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1-6月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全国财政收入情况
       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79.4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011.93亿元,增长14.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913.66亿元,增长12.2%;地方本级收入3965.74亿元,增长17.3%。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幅继续回落,比5月份下降5.8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去年6月收入基数提高的影响。

       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73.65亿元,增长27.6%。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2770.38亿元,增长28.6%;地方本级收入20579.41亿元,增长26.5%。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38611.53亿元,同比增长30.8%;非税收入4738.26亿元,同比增长6.6%。

       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5.4%(其中1-4月大幅增长55.4%),汽车销售量增长47.7%(其中1-5月增长53.3%),带动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二是去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而今年上半年分别同比上涨2.6%、6%,价格总水平上涨使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相应增加。三是去年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及年中调高烟产品消费税,头几个月政策增收部分入库较少,今年同期国内消费税翘尾增收,使上半年消费税增幅较高。四是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24.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16.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1.6%(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年均增长7.9%),属于恢复性增长。

       2010-2012年建筑行业市场调研及前景分析报告

  上半年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10387.22亿元,同比增加1185.62亿元,增长12.9%。影响因素:一是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带动增值税增长;二是去年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今年还存在消化上年结转的留抵进项税金等减收因素,使增值税增幅降低。

       2.国内消费税3128.16亿元,同比增加931.73亿元,增长42.4%。主要是受去年年初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以及年中调整卷烟消费税政策等翘尾增收因素的影响。随着近几个月政策性翘尾增收因素逐步消失,消费税增幅逐月回落,其中6月份仅增长6.4%。

       3.营业税5746.63亿元,同比增加1437.43亿元,增长33.4%。主要是去年底和今年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带动上半年房地产营业税、建筑业营业税分别增长77%和30.6%,以上两项增收额占营业税增收总额的四分之三。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逐步显现,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价滞量跌”现象,5、6月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使6月份营业税增幅回落到12.5%。

       4.企业所得税8079.92亿元,同比增加1259.48亿元,增长18.5%。主要是受企业利润恢复性增长拉动,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1.6%。

       5.个人所得税2625.29亿元,同比增加473.27亿元,增长22%。

       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5230.04亿元,同比增加1856.37亿元,增长55%;关税1022.22亿元,同比增加365.1亿元,增长55.6%。主要是去年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口大幅下降21.9%、基数很低,今年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口快速恢复增长56.6%。

  7.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3532.27亿元,同比多退18.34亿元,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8.车辆购置税825.65亿元,同比增加309.85亿元,增长60.1%。主要是受上半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7.7%,以及今年起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由减按5%调至减按7.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影响。

       从财政收入走势看,近两个月,由于去年同期经济开始回升,财政收入逐步增加,基数有所提高以及今年消费税翘尾增收因素逐渐消失,财政收入增幅已明显回落,5月份增长20.5%,6月份增长14.7%。预计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幅将继续回落,全年财政收入增长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全国财政支出情况
       6月份,全国财政支出8119.15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713.57亿元,增长26.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19.1亿元,增长15.8%;地方本级支出6600.05亿元,增长29.6%。

       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支出3381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08.8亿元,增长1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881.03亿元,增长16.5%;地方本级支出26930.33亿元,增长17.1%。

       全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教育支出4796.77亿元,增长1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98.61亿元,增长23.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97.53亿元,增长14.3%;农林水事务支出2685.92亿元,增长8.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03.82亿元,增长24.5%;交通运输支出1931.31亿元,增长33%;医疗卫生支出1520.62亿元,增长18%;科学技术支出1415.78亿元,增长55.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木片行业供需及竞争分析:市场供不应求 中小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我国木片行业供需及竞争分析:市场供不应求 中小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中国的木片厂主要分布在湖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木片加工企业597家,2024年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木片加工企业估算约为731家,全国木片加工厂数量预计已超1000家,且国内木片加工工厂数量将持续上升。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楼宇智能化行业: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元级

我国楼宇智能化行业: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元级

2019-2023年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由5870亿元左右增长至8615.31亿元。楼宇智能化在低碳、节能方面优势突出,随着“双碳”的推进,预计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6年有望达万亿级。

2024年11月01日
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

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

近年来,中国智慧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9年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市场规模为4256.92亿元,2023年增长至5962.6亿元。

2024年10月16日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现状分析: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形成 市场规模稳增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现状分析: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形成 市场规模稳增

中国已经将智慧城市写入国家战略,并投入大量资金。早在2012年12月我国便开始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在2013年1月我国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同年8月国内试点智慧城市数量已达193个;2015年4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300个;到2016年国家更是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并在此后开展对新型智慧城市自评估的

2024年09月20日
数字技术赋能家居产业,国内市场大有可为

数字技术赋能家居产业,国内市场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智能家居已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协议与技术标准开始主动互通和融合,行业并购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近年来消费者愈发注重家居便利性、舒适性和功能性,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快速扩容,2023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超过7200亿元。

2024年09月09日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市场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市场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8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16213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30815亿元,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社会领域投资

2024年08月07日
我国房地产行业: “三大工程”建设为推进重点 头部效应正不断加强

我国房地产行业: “三大工程”建设为推进重点 头部效应正不断加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9.5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约6.9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9%。

2024年07月17日
我国电梯行业:需求开始复苏 加装及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

我国电梯行业:需求开始复苏 加装及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

电梯需求由新建地产的新梯需求、加装、存量更换、海外出口、轨交市场组成,2023年在多重需求向好的推动下,电梯整机销量同比增长10.68%至121.86万台,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72%至1557.77亿元,未来新建地产电梯需求下滑,但加装市场、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可对冲一部分地产下滑所导致的需求缺口。

2024年06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