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
1、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建筑的外观、功能、质量、安全和使用年限,优秀的设计、咨询和施工还可以节约建筑成本、降低能耗、缩短工期。
因此,建筑设计在人员准入、资质管理和业务开展等方面均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目前,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主要为住建部及地方各级住建管理部门,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1)住建部及地方各级住建管理部门
住建部及地方各级住建管理部门对建筑行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制订行业法规规章、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制定行业的资质标准,对行业准入实施严格管理并对业务活动进行规范指导;在监督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承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建筑节能、城镇减排等责任。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为勘察设计行业自律组织,协会成立于 1985 年7 月,是经住建部批准、民政部登记的勘察设计行业的全国性社团组织。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要负责研讨建筑设计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总结实践经验;组织搜集、介绍和传递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典型经验和项目信息;组织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组织和参加国际建筑设计理论与技术的交流等。
2、行业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已经形成了包含资质管理、质量及安全管理、节能环保在内的多层次法律法规体系,其中较为重要的法律法规列表如下:
表:重要的法律法规列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资质管理
住建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实施资质管理,企业取得相关资质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① 建筑设计资质管理
根据《工程设计资质标准》,设计资质分为四个序列: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工程设计行业资质、工程设计专业资质和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各序列的等级,以及业务承接范围如下表所示:
表:各序列的等级,以及业务承接范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② 造价咨询资质管理
工程造价咨询资质等级分为甲级、乙级,甲级可以从事各类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乙级可以从事工程造价5,000 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各类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
③ 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管理
我国建筑施工总承包资质设有 12 个类别,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属于其中一个类别,具体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资质标准,各个级别对企业的净资产、人员、业绩要求不同。
④ 工程咨询单位资格管理
我国对工程咨询单位实施资格管理,工程咨询单位资格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各个等级在基本条件、技术力量、技术水平和技术装配、管理水平方面要求不同。
⑤ 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管理
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对从业人员实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目前与建筑设计业务相关的注册资格主要包括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等。具体分类及执业范围如下表所示:
表:具体分类及执业范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注册造价工程师及注册咨询工程师的等级、考试注册、执业范围等具体分类及执业范围如下表所示:
表:注册造价工程师及注册咨询工程师的等级、考试注册、执业范围等具体分类及执业范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
建筑安全关系到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建筑行业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监管法规主要是国务院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节能环保管理
建筑行业是我国能耗大户,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建材生产、建筑建造和建筑使用过程消耗的能源占到社会终端能耗的46.7%。建筑业的节能降耗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也是我国建设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居民生活的体现。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有效降低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建筑行业节能环保方面的监管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规定由住建部负责全国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住建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应当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经建成的,不得销售或者使用。《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经审查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公司将节能环保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方面探索并应用绿色建筑,促进建筑行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 )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虽然建筑设计行业存在资质管理,但企业在资质许可范围内自主经营。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国有设计院、民营设计企业和外资设计企业,各自建立了独特竞争优势,呈多元化竞争格局。
国有设计企业通常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一批任职时间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设计队伍,在国有投资项目设计领域竞争力较强,业务领域以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工程建筑、交通基建等为主。代表性的国有设计企业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
民营建筑设计企业发展历程虽然不长,但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可以较快地响应客户和市场需求,在设计理念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代表性的民营设计企业包括但不限于悉地设计、山鼎设计、中衡设计、启迪设计、中设集团等。
外资设计企业主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凭借品牌知名度、经验积累和创意能力,主要承接大型建筑的方案设计等前端业务。目前我国市场较为活跃的外资设计企业包括CallisonRTKL、SOM 等。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从业主体较多,其中较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但不限于:
表: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行业进入的主要壁垒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在资质管理、技术要求和区域属性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行业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
1、资质壁垒
我国对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实行资质管理,对各类型业务资质进行等级分类和管理,从资历和信誉、技术条件、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审核并颁发资质证书,企业只能在资质许可范围内开展业务。因此,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合格资质证书是进入建筑行业的基本门槛。
2、专业人才壁垒
建筑设计成果是设计人员创意和技术的综合体现,要求行业人员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实践积累。拥有一支专业技术扎实、项目经验丰富、审美风格多元的设计团队是推动公司业务发展、持续创造优秀设计产品的关键。
此外,我国对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实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法规明确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的等级分类、注册方式、执业范围等。
综上,建筑设计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人才壁垒。
3、技术壁垒
建筑兼具艺术性和工程性,需要综合应用建筑史学、建筑美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技能,同时需要设计软件、结构软件、渲染软件等专业工具的支持,具有较高的综合技术壁垒。
此外,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绿色建筑、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理念、技术和业态快速发展,对企业和设计人员在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门槛越来越高。
4、市场壁垒
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进,需要建筑企业快速响应,提供贴身服务和技术支持。建立本地化的服务团队,提高响应速度,增强客户粘性,是建筑企业常用的跨区域扩张策略。开拓异地市场需要企业在品牌、口碑、规模等方面具有相应的积累,更需要技术平台、质量控制等体系的强力支撑。大型建筑设计企业通常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和质量控制体系,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5、品牌壁垒
