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电价将由市场竞争决定 火电企业未来生存堪忧

      导读:近日,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

      近日,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

      “6个电改配套文件在我国电力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进入下半场。”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央广网记者说:“电力改革的深入对能源行业意义重大,也对石油等行业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

      其中,电网企业不再以售电为主要收入来源,电价由市场决定,允许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售电领域和新增配电领域等三个方面亮点突出,意义重大。

      电网企业不再以售电为主要收入来源

      “改革后,电网企业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不再以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价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可以保证其向所有用户公平开放、改善服务。”在谈到本轮改革对电网企业的定位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通过严格审核电网企业准许成本,可以促进电网企业改进管理,核减不合理支出,抑制不合理投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次电力改革,对电网企业是一次不小的转型。”国家电网公司一家直属单位的员工对央广网记者说:“以前是负责买电售电,现在只收取‘过网费’,这会使电力公司的总收入大幅下降,也会影响电力职工的福利待遇。但放开两端是市场化趋势,没有人能够阻挡的。”

      记者查询发现,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98亿元,净利润517.3亿元。而此次改革后,电网公司营业总收入很有可能直线下降。

      “此次改革,电网企业明显是利益受损方,被切掉了一块比较大的蛋糕,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执行总监吴杉杉对央广网记者说:“但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保障电网企业长期稳定收入和收益。从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电网企业也会甩掉一些包袱,提升净资产收益水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人士也对媒体表示:“这会使电网企业更加专注电网资产运营和提高输配电服务水平,激励其降本增效,使电网企业真正回归到社会公益性的本位。”

      电价将由市场决定带给电力用户改革红利

      此次出台的《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核定电网企业准许总收入和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建立规则明晰、水平合理、监管有力、科学透明的独立输配电价体系。

      发改委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单独核定输配电价是实现市场化交易的基础,是放开竞争性业务的前提,对于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全面实现电力体制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电价以后由市场决定,相对于现行的标杆电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发电企业竞争和提高生产效率。改革后,输配电价逐步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式由政府核定,是相对固定的,发电价格波动直接传导到售电价格。”国家电网公司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玮表示:“在目前电力供需较为宽松、煤价降低的情况下,拥有选择权的工业、商业电力用户,可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从而降低用电成本,为电力用户带来改革红利。”

      卓创资讯分析师郄婧对央广网记者说:“电价市场化以后,对电力需求方是一个比较大的利好,会提高电价议价能力,降低工商企业用户的生产成本。”

      “相反,这对电力供应企业或许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利好。特别是对中西部能源丰富的区域来看,在经济下行的情形下,电价波动对它们的收入反倒会有一定的影响。”吴杉杉也对央广网记者坦言:“放长远来看,特别是火电企业未来生存会堪忧,或会出现一定关停现象,因为它们既要面临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还要受环保成本提高影响,也要受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冲击。”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向社会资本开放售电业务,多途径培育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有利于更多的用户拥有选择权,提升售电服务质量和用户用能水平。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汪海对媒体表示:“文件的具体规定使一直悬着的社会资本如何进入,怎么进入售电领域的难题得以明确,社会资本的进入变成了可能,同时售电公司可操作、可落地,这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本轮电改中最大的难点和亮点。”

      “此次电改文件出台表明,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垄断性行业正在切实打破垄断,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有望在更宽广的平台上、更加全面、深度参与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万帮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郑春峰对央广网记者说。

      “以充电桩行业为例,与电力企业一直存在着线路改造、电量保障、电价及收益分配等利益博弈。”郑春峰还举例说:“此次电改文件为充电桩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更加有效、自由地匹配电力资源,控制运维成本及战略布局,从而更优质地服务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创造宽松的环境。”

      “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售电业务,对一直发展比较缓慢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利好。”杭州安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戴其其也对央广网记者说:“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国人接受和使用纯电动汽车。”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火电行业投资分析及未来五年盈利空间预测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中国大陆核电进入复苏阶段 数据中心供电瓶颈推动核电小型化需求

2025年中国大陆核电进入复苏阶段 数据中心供电瓶颈推动核电小型化需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并网运行的核电机组58台,总装机容量6088.094万千瓦,机组数量仅次于美国的94台,位居世界第二位,并网机组总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9695.2万千瓦和法国6302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位。

2025年02月06日
车企纷纷布局高压快充车型 我国高压快充行业有望进入高速成长期

车企纷纷布局高压快充车型 我国高压快充行业有望进入高速成长期

交流充电系统一般被称为“慢充”,而直流充电系统一般被称为“快充”。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从2022年到2023年9月,直流公共充 电桩的占比整体保持稳定,且总体低于交流公共充电桩的占比,截止2024年上半年,国内直流与交流充电桩占比大致为45:55。

2025年01月24日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助推我国风电运营行业高速发展 海上市场值得期待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助推我国风电运营行业高速发展 海上市场值得期待

近年来,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平稳,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9.5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9%。其中,火力发电量6.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4%;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3.2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8%。

2024年12月26日
我国柔性直流输电行业建设步入快车道 特高压+大容量为必然趋势

我国柔性直流输电行业建设步入快车道 特高压+大容量为必然趋势

2020年以来,中国电网侧投资开启高增速,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上半年我国电源工程投资完成额为34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为25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7%,国内电网侧投资迅速上量。

2024年12月05日
我国智能变电站行业:电力侧需求规模巨大 目前已形成完全市场化竞争格局

我国智能变电站行业:电力侧需求规模巨大 目前已形成完全市场化竞争格局

受益国家政策推动,2019年我国智能变电站市场规模达225.6亿元,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政府推动智能变电站渗透进一步上升,2020年以来随着充电桩等领域需求的増长,智能变电站市场规模保持稳步上升,到2023年超过312.4亿元。

2024年11月25日
我国火力发电行业:发展基本进入平稳区间 五大发电集团占据绝对优势

我国火力发电行业:发展基本进入平稳区间 五大发电集团占据绝对优势

我国火力发电已经过了高增速增长的时代。虽然我国用电量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速,但是以水电、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展更为高速,使得我国火力发电增长压力较小,行业发展基本进入了平稳的区间,市场规模增长也较为缓慢。截止2024年上半年,我国火力发电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961亿元,总体维持平稳的态势。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正走向深海化 柔性直流传输让海底电缆受益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正走向深海化 柔性直流传输让海底电缆受益

2023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3GW,近年来收到多方面影响,海上风电新增进度不是很理想。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智能电网行业处新能源转型期  用电、变电、配电环节将成未来发展重点

我国智能电网行业处新能源转型期 用电、变电、配电环节将成未来发展重点

随着宏观政策、数字技术进步与升级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影响,能源与互联网融合进程加快,智能电网行业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发电量庞大伴随数字技术进步与升级,能源与互联网融合进程加快,智能电网进入黄金发展期,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18-2023年我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由727.6亿元增长至1112.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19%

2024年09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