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电子行业细分领域市场预测 未来PCB市占比将稳步提升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电子外包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

        1、 LED 行业业绩靓丽,小间距景气度上行 

        除了聚灿光电以外,其余企业实现业绩扭亏或者业绩增长,说明 LED 行业 2018Q1 年整体盈利情况较好。从盈利增速上看,艾比森、名家汇和德豪润达位列前三位,其中艾比森主要受益与小间距显示屏的快速增长,名家汇主要受益于景观亮化工程在市政工程中的快速渗透,而德豪润达主要是芯片产能扩充,费用降低盈利改善。 

表: LED 公司业绩预告情况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自 2016 年小间距 LED 显示屏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以来,各大企业不断加大对小间距的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布局。LED 显示屏的点间距不断实现突破,像素密度增大,分辨率也随之得到大幅提升。小间距 LED 加速向大屏显示领域渗透,2017 年国内小间距 LED 显示屏市场规模达到 59 亿元,同比增长 69%,预计 2020 年我国小间距 LED 显示屏市场规模将达 177 亿元。 

        此前,小间距显示屏市场的爆发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显示领域,随着小间距 LED 显示屏技术成熟和价格持续下降,2017 年下半年开始在商用显示领域快速渗透,未来几年内小间距 LED 显示屏在商用显示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预计到 2020 年小间距 LED 显示屏在商用显示中渗透率将达到7.3%。另一方面,紫外,红外光和车载照明的等市场的应用也推动 LED 市场的需求增长。 
 
图:2014-2020年中国小间距LED显示屏产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图:小间距 LED在商用显示中的渗透率持续提高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2、面板价格整体向下,关注高世代线产能冲击 

        在发布业绩预告的面板显示产业链公司中,有 7 家实现业绩增长,与行业整体水平基本持平。其中,设备和材料企业受益于近几年面板产线投资高峰,获利表现较高,如联得装备预增 40%-52%,精测电子预增 110%-138%。但是,从 2017 年以来,新建 LCD 高世代面板厂陆续量产和爬坡,全球 LCD 面板的产能释放,而短期内全球包括中国的电视整机需求幵没有有效提升,事季度面板的过剩率达到 9%,电视面板价格从 2018 年年刜以来整体跌幅达 30%。7 月上旬,32 英寸、39 英寸和 42 英寸价格出现 1%左右的上涨,43 英寸、55 英寸等面板价格止跌。我们认为短期内止跌是下游显示厂商备货驱动,到今年年底及明年一季度,随着 10.5 高世代面板产能的释放,预计大面板价格将维持下跌趋势。 

表:面板显示领域公司业绩预告情况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数据显示, 2017 年全球大尺寸面板产能面积约为 2.47 亿平斱米。京东斱于合肥的 10.5 代线产能逐步释放,除了将取代夏普 10 代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地位之外,也意味着产能投资竞争将迈入新局面,包括华星光电(深圳)、乐金显示器韩国(坡州)、京东斱(武汉)、以及富士康威斯康辛厂等 10.5 代产线都计划在未来几年进入量产阶段,将带动产能面积快速增长,预期 2018-2020 年大尺寸面板产能面积成长率每年将以 8-9%的速度增加,到 2020 年总面积将达 3.18 亿平斱米,对于市场产能去化而言是一大考验。 
 

表:面板高世代线产能及达时间预期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3、芯片国产化预期强烈,政策驱动 

        在已发布预告的 21 家集成电路产业链公司中,有 16 家实现业绩增长。其中,增速排名第一的是全志科技,2018Q1 年归母净利约为 0.73 亿元-0.80 亿元,同比增长 4220%-4364%,主要受益于智能音箱、家居类产品以及车载产品芯片出货量增长。受益于国产设备导入加速,北斱华创、长川科技等设备厂商 2018H1 预告净利增速都 100%左右。
 
        近年来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的进口额,2017年进口额达到了2601 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值 1932.6 亿美元。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半导体在过去 5 年取得长足进步,现在产品的产业链已经是全球化的,国产化率也越来越高,中国的发展还有一个过程。中兴通信亊件引起中国社会各界对芯片国产化的重视,相对于日、韩、台企,中国大陆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在中国大量高端人才的引进以及资本大量投入下,加之国家的重视,中兴亊件利好芯片国产化率的提升。 

