剩。降价之火将进一步向A级以上轿车蔓延,其中中高级轿车降价幅度较大,全年将在10%以上。由于各家厂商都想达产、新品上市旧品让出价格区间、标杆车型降价、企业成本控制逐步收效,以及研发速度加快和本土化率提高等因素,都会使轿车价格格局“风吹草动”,甚而至于地震。原因主要有:

  1、厂家扩产依然狂热,产能的相对“过剩”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不到600万辆,全行业产能却达到800万辆,过剩200万辆。目前仍有在建能力220万辆,未来5年中还有800万辆新上能力正在酝酿和筹划之中……”,并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表示担忧。特别是各个厂家扩产计划如火如荼:在赛拉图刚刚上市后不久,东风悦达起亚的第二工厂就在盐城奠基。第二工厂建成以后,产能将达到30万辆,再加上第一工厂,东风悦达到2010年的产能将达到43万辆。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天津一汽丰田第三工厂奠基,据了解,天津一汽丰田第三工厂的规模为年产20万辆,生产普及型轿车。同时,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在重庆举行了15万辆年产能扩建工程完工仪式,扩建项目包括一个全新的冲压车间、发动机厂和总装厂。此外,上海大众三厂改建工程和广本第二工厂都将在今年年底完成,使得上海大众的产能将提升15万辆,达到60万辆。因此,在各个厂家纷纷扩产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汽车产能已经出现相对“过剩”的景况。

  2、降价依然是生产商市场取胜的“利剑”

  在历经了2004年“高达60万辆库存、13%的大幅降价”之后,2005年,中国的汽车业者们低调而理性地在限产与市场之间努力寻找平衡,在充满变数的汽车市场中谨慎前行。时近年尾,一路走低的车市价格折射出各生产厂家激烈的阵地争夺战:为了消化去年库存,也为了实施今年的市场战略,价格战火年初从微车燃起,又从中低端一直烧到中高端。降价,成了2005年中国车市的主题。在经历了不断的拼杀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完成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蜕变。有人说,降价将是今后几年汽车市场的常态。降价声中,中国的汽车格局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上海通用首次把上海大众从近20年轿车销量第一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同时,以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一汽丰田等企业为代表的日韩系汽车企业在中国全面崛起,并且对大众等老牌欧系车发起全面挑战。报告预计,2006年国内轿车产能将达到450万辆,轿车产能利用率将保持在68%左右,低于70%-75%的合理产能利用率水平这必将引发生产者之间的频繁降价。

  三、新车频繁上市,令人目不暇接

  2005年是新车上市最多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上市的新车多达120多种。新车在一年里扎堆上市,价格却是一路走低。在经历了去年13%的降价之后,汽车厂商不再把价格作为惟一竞争手段,开始在车型出新上下了很大工夫。这种趋势将依然在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上再现。最先登场的是12月30日上市的奇瑞新旗云,新旗云是奇瑞整合了旗云和风云后的新品牌,车身外形有所改变,排放达到国Ⅲ标准,价格与之前变化不大。紧接着登场的是标致206。该车将于2006年1月6日亮相并开始接受预订,春节后有望提到现车。2006年1月10日,奇瑞A5系列第一款车A520将在北京九华山庄上市,同时,奇瑞2006年的全系列新车也将亮相。春节前的压轴车型将是刚刚获得发改委批准上市的力帆520,1月19日,力帆520将在重庆举行全球同步上市仪式。据了解,该车将先期在西南、江浙、山东等地销售,短期内不会进入北京市场。1日至19日20天内4款新车上市2006年第一个新车上市高潮即将来临。根据各厂商的新车上市计划,到明年1月19日的20天内将有4款新车上市。另外,据了解,今年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商都有新车型、新品种上市,新车推出的速度和周期将比2005年要快和短。预计,全年推出的新车型不下于150种,创历年之最,将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余地。

  四、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竞争更加激烈

  2005年国人感到欣慰的是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在产销量、出口上,还是在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喜可贺。在决策层、政府部门、媒体乃至新老愤青的共同推动下,自主品牌获得前所未有的政策、市场、资金和舆论支撑。夏利、奇瑞、 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销量大增,在一个完全全球化的中国车市,攻城掠地,从合资品牌手中夺回不少市场份额。但是,跨国公司及其在中国的合资伙伴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老的合资企业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与轻松,从大把数钱,到产品陈旧、成本不堪重负,市场份额萎缩,价格猛跌,濒于亏损;新的企业虽然锐气尚在,但是产品推出密度过大,批量不足,为站住脚跟,一个集团之下的合资企业难免同室操戈,经营效益每况愈下。因此,可以预见2006年,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开始面临一个新的转型抉择,在人才、管理、采购、乃至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本土化必将提上日程,纷纷增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争夺市场份额。因此,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将展开有史以来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将进一步导致自主品牌实力的增强,国内市场份额的扩大,但这一增长速度不会太快,国内市场份额有往在30%左右。问题的关键是自主品牌生产企业能否在这场竞争中如何积极的面对。