建筑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经济和美观,客户在选择设计企业时,品牌美誉度、历史口碑和项目经验是重要考量因素。该等要素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量项目实践,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在品牌客户、复杂项目经验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培育了一定的品牌美誉度,新进企业或小规模设计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品牌影响力,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我国建筑行业是以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为显著特征,可持续发展性欠佳,而随着新型理念、技术和业态的发展,未来将迎来以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为推动的发展机遇。
(1)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大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推动了我国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商业综合体的建设需求,从而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此外,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等生活理念的出现和普及,市场对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绿色建筑、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理念、技术和业态的接受度和需求稳步提升,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2)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对装配式建筑、BIM 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在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鼓励下,上述新兴领域有望进一步取得快速发展并推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为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于在装配式建筑、BIM 等新兴领域拥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大型建筑设计公司,在上述政策的支持下,有望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分享产业升级的红利。
(3)新商业模式的推广应用
我国建筑业在过往发展中,建筑设计在提交设计图纸后不再深度参与后续的建筑施工过程,呈现出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割裂的状态,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包括:责任方较多增加了业主的管理压力、建设过程中多次招标增加了交易费用、设计与后期的采购施工衔接不足降低了施工效率等。
传统生产模式的弊端促进了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全部由工程总承包商负责,后者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等全面负责,从而能充分发挥设计主导作用,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保证工程质量。
建筑业在设计端和施工端融合的趋势为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建筑设计企业可凭借在设计、造价、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向下游的预制件生产、施工等领域拓展,从而提高设计行业在建筑业中的产值比例。
(4)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近年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环境污染和节能降耗等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因此,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绿色建筑、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为代表的新型建筑理念、技术和业态,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升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政策和措施。
建筑设计是建筑首要环节,这些引导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为建筑设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了建筑设计行业的社会地位,为行业和企业的价值创造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
建筑行业参与主体众多,碎片化竞争特征明显,近年来随着下游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反向促进了上游建筑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根据《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2016)》,截至2015 年末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为4,856 家,较2008 年的5,128 家下降5.30%。
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BIM 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商业模式的推广,大型平台化的建筑设计企业有望进一步巩固领先优势,行业竞争格局将向行业龙头企业集中。
(6)建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建筑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上下游及配套环节较多,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单一主体难以掌握各环节的核心技术和资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建筑产业链生态环境和配套环节日渐完善,行业交流和技术互动增多,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意愿明显。近年来,国家对建筑业转型和升级的引导,促进了新型建筑业态和理念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建筑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和社会对建筑设计价值创造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为建筑设计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价值载体,有利于行业及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高端人才相对不足
建筑行业兼具创意性和工程性特征,人才对于建筑设计企业和致力于布局产业链的企业至关重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形成一批数量庞大的从业队伍,但目前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和创新时期,新型理念、技术和业态逐渐普及,复合型高端人才日趋不足。根据《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2016)》,截至2015 年末我国建筑设计企业从业人员99.72 万人,其中具备高级和中级职称的分别为7.39 万人和13.47 万人,分别占比7.41%和13.51%,占比不高。高端综合性人才储备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尤其是新型业务的快速发展。
(2)资本不足
建筑设计属于轻资产服务型行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难以获得满足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所需的资本支持,尤其是民营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资本不足的限制。
此外,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建筑设计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绿色建筑、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理念、技术和业态的快速发展,均需要充足的资本投入。
(四)行业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
建筑行业产业链长,环节较多,建筑设计企业与其他环节参与者共同服务于开发商或者投资方,建筑设计行业及其企业的发展不仅受上下游影响,也受建筑产业其他环节的影响。
1、行业上游
建筑设计主要提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和其他建筑的规划、设计或咨询服务,服务成果主要源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思和创造,处于建筑产业链的前端,不存在狭义角度的行业上游。
为完成设计工作,建筑设计企业需要采购业务开展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打印机、工程图纸等办公用品,以及辅助设计、效果图制作、打图晒图、模型制作等劳务服务。从合同关系角度,上述供应商属于建筑设计行业的上游。
上述采购的物品和劳务市场供应充裕,质量、价格透明度高,不存在公司依赖特定供应商的情形。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开始进入建筑设计行业,促进了建筑设计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2、行业下游
建筑设计企业规划、设计或咨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建筑或工程项目的发包方,从合同关系角度,建筑设计行业的下游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工程总承包方或其他发包方。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商业综合体的建设需求旺盛,建筑业的新型理念、技术和业态发展迅速,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实施进程看,施工是设计的下一环节,制造技术、施工工艺、新型建材发展日新月异,反向推动了建筑设计的研发和创新。
3、建筑产业链的协同与融合
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兴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在设计阶段即前瞻性地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深度规划,以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实现建筑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融合的步伐加快,上游具备综合设计能力的企业或者下游规模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开始尝试向其他环节拓展。该趋势为建筑设计行业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具备全产业链拓展能力的设计企业,可以利用设计研发优势向下游环节拓展,充分发挥设计的价值创造能力,挖掘更广阔的价值载体,增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