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河南省水泥企业发展形势分析之我见

河南省规定,2007年年底全部关停立窑水泥生产线,有些地市提出2006年底关停立窑,以期实现全省水泥产品结构的全面调整,实现所有水泥生产全部以新型干法旋窑化,达到整合我省水泥市场,保护环境的目标。、 愿望非常好,也是我们水泥产业几代人的夙愿,然而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脱离省情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要考虑我省水泥行业的现状和全省200家立窑企业的能力;而操之过急实行一刀切,则有悖于我省水泥工业客观发展规律。

  

    1.立窑企业的问题及优势

  

    我省存在大量的立窑水泥企业,新型干法生产线少,发展缓慢,是有其客观因素的,也是由我省各地市的经济基础、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们承认有一部分立窑企业自身生产工艺落后、环保投入不足、技术管理能力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烟尘、粉尘超标排放、高耗能、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致使环境遭到破坏,争资源、争市场,造成水泥市场供大于求,竞相压价,无序竞争。但同时也应看到,我省还有不少的先进立窑企业,他们凭着自身的管理技术、高质量、低耗能、环保达标、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1500吨/年水泥,其电耗、煤耗远低于先进的新型干法窑,水泥产品质量完全可以与旋窑相媲美。

  

    2.国家的水泥产业调整政策是“上大改小,等量淘汰”

  

    我省的立窑水泥企业几十年来支撑了省内的经济发展,为省内基础建设、经济振兴作出过较大贡献,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立窑水泥多、新型干法少,且诸侯混战,一盘散沙,缺少行业的统一规划指导,这是客观存在。据调查统计,2004年我省水泥总产量是7000万吨,省内新型干法生产水泥总量不足15%,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2004年年底,我省人均水泥量为650千克,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增加到人均800~900千克。如果在近两年内占有率85%的立窑生产企业全部关停,就意味着我省水泥总产量减少6000万吨,仅靠1000多万吨还是多种窑型的旋窑来生产水泥,是难以支撑近1亿人口大省的基本建设需要的。到那时,势必造成我省水泥严重短缺,上万的立窑水泥产业破产、工人失业,水泥工业的“做大做强”难以实现。同时也不符合国家“上大改小,等量淘汰”的行业政策,更不利于引导现有立窑水泥企业“改建新型干法窑”的积极性。

  

    3.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三项内容(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重点支持新型干法生产线上,但新型干法窑占水泥生产总量的多大比例,何时全部取缔立窑生产线,目前国家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市场经济规律也是适者生存。我们不顾省情,不顾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硬要用行政命令干预,让我省的立窑水泥企业在两年后全部关停,水泥市场全部由新型干法窑水泥代替,我们认为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其一,我省的石灰石资源分布广,但不均衡,单一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矿山不多,适应水泥生产的工业用煤也是分布广、大储量的少。

  

    其二,交通运输受限,远距离大批量的运输原燃材料难以满足100万吨以上的企业需求,产成品大批量的运销也会受到各种限制,势必影响投资、设备的产出效能。

  

    其三,我省的经济基础较东南部发达地区相对薄弱,上大型干法窑资金难筹,且我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统一调令、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是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4.立窑企业全部关停后果分析

  

    我省水泥产业存在投资过热,特别是一些地方管理不规范,小水泥新建、扩建立窑水泥盲目地一哄而上,水泥生产综合产出效能过低。但如何搞好“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光靠行政干预是难以实现的,而操之过急,势必会引发很多难以预料和意想不到的矛盾及不良后果。

  

    第一,立窑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国家目前无明文限制。特别是先进的立窑企业能否生存,重要是看能否适应市场,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其产品要让市场来检验,让市场经济运行的自然法则淘汰落后,存其精华,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

  

    第二,我省很多立窑企业都是由原国有企业,根据国家国退民进精神改制成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改制初期,调动了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收尘治理和技术改造,部分企业还引入了相当数量的省外、境外资金,如果在两年内政府不论规模大小、投资多少、环境治理是否达标,不考虑矿产资源储备、交通运输限制、地域发展平衡度、销售市场等客观存在,一概予以关停,一定会造成企业破产、投资入股的员工倾家荡产,职工因改制投入的股本无归,又面临失业、失去生活来源的局面。

  

    第三,如果两年后全省立窑水泥企业全部停产,对我省“三废”利用将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部分立窑水泥企业在排放粉尘的同时也大量利用了煤矸石、粉煤灰和冶炼化工企业的各种废渣、城市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占水泥总产量的30%以上,一年少说也有2000万吨,一旦立窑水泥停产,这些废物的处理难度大,将会继续占用土地、污染环境。

  

    5.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目前靠政府的帮扶,靠企业的能力,循序渐进地达到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改小、淘汰落后、保护环境,达到最终目标,而不能就此全部一棍子打死,使立窑企业一下子破产倒闭。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那些小规格明令淘汰的窑型经过整改,污染严重的企业或无证、无照经营企业坚决关停,对达标企业实行有疏有堵,加以政策引导扶持,进一步改建为新型干法旋窑,并实行等量淘汰立窑生产线。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循序渐进地促进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促进我省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

  

    ②依靠行业政策的引导,发挥各地区矿产资源、销售市场、质量品牌优势,有计划地组织先进立窑企业,利用企业的两磨,改建产量1000t/d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

  

    ③对管理落后,污染严重,高耗能、低效率的立窑企业,按照适时、适度、适量原则,有力、有效、有序地关停,并按照政策在资金上给予补偿,支持部分立窑企业改造成粉磨站,或转为相关产业。

  

    ④借鉴外省的做法,对关停拆迁立窑企业,政府给予补偿、安抚,对下岗职工就业给以安置,对企业转产资金给以扶持,减少其损失,这样会更有利于淘汰落后企业,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我省立窑企业立足于加强内部管理、吸引外资、积累资金,加快改建新型干法窑生产线的积极性,最终完成“上大改小,等量淘汰”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目标。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木片行业供需及竞争分析:市场供不应求 中小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我国木片行业供需及竞争分析:市场供不应求 中小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中国的木片厂主要分布在湖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2022年国内规模以上木片加工企业597家,2024年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木片加工企业估算约为731家,全国木片加工厂数量预计已超1000家,且国内木片加工工厂数量将持续上升。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楼宇智能化行业: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元级

我国楼宇智能化行业: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元级

2019-2023年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由5870亿元左右增长至8615.31亿元。楼宇智能化在低碳、节能方面优势突出,随着“双碳”的推进,预计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6年有望达万亿级。

2024年11月01日
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

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

近年来,中国智慧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9年我国智慧建筑行业市场规模为4256.92亿元,2023年增长至5962.6亿元。

2024年10月16日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现状分析: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形成 市场规模稳增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现状分析: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形成 市场规模稳增

中国已经将智慧城市写入国家战略,并投入大量资金。早在2012年12月我国便开始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在2013年1月我国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同年8月国内试点智慧城市数量已达193个;2015年4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300个;到2016年国家更是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并在此后开展对新型智慧城市自评估的

2024年09月20日
数字技术赋能家居产业,国内市场大有可为

数字技术赋能家居产业,国内市场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智能家居已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协议与技术标准开始主动互通和融合,行业并购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近年来消费者愈发注重家居便利性、舒适性和功能性,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快速扩容,2023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超过7200亿元。

2024年09月09日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市场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市场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8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16213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30815亿元,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社会领域投资

2024年08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