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0年全球面板行业产能格局重构 价格将进入上行期

        面板主要是指用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触控显示面板,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面板产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面板产业的上游主要为玻璃基板、彩膜、偏振片等基础材料,中游为面板与模块制造,下游领域则涉及电视、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

面板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韩系面板厂因效益问题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积极自救,如LGD大幅退出液晶电视面板产能;台系面板厂相对保守,主要厂商规划重点是盈利而非增量;中国大陆面板厂商新产能持续释放,全球面板产能逐渐向大陆转移,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产能竞争格局巨变。

        2019年中国大陆显示器面板产量在全球占比接近40%,且2019年大陆厂商京东方以2912万平米的出货面积首次超过韩国厂商LGD夺魁,并以5330万片的出货量实现双排名第一。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大陆依然有高世代的面板产线陆续量产,产能持续增加。

2018-2020年全球显示器面板供应格局变化及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显示屏行业协会

2017~2023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产能面积分厂商市占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显示屏行业协会

2019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TOP 10

数据来源:中国显示屏行业协会

        从液晶电视开始在市场风行后,其平均尺寸每年平稳增长,未来全球新增高世代线将以大陆企业及大陆地区为主导,面板大尺寸化趋势明显。预计在2025年55英寸、65英寸等大尺寸电视出货量将超过32英寸及39-43英寸。

2016-2025年全球液晶电视尺寸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显示屏行业协会

全球最大尺寸显示面板产能规划

厂商

生产线

产能

城市

BOE

G8.5

140K

北京

G8.5

105 K

合肥

G8.5

150 K

重庆

G 8.5

150 K

福州

G 10.5

120 K

合肥

BOE新增产线

G 10.5

120 K

武汉(Q1’20

CEC

G 6

90 K

南京

G 8.5

70 K

南京

G 8.6

120 K

咸阳

G 8.6

120 K

程度

HKC

G 8.6

70 K

重庆

G 8.6

120 K

滁州

G 8.6

120 K

绵阳(Q2’20

华菱光电

G 8.5

160 K

深圳

G 8.5

140 K

深圳

G 11

90 K

深圳

华菱光电新增产线

G 11

105 K

深圳(Q1’20

松下

G 8.5

40 K

姬路

LG

G 7.5

215 K

坡州

G 8.5

60 K

坡州(OLED

G 8.5

260 K

坡州

G 8.5

180 K

广州

G 8.5

90 K

广州(OLED

LG新增产线

G 10.5

90 K

坡州(OLED

三星

G 7

160 K

汤井

G 8.5

180 K

汤井

G 8.5

110 K

苏州

夏普

G 10

78 K

龟尾

G 10.5

90 K

日本

G 8

80 K

广州

夏普新增产线

G 6

30 K

美国(Q420

AUO

G 6

270 K

台中/龙潭

G 7.5

165 K

台中

G 8.5

120 K

台中/后里

群创光电

G 5.5

190 K

台南

G 6

330 K

台南/竹南

G 7.5

140 K

台南

G 8.5

80 K

高雄

G 8.6

45 K

新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价格方面,2017下半年开始电视面板行业进入下行周期,2019年底价格跌至底部阶段。目前受新冠状疫情影响,部分生产材料供应可能延期,短期内对供给影响大于需求,或致行业缺货涨价,再考虑到2020年如欧洲杯、奥运会等体育盛事的举行,将促进面板的市场需求,面板价格在2020年第一季度致第三季度将进入上行周期。预计2月32-65寸面板价格或提价1-2美元。TC

2020年2月液晶显示面板价格预估

应用类别

尺寸

分辨率

出货形态

液晶显示屏价格

均价

与前期差异

电视

55’’W

3840*2160

Open-Cell

101

106

104

1.0

43’’W

1920*1080

Open-Cell

65

71

69

1.0

32’’W

1366*768

Open-Cell

33

36

34

1.0

桌上显示器

27’’W

1920*1080

LED

68.9

78.7

76.9

0.0

23.6’’W

1920*1080

LED

48.3

56.2

54.2

0.0

23’’W

1920*1080

LED

50.1

53.9

52.8

0.0

笔记本

17.3’’W

1600*900

Wedge-LED

38.9

40.3

39.8

0.0

14.0’’W

1366*768

Flat-LED

24.9

25.2

25.1

0.0

11.6’’W

1366*768

Flat-LED

23.3

24.5

24.2

0.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19年中国液晶面板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战略评估》。

        各类行业分析报告查找请登录chinabaogao.com 或gyii.cn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集成电路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存储器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集成电路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存储器市场需求旺盛

2025年随着关税战不断升级,中美双方都宣布对原产于两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作为中美科技博弈的关键一环,集成电路行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2025年06月30日
我国存储芯片市场自主可控需求迫切 政策持续推动国产化

我国存储芯片市场自主可控需求迫切 政策持续推动国产化

在DRAM和NAND Flash两种存储芯片市场三星、海力士和美光在这两个细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4%、28%和23%。

2025年06月23日
碳化硅(SiC)行业将迎变革 新需求快速涌现

碳化硅(SiC)行业将迎变革 新需求快速涌现

由于SiC衬底生产工艺壁垒高,生产良率较低,全球产量具有明显的瓶颈,因此其制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此外,外延片的参数性能会受到SiC衬底质量的影响,其本身也会影响下游器件的性能。由此可见,SiC衬底及外延片是SiC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行业的附加值向上游集中。

2025年06月19日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创新高 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潜力巨大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创新高 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潜力巨大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3,586.4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出口金额为1,594.99亿美元,同比增长17.30%,出口增速超过进口增速。受益行业国产替代逐步推进,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出口/进口金额比值逐步提高,从2011年的19.14%提升至2024年的44.47%。

2025年05月14日
毫米波雷达优势明显 汽车智能化推动我国毫米波雷达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毫米波雷达优势明显 汽车智能化推动我国毫米波雷达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近年来,汽车智能化发展改革不断推进,毫米波雷达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的ADAS系统。2021年我国毫米波雷达出货量已达1274万颗,展望未来,毫米波雷达出货量将不断扩大,2026年出货量有望超7000万颗。车载毫米波雷达数量也快速增长,2024年前端安装总量达到了2341万颗。

2025年05月14日
六维力矩传感器产业飞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打开应用新场景

六维力矩传感器产业飞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打开应用新场景

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已具备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自主生产能力。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得到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规上工业机器人产量55.6万套,同比增长14.2%。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SoC芯片行业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 市场竞争呈多元化与激烈化特征

我国SoC芯片行业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 市场竞争呈多元化与激烈化特征

自中美贸易战加剧以来,我国SoC芯片迎来巨大的打击,短期内遇到低估,不过随着以智能汽车为代表的新型需求的推动,弥补了智能手机带来的颓势,行业发展规模持续走高,2024年国内SoC芯片需求量约为283.02亿个。

2025年04月11日
多因素驱动我国存储芯片市场扩容 但行业自给率仍较低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多因素驱动我国存储芯片市场扩容 但行业自给率仍较低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随着整个半导体行业周期的回暖,以及AI数据中心等新型需求的驱动下,我国存储芯片需求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国内存储芯片销量约为1944.6亿个。

2025年04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