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控分析与方向预测(图)

         历史上,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多次政策调控,并且政策调控的目的往往着眼于平抑房价短期过快上涨,而本轮政策的调控思路出现了一定变化,试图通过供需两端的强调控维持房价的中期稳定,进而为长效机制的加速推进置换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图:2016-2017年地方政府“四限”调控与房价涨幅关系图

         17年政策思路的转变使得本轮行政调控在落实层面上与前两轮相比也呈现出3 个明显的特很:第一,热点城市政策出台呈现“高频次”,部分城市在1年时间内已经更新升级了4轮调控政策,主要包括限购范围的扩大以及非户籍人口缴纳社保条件的升级;第二,调控城市覆盖范围广,17年下半年以来,调控政策进一步下沉至非核心城市。截止目前,已经有72个城市执行限购限贷,其中共有45个三四线加入调控行列,而11-13年限购限贷城市数量为47个(其中三四线城市仅为9个)。第三,政策措施呈现多维度,全覆盖。除限购限贷限价外,本轮调控首次提出限售,普遍限售年限为2-3年,部分强二、三线城市限售5年以上,实际上,限售已经成为17年下半年以来调控城市的主要着力点。我们认为限售政策限制了投资性需求再次出售的流动性,有利于对投资性需求形成精准打击。


图:16年9月以来“四限”调控城市数量(个)
 

图:各线城市限购限贷城市数量(个)
 

图:各线城市限售城市数量(个)

         信贷层面上,政策收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行业的资金监管进一步趋紧。17年上半年,银监会表示严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严厉打击“首付贷” 等行为,抑制热点城市房地产泡沫。而从今年9月开始,住建部、央行及银监会联合部署规范购房融资行为,资金监管范围扩大至消费贷流向的排查,进一步限制了资金流入地产领域。在地方层面,北京,江苏,深圳、福州相继落实政策,要求严查个人消费信贷资金流向,严防消费贷款另为他用。政府针对购房资金的排查持续深入,进一步封堵了资金流向房地产的入口,表明了政府居民去杠杆的决心。


表:2017 年中央层面资金调控一览

         在政策清理场外配资的同时,银行在按揭贷执行层面上也持续趋严,既包括投放总量的收缩,放款周期将拉长,甚至部分银行逐步停止发放按揭贷款,融360数据显示,截止17年10月,全国受监测的533家银行中有42家银行停贷,占比7.88%。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房地产产业市场运营规模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报告

         而另一方面按揭贷利率也呈现持续上调,融360统计的35城市首套房贷利率自年初以来持续上涨,继17年7月份突破基准利率(4.90%)之后,10月首套房利率升至5.3,创15年7月以来历史新高,同时,二套房贷利率也不断攀升,截至17年10月,二套房平均贷款利率为5.66%,折合为1.16倍基准利率,收紧趋势明显。整体来看,二套房贷利率相对于首套房利率增长较为缓慢,未来二套房按揭贷利率或加速收紧。


图:全国533家银行首套房停贷比例
 

图:533家银行首套房、二套房平均利率及利差

         在回顾了17年的调控政策之后,我们将对18年的政策方向进行判断。

         回顾历史房地产周期,行政放松或者货币政策放松的背后是政府对地产投资的需求上升,而影响地产投资的因素有两点,其一为土地购置,其二为新开工规模,无论是土地购买还是新开工建设,都与库存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开发商的补库存需求是拉动地产投资的核心要素。

         将历史库存水平(70大中城市库存去化周期)、房价环比变化和行业政策作图,我们可以发现,每当库存去化周期迅速提升的过程,都是行业政策出台的时间点, 08年、11年以及14年政策放松所对应的70城市平均去化周期分别为13.6个月、18.3 个月和15.8个月。目前处于历史库存水平最低的时期,过去几年土地出让规模持续降低也没有给企业补库存的机会,房地产企业对于土地投资及开工的热情较高,短期不存在行政调控放松的必要。


图:房地产行业库存水平(去化周期)、房价走势与行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从17年3季度开始,土地供应规模开始放量,预计全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将会增长20%,这也是近3年来第一次明显的补库存行为。为了有效预测18年是否会成为新一轮政策放松的拐点,我们用年度的中期库存去化周期为指标,对18年的开工和销售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比在08年、11年以及14年中期库存去化周期水平,根据库存判断18年的政策走势。在这里为了确定是否会触及库存政策拐点,需要建立一个大致的变化范围,来进行敏感性分析。08、12以及14年在库存达到35个月左右的位置,触发政策放松调节。


表:18 年新开工面积及销售面积增速对于中期去库存周期(月)的影响测算
 

图:销售、开工及土地成交面积(亿平)及库存去化周期(月)相对关系

         18年我们认为新开工大概率将会出现增长,测定范围确定为【0%,20%】,而销售面积则受到三四线城市回落的拉动,大概率同比回落,测定范围为【-15%,5%】。

         根据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即便是采用库存规模增长最快的销售面积负增长15%,新开工增长20%,去库存周期也无法达到需要政策介入的范围,因此我们判断,18年政策调控放松的概率较小。低库存的背景下,政策周期将被熨平,供需调控或常态化。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木片行业供需及竞争分析:市场供不应求 中小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我国木片行业供需及竞争分析:市场供不应求 中小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中国的木片厂主要分布在湖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木片加工企业597家,2024年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木片加工企业估算约为731家,全国木片加工厂数量预计已超1000家,且国内木片加工工厂数量将持续上升。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楼宇智能化行业: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元级

我国楼宇智能化行业: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元级

2019-2023年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由5870亿元左右增长至8615.31亿元。楼宇智能化在低碳、节能方面优势突出,随着“双碳”的推进,预计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6年有望达万亿级。

2024年11月01日
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

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

近年来,中国智慧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9年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市场规模为4256.92亿元,2023年增长至5962.6亿元。

2024年10月16日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现状分析: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形成 市场规模稳增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现状分析: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形成 市场规模稳增

中国已经将智慧城市写入国家战略,并投入大量资金。早在2012年12月我国便开始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在2013年1月我国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同年8月国内试点智慧城市数量已达193个;2015年4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300个;到2016年国家更是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并在此后开展对新型智慧城市自评估的

2024年09月20日
数字技术赋能家居产业,国内市场大有可为

数字技术赋能家居产业,国内市场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智能家居已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协议与技术标准开始主动互通和融合,行业并购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近年来消费者愈发注重家居便利性、舒适性和功能性,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快速扩容,2023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超过7200亿元。

2024年09月09日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市场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市场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8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16213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30815亿元,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社会领域投资

2024年08月07日
我国房地产行业: “三大工程”建设为推进重点 头部效应正不断加强

我国房地产行业: “三大工程”建设为推进重点 头部效应正不断加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9.5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约6.9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9%。

2024年07月17日
我国电梯行业:需求开始复苏 加装及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

我国电梯行业:需求开始复苏 加装及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

电梯需求由新建地产的新梯需求、加装、存量更换、海外出口、轨交市场组成,2023年在多重需求向好的推动下,电梯整机销量同比增长10.68%至121.86万台,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72%至1557.77亿元,未来新建地产电梯需求下滑,但加装市场、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可对冲一部分地产下滑所导致的需求缺口。

2024年06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