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电影行业互联网巨头投资及产业链延展分析 (图)

      目前我国电影行业还面临着外部互联网巨头的冲击和重塑。互联网巨头具有很强的资金优势和流量优势,其对电影行业的重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广泛投资,形成松散的产业联盟;2)帮助电影产业向前后延展产业链,包括上游的IP源头、中游的第三方票务平台、下游的游戏变现和衍生品等。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投资了超过24个影视产业项目,而最近而阿里巴巴的关联方宣布以46.8亿元投资万达电影,成为万达电影第二大股东,更是宣告阿里进军文娱的决心。腾讯截止2017年11月更是投资了超过25个影视产业链项目。目前腾讯为华谊兄弟第二大股东,占股比例达到7.9%。

      从投资的产业链环节来看,阿里更加偏重于发行公司,腾讯更加偏重于上游的IP投资,共同特点是在对成熟的发行公司都愿意重金参投。随着2015年腾讯成立阅文集团,并于2017年完成港股IPO,腾讯几乎垄断了国内的网络文学IP,近年来大银幕上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微微一笑很倾城》、《择天记》等著名IP均出自腾讯的IP内容库。而阿里也有包括《三生三世》、《七月与安生》等一系列的IP作品面世,在电影产业链上阿里更加偏好发行公司,其扶持了众多中小型影视制作发行企业,还投资了国外的Ambli Partners,与派特蒙等好莱坞六大公司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图表:阿里腾讯2014年以来的影视产业投资
图表:阿里腾讯在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投资数量
 

      而两者在投资上的共同点就是对已经跑出来的公司愿意重金投资。阿里到2015年底就已经完成了对三家民营发行公司的投资,且金额巨大,根据公告,目前阿里系在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各自持股8.8%、8.1%和8.3%。腾讯也投资了华谊兄弟和博纳影业,公告显示其占股比例约为7.9%和4.8%。这几笔投资金额都耗费较大,说明腾讯、阿里也同样舍得在发行领域下重注。
图表:腾讯阿里对国内 A 股传媒公司的投资
 
      腾讯阿里投资出的移动票务平台,目前是整个电影产业链集中度最高的环节,立足于此,第三方票务平台将一定可能性向上下游拓展。2014年起,在线票务平台迅速烧钱整合,目前已经进入了双寡头确立的阶段,根据比达咨询的报告,猫眼和淘票票两家在电影市场出票比例上占据超过60%的份额。猫眼和微影时代(腾讯参与B 轮融资的公司)合并为猫眼微影,光线传媒上市公司占股近20%,而光线和其控股股东一起占股超过50%。猫眼目前全面介入了上游的营销发行领域,其国庆档主发的《羞羞的铁拳》票房超过22亿元成为档期冠军,背后的大数据猫眼影院营销及数据魔方系统,还开放给7300多家影院提供支持。而淘票票帮助阿里影业宣发体系发行了20多部影片,其在基础设施上也提供了凤凰云智平台,帮助院线打造智慧新影院。目前在线票务是整个电影产业链集中度最高的环节,后期两家有望藉此培养自己的发行能力,然后持续向上下游渗透。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图表:在线票务双寡头已经垄断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部分流量入口
 
      第二个BAT为电影行业带来的产业链延展体现在电影版权市场上,这有望帮助制片发行公司建立除院线之外的视频网站发行体系。根据2014年艺恩的统计,我国的电影版权市场规模仅为50亿元左右,其中电影版权的采购仅为19亿元,里面电影网络版权占据绝大多数,大概达到12亿元。由于BAT旗下的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土豆正在争夺优质内容,其近2年来带动了又一轮电影版权价格的疯长。根据1905电影网的统计数据, 2010年上映的《让子弹飞》独家网络版权价格为500万,到2014 年,姜文导演新片的独家网络版权已经上涨至3000万。目前国内院线电影一般的窗口期为1个月,中小电影约为2周,其后电影独家版权会在视频网站上线,需要点播收费,目前点播分账的模式也逐渐趋于成熟。目前的产业状况与好莱坞当初依靠录像带开发了新的多元发行体系十分接近,我们认为BAT视频网站下游的版权预算将成为制片发行公司未来增长的蓝海,单一院线的发行体系将逐步被“院线→视频网站”的二级发行体系取代。
图表:2014年艺恩统计的中国电影版权市场情况
 
