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2.分类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电商,掌中充值,掌中视频等属于远程支付。目前支付标准不统一给相关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惑。移动支付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持续了三年多,主要是银联和中国移动两大阵营在比赛。
3. 特征
(1)移动性。随身携带的移动性,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结合了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性,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
(2)及时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信息获取更为及时,用户可随时对账户进行查询、转账或进行购物消费。
(3)定制化。基于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简易的手机操作界面,用户可定制自己的消费方式和个性化服务,账户交易更加
简单方便。
(4)集成性。以手机为载体,通过与终端读写器近距离识别进行的信息交互,运营商可以将移动通信卡、公交卡、地铁卡、银行卡等各类信息整合到以手机为平台的载体中进行集成管理,并搭建与之配套的网络体系,从而为用户提供十分方便的支付以及身份认证渠道。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将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的要求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的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付费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这些都将由移动支付系统(或与用户和MASP开户银行的主机系统协作)来完成。移动支付潮席卷全球 国内发展需精诚合作。
二、市场运行情况
1.市场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 2016 年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 1251.11 亿笔,金额达 3687.24 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网上支付也稳步增长,电话支付业务则出现回落。
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共发生 257.1 亿笔,同比增长 85.82%,涨势迅猛,移动支付金额也达到 157.55 万亿元;但网上支付业务依然是非现金类支付的主力军,共发生 461.78 亿笔,同比增长 26.96%,金额更是达到 2084.95 万亿元;比起前两者,电话支付的“领土范围”在进一步缩小,业务笔数同比下降 6.61%。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
2.支付平台
在移动支付业务中,发生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业务贡献了主要力量。而且随着这些第三方支付手段对人们生活场景的覆盖,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也在快速增长。依托完整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支付宝金融类交易金额通上季度相比保持稳定,提现收费对用户转账有一定的挤出作用,但一年一度双十一和双十二的连续落地,令支付宝用户活跃程度在第4季度进一步提升,用户个人转账业务产生规模性增长。此外,支付宝推出了针对移动支付的春雨计划,强力补贴也令支付宝线下交易量有了明显提升。最终,支付宝以54.10%的市场份额继续夺得移动支付头名。
3.支付模式
随着线下支付场景的多元化,移动网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实物钱包,二维码、NFC等手机支付技术产生的巨大便利性,对居民日常生活支付方式进行了翻天覆地地变革。
1.未来前景
一是移动支付将应用于更多支付场景中。未来支付公斤会从单纯的金融工具,发展为涉及一些行业垂直领域里面的一些服务,并在场景化、个性化方面发生一些变化。
二是移动支付助力O2O产业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O2O不一定非常准确的反应出移动支付的一些方向,无论从线下到线上,其实这两个方向都不是非常重要的,更要的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正式因为有了移动支付的工具,使得线上和线下能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更多的关注于从线上线下更加综合地为大家提供一些服务。
三是当前主流移动支付是面向C端的,未来B2B2C的模式将会有很大市场。
2.挑战
一是安全问题。这也是让许多消费者仍然对移动支付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手机病毒、“木马”侵袭以及支付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本身就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再加上便捷与安全往往此消彼长,移动支付手续比PC上的互联网支付更简便,也会降低安全性。如微信红包,由于支付认证与使用过于便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更别提一个绑定了微信账号的手机被他人捡到和擅用带来的风险。消费者信息的安全同样存在风险。中国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机制长期以来严重缺失。在互联网支付中已经出现过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而在场景更开放的移动支付环境下,这一风险就更加突出。另外,刚接触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安全习惯较弱,也会放大风险。如媒体曾有报道,在微信抢红包最火爆的几天,一些群里有人发出与抢红包极为类似的链接,但点入后却是商户介绍,更有甚者引发木马中毒。安全隐患不除,移动支付的习惯与文化短期内就难以形成。要消除这种隐患,就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
二是利益分配问题。移动支付所涉环节尤其多,包括银行、支付企业、软件厂商、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产业链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将该业务一手包揽从头做到尾。目前在这多方参与者中,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各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及明确的权责分担机制,使得现有的业务拓展和竞争往往停留在低水平的“跑马圈地”阶段。毕竟移动支付产业链较长,移动支付目前依旧欠缺行业标准,产业链环节中的各方各自为战,亟待规范。
三是移动金融监管的挑战。中国的金融监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显得落后,在移动金融领域更是近乎空白,亟需加紧脚步“跟上形势”。比如,移动支付的兴起,已经开始挑战现有的第三方支付监管规则。一些媒体针对巨额资金沉淀在微信红包账户中提出质疑。腾讯方面的回应是,微信支付不存在中间账户。但使用过微信红包的用户都知道,资金交易的对方是“财付通”,而“财付通”与用户的QQ账号绑定,微信支付与用户的微信账号绑定,所以微信红包确实会在“财付通”账户中产生资金沉淀。这就需要关注其中的合规问题。金融活动中的消费者保护本就是薄弱环节,移动金融时代的消费者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置身于更多风险之中。移动支付和移动理财的日新月异,急切呼唤监管的完善和创新。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