表:集成电路产业公司业绩预告情况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规划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到 2020 年国内集成电路收入超过 8700 亿元,实现 16/14 纳米量产,关键领域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和设备进入全球供应链。政策方面,2000-2010 年,以税收优惠为主,仅限 IC 设计与制造;2011-2013 强调技术研发,幵扩大到集成电路全产业链;2014至今,成立大基金,重点支持企业投资幵购(目前规模约为 1387 亿元,投资主要在:制造 67%、设计 17%、封测 8%、设备 4%和材料 4%),第二期正在酝酿中,规模超过千亿元。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产业之一,外加国家意志力的推动,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也将步入新的阶段。 
 
        4、 需求景气叠加扩产有限,MLCC 供需失衡 

        在已发布预告的 6 家被动器件公司中,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反映被动器件行业景气度整体较好。其中,风华高科受益 MLCC 涨价 2018 年半年报净利预告增速在 263%-294%,其次火炬电子受益产能释放和订单增加净利预增 50%-65%。MLCC 涨价潮始于 2016 年下半年,全球第四大 MLCC 厂商日本 TDK 宣布退出一般型 MLCC 市场,村田增产资源集中于市场需求高、生产难度大的小尺寸先端产品和高性能产品,对于已经存在小型化替代品的“旧产品群”,将生产能力下调至 2017 年的 50%,幵且今后也会持续缩小其产能。自 2017 年以来各被动元器件厂商平均提价幅度在 20%以上,小尺寸、高电容等高端 MLCC 产品累计提价近一倍。目前涨价主力在台系、韩系,国巨采用竞价和 1:3 配售(一颗 MLCC 搭售 3 颗电阻),大陆潮州三环和风华高科跟随涨价,且相对时滞。目前MLCC 扩产依然无法满足需求,供需缺口约在 5%。 

表:被动器件公司业绩预告情况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 MLCC 各大厂商几乎全部满厂,而设备周期较长,短期产能难以释放,普遍至少要到 2018 年年底或 2019 年。目前我国 MLCC 和片阻设备主要从日本进口,MLCC 设备周期在 8-10 个月,扩产周期在 1 年以上。而日韩台厂扩产主要集中在汽车、5G 等新领域,厂商常规产品扩产较为谨慎,中国大陆厂商有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建议关注。 
 
表:主要 MLCC厂商产能及扩情况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5、 PCB 企业增速平稳,产能释放&技术升级 

        在已发布预告的 11 家 PCB 产业链公司中,有 7 家实现业绩增长。2017 年中国内资 PCB 营收前五的企业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国内PCB龙头深南电路2018年半年报净利预计为2.52-3.02亿元,增速为 0%-20%,胜宏科技受益于新产能逐步释放,净利润预告增速达 50%-80%。过去两年新上市的 PCB 公司有深南电路、奥士康、广东骏亚、传艺科技、世运电路、景旺电子、华正新材,目前 A 股共有 20 家 PCB 产业链上市公司,上市后国内 PCB 企业融资渠道拓宽,有利企业扩产提高整体经营能力。

表: 印刷电路板公司业绩预告情况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 PCB 产业已经从“欧美主导”转向了“亚洲主导”,形成了以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为中心、其他地区为辅的格局,中国是目前全球能够提供 PCB 最大产能和最完整产品类型的地区之一。2017 年以来,主要 PCB 厂商纷纷对产品产能扩充、制程能力提升进行投资。PCB 一般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厂商扩张主要基于下游市场需求的乐观预期。受环保政策的影响,PCB 小厂将逐步被淘汰出局,目前国内前五大厂市份额不到 10%,未来市占比将稳步提升。 

表:PCB 主要厂商扩产计划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6、消费电子增速放缓,关注客户优质的龙头企业 

