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IC行业现状:国内建厂步步为营 厂务设备确定性受益(图)


        随着全球 IC 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国内外知名的 IC 制造与封测厂商纷纷在我国建立或扩充生产线全球晶圆制造产能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大陆晶圆厂进入建厂高速期。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向中国大陆加速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确,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晶圆制造产能落地。2014 年开始,中国大陆迎来了半导体产业建厂潮,SEMI 预估 2017-2020 年全球62 座新投产的晶圆厂中有 26 座来自中国大陆,占比 42%。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IC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
        
图表:国内 12 寸晶圆厂情况梳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集成电路生产线投资中设备投资占比较大,占总资本支出的 70-80%。集成电路设备具有技术门槛高、单机价值高等特点,在设备投资中,光刻机、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是投资最大的设备板块。 
         
图表:半导体设备主要分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全球产能加速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对半导体设备的需求大幅上升,但是由于历史起步较晚等原因,我国半导体设备与国外的差距依然较大,国产化率较低。2016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5 亿美元,占全球设备市场的近 16%,2018 年有望达到 113 亿美元,同比 2017 年增长 49.28%。然而当年中国本土半导体设备出货规模约 12 亿美元,自给率 16%左右。 
         
图表:2016-2020 年本土厂商的投资开支预计(亿美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图表: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亿美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历史经验表明,半导体设备厂商业绩增长与晶圆厂资本开支增长正相关,且几乎同步。根据全球半导体资本开支变化与全球光刻机(晶圆制造关键设备)龙头 ASML 的营收增速变化的关系,可以发现拟合度很高,证明晶圆制造厂的资本开支对设备厂商的当期业绩影响严格正相关,且年度的维度来看基本同步。 
         
图表:ASML 销售额约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开支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图表:ASML 销售增速与全球半导体资本开支正相关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伴随着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为代表的本土晶圆制造厂的崛起,更多的国产设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对于本土晶圆厂,本土设备厂天然地更容易切入,另一方面除光刻、刻蚀和离子注入等部分核心设备外,其他设备技术门槛不是完全跟制程相关,这给予本土企业带来了利基市场的机会。 
        
        目前,包括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长川科技、拓荆科技、盛美半导体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内 IC 设备厂商,都已经进入国内一流晶圆厂、甚至国际厂商的供应商名单,伴随着中国产线的不断落地,整个大陆 IC 设备与材料产业链也将充分受益。 
         
图表:国产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布局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北方华创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平台型企业。在晶圆制造环节,北方华创微电子拥有刻蚀机、PVD、单片退火设备、氧化炉、退火炉、LPCVD 以及清洗机七类产品,公司这些产品已经全面在中国主流集成电路芯片厂稳定量产。由北方华创自主研发的应用于 14nm 先进制程的等离子硅刻蚀机、Hardmask PVD、Al-Pad PVD、ALD、单片退火系统、LPCVD 已正式进入集成电路主流代工厂。在先进封装领域,北方华创微电子的等离子刻蚀机,PVD 和 Descum 等设备已得到全面应用。 
        
        中微半导体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刻蚀设备和 MOCVD 设备制造商。中微半导体已经成为国际领先企业的介质刻蚀设备 7nm 制程主流供应商,TSV 设备、硅刻蚀设备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在 LED 芯片制造领域,公司的 MOCVD 产品已经具备远高出国际大厂商的性价比,未来两年有望快速放量抢占市场。 
        
        至纯科技是国内湿法清洗设备的后起之秀,公司已经于 2017 年形成了 Ultron B200 和 Ultron B300 的槽式湿法清洗设备和 Ultron S200 和 Ultron S300 的单片式湿法清洗设备产品系列,并已经取得 6 台的批量订单。 
        
        此外,沈阳拓荆的 PECVD 设备、ALD 设备、新一代闪存领域薄膜设备三大系列产品打破多项国外垄断,在市场上形成齐头并进之势;盛美半导体的镀铜和清洗设备也已经打入国际一线大厂;上海微电子的 90nm 光刻机和长川科技的测试设备均代表了国内的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半导体厂务和设备板块是本轮半导体厂扩建潮中将确定性受益品种,行业高景气周期可以乐观展望到 2021 年。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以本土晶圆厂为依托,装备不仅单品种不断从低制程向高制程拓展,单机价值不断提升。而且产品线也在不断拓展,核心设备占比不断提升。未来,本土半导体装备厂有望在全球主流设备市场与海外设备商展开竞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晶圆代工行业:国产化重要性日益凸显 产能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我国晶圆代工行业:国产化重要性日益凸显 产能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由于全球晶圆代工产量难以具体统计,所知台积电占全球晶圆代工份额50%左右,下图全球数据以台积电12英寸晶圆折算产量作为参考预测。据测算可知,受电子行业高景气度影响,全球晶圆代工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12英寸晶圆代工产量为2757万片。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晶圆测试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晶圆厂大量兴建带动市场规模增长

我国晶圆测试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晶圆厂大量兴建带动市场规模增长

根据台湾工研院的统计,集成电路测试成本约占设计营收的6%-8%,假设取中值7%,结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关于我国芯片设计业务的营收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测试市场规模为214.25亿元, 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测试市场规模为406.7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34%。

2024年10月31日
我国光电耦合器行业: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需求旺盛 国产企业正不断发力

我国光电耦合器行业: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需求旺盛 国产企业正不断发力

随着近年来光耦器件在工业、汽车电子等应用中的逐渐成熟,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固体继电器与光隔离器等部件被广泛应用在机械行业中,为光耦合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023年国内光电耦合器行业市场规模为38.96亿元。

2024年10月29日
受益于政策和AI技术驱动 液冷行业有望迎来持续高增长

受益于政策和AI技术驱动 液冷行业有望迎来持续高增长

截至2022年全球中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55,国内为1.49,根据“双碳”和“东数西算”双重政策,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降到1.3以下,集群内PUE要求东部≤1.25、西部≤1.2,先进示范工程≤1.15。

2024年09月07日
我国光存储行业优势凸显下需求日益强烈 但国内具备生产能力国产厂商较少

我国光存储行业优势凸显下需求日益强烈 但国内具备生产能力国产厂商较少

根据《中国存力白皮书(2023年)》的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的存储总规模继续增长,增速达到25%,总规模已经达到1000EB。2023年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也对存力规划给出目标,至2025年存储总量需超过1800EB, 其中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超过30%,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

2024年07月25日
技术进步推动我国智能充电器行业规模不断增长 智能化、个性化发在成趋势

技术进步推动我国智能充电器行业规模不断增长 智能化、个性化发在成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充电器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技术创新。2023年国内智能充电机行业市场规模为154.79亿元。

2024年07月19日
国家持续推进建立独立完备国家时间频率体系 目前部分类型产品已实现国产化

国家持续推进建立独立完备国家时间频率体系 目前部分类型产品已实现国产化

近年来我国时间频率行业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2023年时间频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68.72亿元,同比增长11.47%。

2024年07月11日
后摩尔时代”到来我国集成电路封测行业发展重要性愈发凸显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后摩尔时代”到来我国集成电路封测行业发展重要性愈发凸显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集成电路国产化进程的加深、下游应用领域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封测龙头企业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封测行业市场空间近年来不受国外市场营销,市场规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封测行业市场规模为3483亿元。

2024年05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