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2年第一季度统计中国移动用户数有所回落

中国报告网讯:

中国移动搜索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2-2016)

中国移动微博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2013-2017)

       文章导读:中国移动1季度平均每月净增客户近590万户,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012年3月份,中国移动用户新增579.8万户,环比有所下降,总用户达到66719.5万户。截至2012年3月底,中国移动使用3G网络服务的G3用户数为5956.3万户,当月新增297.5万户,增幅环比有所上升。从数据来看,中国移动1季度平均每月净增客户近590万户,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3G客户快速增长,客户规模接近6000万户。随着低使用量客户增加、“一人多卡”现象普及以及资费稳步调整,期内ARPU及平均每分钟收入继续下降,但数据业务特别是无线上网业务的良好发展对稳定ARPU及平均每分钟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 14 2011年3月-2012年3月中国移动各月用户数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网站,观研天下整理
       图 28 2011年3月-2012年3月中国移动各月新增用户及其中G3用户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网站,观研天下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移动支付已成我国主流支付方式 未来行业跨境支付领域或将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

移动支付已成我国主流支付方式 未来行业跨境支付领域或将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我国移动支付业务443.32亿笔,金额152.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8%和5.17%。观研天下预计2024年上半年移动支付金额将达到291.03万亿元。

2025年01月03日
我国超声波无损检测行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厂商正在“对标赶超”

我国超声波无损检测行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厂商正在“对标赶超”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2023年我国超声波无损检测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54.04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23.65亿元。

2025年01月02日
北斗位移监测系统行业:应用场景拓展下迎广阔发展前景 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

北斗位移监测系统行业:应用场景拓展下迎广阔发展前景 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

北斗位移监测系统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来持续增长,这得益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全球覆盖能力的实现,以及位移监测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北斗位移监测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达到了220.76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127.91亿元。

2024年11月14日
我国北斗行业国内及国际化应用发展持续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高精度需求迅速提升

我国北斗行业国内及国际化应用发展持续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高精度需求迅速提升

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7.0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5%,达到1611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0.0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特种光纤行业自主研发脚步加快 不断助推全产业链国产化、量产化发展

我国特种光纤行业自主研发脚步加快 不断助推全产业链国产化、量产化发展

从光通信领域内来看,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应用场景不断泛化的背景下,特种光纤的核心价值日益凸显,特种光纤可以应用于航天、轨道交通、能源、医疗等多种行业,因此在上述行业的推动下,我国特种光纤行业市场规模迎来快速发展。2023年我国特种光纤市场规模达到155.2亿元,同比增长10.38%。

2024年07月04日
“双千兆”、“东数西算”等多重催化 2023年光纤光缆景气度持续上升

“双千兆”、“东数西算”等多重催化 2023年光纤光缆景气度持续上升

2022年我国光纤光缆市场规模约为4176亿元,较 2021年增长了9%。未来受益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继续支持,加上5G建设和千兆光网建设的加速推进,中国光纤光缆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光纤光缆市场规模将达到5408亿元。

2023年04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