        在已发布预告的 22 家消费性电子公司中,有 17 家实现业绩增长。其中增速排名前三的是卓翼科技、硕贝德和东山精密。受益于小米手机及其他新客户、新产品的持续导入、业绩逐步释放,以及募投项目实施后产能扩充及效率提高。卓翼科技半年度净利预告增速达 1832%-2384%;硕贝德将亏损的机壳业务剥离后,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增加,半年度净利增速 331%-356%;而东山精密净利增速达 110%-155%,主要受益于新产能的释放及前期投资项目陆续产生的效益,导致经营业绩的增长。其他重点公司净利增速方面,工业富联(1%-5%)、立讯精密(15%-25%)、蓝思科技(40%-60%)、欧菲科技(10%-30%)。 
 
表:消费性电子公司业绩预告
 资料显示: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报告显示,2018 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滑 21%,跌破 1 亿台至 8750 万台。一季度前四大厂商销量占总出货量的 75%,其中,华为(包含荣耀系列产品)出货量增长 2%,出货量超过 2100 万台,市场份额达 24%;Oppo、Vivo 出分别占据 19%和 1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第三。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的趋势下,苹果、华为、OPPO、 VIVO、小米等品牌厂商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未来行业小厂商逐渐被挤出市场,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高,下游品牌的集中也会带动上游零部件厂商也会向龙头集中,未来龙头的价值将进一步体现。 
 
图:2016Q1 -2018Q1中国手机其他品牌占比下滑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AI提升数据中心交换机需求,以太网交换机“白盒化”成发展趋势

AI提升数据中心交换机需求,以太网交换机“白盒化”成发展趋势

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根据IDC数据,2024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为418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5.6%,但高带宽、低延迟的以太网交换机需求依然强劲,2025年一季度,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为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重回升势。

2025年09月04日
全球导热散热需求持续增长,数据中心为热管理行业打开新增长空间

全球导热散热需求持续增长,数据中心为热管理行业打开新增长空间

根据BCC Research 于2023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2028年,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8.5%,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73亿美元增加至2028年的261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植物绝缘油变压器需求激增但渗透率较低 110 kV以下产品仍为行业主流

我国植物绝缘油变压器需求激增但渗透率较低 110 kV以下产品仍为行业主流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建设,植物绝缘油变压器在农村电网升级中加速替代传统产品,拓展增量市场。同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站对环保变压器的需求激增,推动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154.28亿元增至2024年的237.91亿元。

2025年08月28日
Ai、AR眼镜形态多点开花,智能眼镜成长空间广阔

Ai、AR眼镜形态多点开花,智能眼镜成长空间广阔

2012年第一台AR眼镜产品由谷歌发布,2014年Facebook进军VR领域、完成对头显厂商Oculus的收购,由于技术要素不成熟,行业处于萌芽阶段。2023年全球的AR眼镜出货量为49.4万台,2024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为50.1万台(同比持平)。

2025年08月26日
AI加速落地消费电子端侧,导热界面材料量价齐升

AI加速落地消费电子端侧,导热界面材料量价齐升

目前我国导热界面材料的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消费电子占比最高,达43.9%,这表明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性能的提升,对高效散热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2025年08月18日
EDA——芯片设计关键环节 国际三巨头主导 国产化落地加速突破

EDA——芯片设计关键环节 国际三巨头主导 国产化落地加速突破

目前全球 EDA 市场主要由 Synopsys、Cadence、Siemens EDA三大巨头占领,呈现高度集中化格局。国内华大九天等企业位列全球EDA行业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企业主要聚焦于某些特定领域或用途的点工具,整体规模和产品完整度与前两大梯队的企业存在明显的差距。

2025年08月13日
电气化程度提升催生电子测试仪行业需求增长 市场为竞争型且中高端被外企占领

电气化程度提升催生电子测试仪行业需求增长 市场为竞争型且中高端被外企占领

近年来以电子电气及周边产品制造技术的迭代发展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电气化程度不断提升从而催生对于电子测量仪器的需求,2020年我国电子测试仪行业市场规模为325.43亿元,2024年已经达到401.46亿元。

2025年08月12日
我国大路灯行业产销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我国大路灯行业产销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近年来在线教育普及催生网课专用台灯需求,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消费升级,家长在对儿童视力下降的焦虑情感下,对护眼灯具的购买更加谨慎,也更舍得投资,因此大路灯虽然定价较高,但是良好的护眼效果使得近年来需求增长迅速,2024年我国大路灯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8.65亿元。

2025年07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