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媒体应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库资源拓展数据库规模,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下,可以充分利用媒介社区资源,扩大信源采集量。对于媒介社区的概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社区概念的认定上。
此外,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本身的价值远远大于其技术革新的价值,数据本身是大数据时代的最重要的部分。媒体若要在大数据时代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就必须在现有数据库资源基础上拓展数据库规模。
目前,新闻记者获取新闻源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条线记者会定期收到来自条线通讯员提供的信源;第二,从报社的爆料平台获取信源;第三,从网络上获取信源。前两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源的可靠性,但戈夫曼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呈现》中指出,当个体处于他人面前时,常常会在他的行动中注入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戏剧性地突出并生动勾画出了若干原本含混不清的事实[9],即通讯员可能出于对自己利益保护的原因,刻意隐瞒某些事实,致使报道存在片面性的缺陷,并且信源的渠道有限。第三种获取信源的方式虽然扩大了信源的数量及规模,但逐一浏览网页、辨别信源真伪耗费记者大量精力。
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下,可以充分利用媒介社区资源,扩大信源采集量。对于媒介社区的概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社区概念的认定上。目前对社区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种说法认为社区是“社会共同体”,是人组成的“群体”;另一种说法认为社区是“地理区域”,或者是指定的“物理空间”;第三种观点认为,社区概念是上述两派的合集。
本文涉及的媒介社区主要指第三种,即“社会共同体”和“地理区域”的集合体。所谓“社会共同体”简而言之就是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共同话题等群体,而“地理区域”主要涉及生活环境、血缘关系等方面。
自15世纪古登堡发明印刷机以来,媒介社区逐步开始形成,首先出现的是以读书会的形式存在的媒介社区,在以广播为代表的电子媒体出现之后,形成了以广播节目的“粉丝”为主的媒介社区,在网络时代,又形成了以虚拟社区为主的媒介社区,所谓虚拟社区就是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在网络上形成的小社会。本文所指的媒介社区主要涉及以网络为主的虚拟社区,但这些虚拟社区既有“社会共同体”特性,又具有“地理区域”特性。
从“社会共同体”这一定义出发分析媒介社区发展现状,目前主要通过形成大量专业型网站、“讨论组”、“讨论群”、“贴吧”等方式来实现,比如以吸引汽车爱好者为主的“汽车之家论坛”、以音乐爱好者为主的“音悦台”网站,其讨论的内容往往围绕一个主题,经常发布诸如新的行业动态、内幕爆料等信息。从“地理区域”这一概念出发分析媒介社区的发展现状,主要由于生活在某一相同地理社区中的居民,或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或出于在同一社区里分享饮食、购物、交通、房地产等方面信息的目的,成立了大量的社区生活网站、“讨论群”等,比如上海众多区县拥有诸如“南汇生活网”、“闸北生活网”等生活服务类的论坛网站。
无论是依托“社会共同体”还是“地理区域”存在的媒介社区,由于处在媒介社会中的个体对所在社区文化、环境等内容较为熟悉,其提供的信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数据量巨大。在大数据时代,纸质媒体可以考虑抓取这些媒介社区资源,通过与以往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推选出可靠性较高的信源,供相关条线的记者使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