      衍生品市场将是另一块我国即将发展的蓝海市场,腾讯阿里主要解决的是授权通道的问题。根据LIMA的统计,娱乐/形象类(包括电影、电视节目)的衍生玩具、服装和其他产品销售额全球市场规模在1132亿美元,其中美国占超过50%。而LIMA的数据显示,我国和香港地区2015年娱乐/形象授权市场规模约为44.5亿,仅为日本77.7 亿的57%左右。我国的电影衍生品开发面临着盗版多、授权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我国电影的授权衍生已经有所改善。比如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鱼在影视、动漫、游戏的衍生品授权、开发和销售方面表现出色,2016年《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衍生品销售额超4000万元;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衍生商品累计销售金额就达到了3亿元的量级;再比如光线传媒出品的动画片《大鱼海棠》在授权收入上超过了5000万元。
图表:我国在授权商品零售规模上排名第五
 

图表:2015年我国娱乐/形象授权市场规模为45亿美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互联网漫画行业用户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通用漫画开发潜力更大

我国互联网漫画行业用户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通用漫画开发潜力更大

近年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和大量的二次元住民,我国互联网漫画行业用户数得以持续增长和渗透,疫情的爆发让这几年被迫居家的人越来越多,闲暇之余也会有一部分转化为互联网漫画的用户,行业规模得以持续增长。截止2023年,我国互联网漫画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8.2亿元,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2024年08月16日
我国微博已向类Twitter化靠近 内容不断创新并多样化发展

我国微博已向类Twitter化靠近 内容不断创新并多样化发展

新浪微博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四季度平台总营收4.637亿美元,约合33.18亿元人民币,剔除汇率因素,总营收同比增长5%。其中,广告营收达到4.037亿美元,约合28.86亿元人民币,剔除汇率因素,广告收入同比增长5%。

2024年06月18日
微博营销行业发展背景分析:营销3.0革命出现 大数据技术发展带来商机

微博营销行业发展背景分析:营销3.0革命出现 大数据技术发展带来商机

AI的突破,给诸多创新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在智能家居、硬件等场景,大模型可以赋能智能音箱、智能耳机、智能电视,乃至智能穿戴设备,将单品变成软硬件一体的多功能设备,创造全新的用户需求;在智慧出行领域,智慧座舱、虚拟化技术结合“智慧灵魂”,全新的需求将在瞬间涌现。

2024年06月18日
KOL营销渗透全行业赛道 短剧有望成为行业的下一个机会

KOL营销渗透全行业赛道 短剧有望成为行业的下一个机会

短剧和KOL营销最好的关系就是相互成就,短剧“短、平、快”的特点,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和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这种情感共振可以转化为品牌忠诚度和购买力,为品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而KOL则可以借助优质内容来增粉,也能更有效地绑定自身商业价值和粉丝势能。

2023年09月25日
黑胶唱片市场火热复苏——是久别重逢更是涅槃重生

黑胶唱片市场火热复苏——是久别重逢更是涅槃重生

虽然黑胶唱片市场的复苏带动了实体唱片店的回暖,但纯做唱片店成本很高,采购、房租、运营都成本高昂,唱片也从一种音乐的传播载体,变成独特的收藏品,销量必然下降。当前线下的唱片店屈指可数,对整个行业的贡献杯水车薪,店主更多是出于情怀开店,盈利艰难。相比之下,一些具有很强社交属性的线下空间平台,可以让黑胶与咖啡店、书店等融合后

2023年09月12日
网剧现实题材备受关注 未来不断向微而精、短而美方向迈进

网剧现实题材备受关注 未来不断向微而精、短而美方向迈进

2023年1-2月,市场供给集中在现实题材类,传奇题材、公安题材、科幻题材亦上档较多。其中《狂飙》《三体》《少年歌行》《浮图缘》等对市场大盘贡献显著。

2023年04月11日
IP孵化促进有声读物市场蓬勃发展 未来持续聚焦付费内容生态

IP孵化促进有声读物市场蓬勃发展 未来持续聚焦付费内容生态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三成以上(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特别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在线内容消费群体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听书人群成倍数增长,2022年中国有声读物行业用户数量约为4.2亿。

2023年03月21日
我国电影产业:“内容救市”“技术救市”将是必然趋势 电影+衍生品模式大有可为

我国电影产业:“内容救市”“技术救市”将是必然趋势 电影+衍生品模式大有可为

然而,2020年到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国内票房发生较大波动,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响影院停摆,票房惨淡,下降至203.11亿元;2021年随着疫情好转票房回暖至470.33亿元,但是在2022年国内疫情反复,加上居民消费降级,且国产影片供给不足质量不佳,国内票房再次下降至299.5亿元。

2023年02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