  五、小排量汽车继续书写辉煌的神话

  由于受到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新汽车消费税的发布、实施,原来饱受冷落的小排量、微型汽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销量持续攀升。如:夏利、奇瑞、 吉利、长安、通用五菱等生产的小排量汽车。对于2006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不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又由于新汽车消费税的影响和国家对小排量汽车的鼓励,因此,2006年小排量汽车继续书写辉煌的神话,在国内汽车市场上将继续得到快速的发展,所占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有所扩大。但是,不同的厂家之间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对于夏利、奇瑞、吉利、长安等将获得较快的发展,同时由于一些合资品牌的进入,小排量汽车市场的竞争将加剧。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2006年小排量汽车市场的新车也都浮出了水面。在即将上市的小排量新车中,应该引起广泛注意的有:北京现代的Ac-cent、上海通用的LOVA 、天津一汽C1、D1、东风雪铁龙T21、东风悦达起亚Rio等车型,由于这些车型无论在配置、价格、百公里油耗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将使2006年我国小排量汽车市场掀起层层波澜,有可能主导其市场。

  六、汽车生产企业利润将进一步下滑,相当数量的企业将处于亏损的状态

  2005年在行业危言和产能控制的内外交困下,我国汽车行业本身利润大幅下降,超出许多人的意料。相关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汽车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将呈现大幅下降趋势,预计整个行业将下降四成左右;整车业毛利率已由2004年的18.1%下降到14.9%;销售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8.1%下降到3.8%;平均汽车价格将由2004年的14.63万元降到2005年的12.93万,平均价格下降1.7万元,降幅11.63%,几大汽车盈利集团都出现利润大幅下降,并且各月利润走势始终处于负增长态势,汽车行业利润率水平在向制造业平均水平靠拢。面对这种情况,预计2006年整个汽车行业利润将进一步摊薄,整车业毛利率将在10%左右徘徊,销售净利润率将在3.5%左右,平均汽车价格也将出现下降,预计在12万元左右。面对这种情况,国内将有40%左右汽车生产厂家的负利润状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不排除有些厂家破产或被兼并,有利于国内汽车市场的重组。

  七、我国汽车出口将创辉煌,但道路依然曲折

  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闪亮点,无论汽车出口金额,还是整车数量都达历史最高。预计全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含成套散件)则有可能突破30万辆大关,汽车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将超过35%,其中整车(含成套散件)出口增长速度将分别超过150%。2005年全年汽车产品出口金额将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预计将达到150亿美元。预计2006年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将呈现快速、良性的发展势头,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我国汽车出口数量(含成套散件)则有可能达到40万辆,汽车产品出口金额将超过200亿美元,自主品牌依然成为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但是,在取得成功的同时,我国汽车出口的道路依然困难重重,在国际市场上受打压的程度将更严重,在产品出口成长的道路上还将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走出去”,依然是国内生产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依然需要努力。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下游领域应用持续渗透下我国无人船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下游领域应用持续渗透下我国无人船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无人船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得到了率先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无人船技术及应用逐步受到重视并不断加速发展。综合来看,无人船的发展经历了从遥控到自主航行、从单体到集群协同作业、从军用到军民两用的过程,平台技术与应用推广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出较大效能。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造船行业高端装备建造已取得突破 强大海运需求下绿色转型发展迎机遇

我国造船行业高端装备建造已取得突破 强大海运需求下绿色转型发展迎机遇

近年来我国造船行业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由于全球经济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期,经济增速比上年放缓近一半,消费需求和海运贸易发展均受到冲击。2022年我国造船工业行业市场规模为3444亿元,2023年我国造船行业大幅回暖,市场规模增长至3801亿元。

2025年01月21日
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已形成菜鸟系、京腾系、顺丰系三足鼎立时代

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已形成菜鸟系、京腾系、顺丰系三足鼎立时代

随着电商行业火爆、跨境电商持续火热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8063.6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530.0亿元,同比增长15.1%。

2025年01月09日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驱动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 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驱动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 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

随着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驱动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为2.25万亿元。

2024年11月07日
非宇航员“太空行走” 让航天航空走近大众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可期

非宇航员“太空行走” 让航天航空走近大众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可期

2024年9月1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载人“龙”飞船完成人类首次由非职业宇航员进行的商业太空行走任务。根据‌美国太空冒险公司提供的太空行走项目费用,本次太空行走项目收入为3500万美元,这个费用包括了培训、设备以及实际进行太空行走的成本。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商业航天正式进入新一阶段。

2024年10月22日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民航产业逐渐恢复,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42.2%,恢复到2019年的93.2%,中长期恢复趋势向好。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空管系统建设持续加速,同时,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空管系统新增主要装备国产化

2024年09月11日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按客户类型,跨境电商物流分为B2B跨境电商物流和B2C跨境电商物流。B2B跨境电商物流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2023年B2B跨境电商物流占比高达75.86%。

2024年06月17日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全国完工出口船34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承接出口船订单66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4.1%;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30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93.4%和93.4%。

2024年06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