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耐火材料原材料成本构成、资源储备与环保限产分析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耐火材料市场现状调查及十三五市场竞争态势报告
          原材料及成本构成 
          菱镁矿、铝矾土和石墨是耐火材料主要原材料,原材料成本占耐火材料成本比例超70%。根据《濮耐股份:2015年公司债券(第一期)2017年跟踪信用评级报告》,菱镁矿、铝矾土和石墨为耐火材料主要原材料,在耐火产品成本中占比70%以上。此外,我们根据濮耐股份公司年报进行计算,耐火材料的营业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动力和制造费用组成,其中直接材料是营业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2016年直接材料营业成本占比为72.95%。 

直接材料营业成本占比震荡走低,2016年占比为72.95%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钢铁用耐火材料以镁质、铝质耐火材料为主要类型,主要化学成分为镁、铝和碳。以镁碳砖为例,其直接材料主要由镁砂骨料、镁砂细粉、石墨等组成,三者原料配比分别在50%-70%、15%-35%和10%-20%。其中:

          (1)镁砂骨料与镁砂细粉都是电熔镁砂加工而成的,具体工艺是电熔镁砂块料经颚式破碎机租碎,然后由对辊机破碎,经提升机到振动筛筛分,筛上部分作为镁砂骨料,筛下部分再送到球磨机进行粉碎,制成筒磨细粉。
          (2)液体结合剂一般采用841型热塑性酚醛树脂和RPF—A或B型热周性酚醛树脂。(3)金属添加物一般有金属硅、金属铝和碳化硅。 

镁碳砖的原料配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源储备 
          我国具有丰富的菱镁矿、铝土矿、石墨等重要耐火原料资源,均以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铝土矿储量约9.8亿吨,占世界总储量3.5%;菱镁矿储量约17亿吨,占世界总储量20%左右。据李红霞2010 年发表在《耐火材料》杂志的《中国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与资源、能源和环境》,近年来,中国的矾土开采量占世界总开采量的80%,菱镁矿开采量占世界的50%。 

            (1)菱镁矿:我国菱镁矿产量全球排名第一、占比为29%;辽宁、山东是我国主要产区,占比分别为85%和14% 

          根据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底,我国菱镁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9%,朝鲜、俄罗斯位居第二、第三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6 年辽宁、山东菱镁矿产量占比分别占我国菱镁矿总产量的85%和14%。 

2014年中国菱镁矿产量全球占比达29%,朝鲜、俄罗斯排名第二、第三位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2016年,辽宁、山东的菱镁矿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5% 和14%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2)铝土矿:山西、河南、广西的铝土矿国内排名前三,2016年产量占比分别为37%、21%和18% 

          根据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山西、河南和广西是我国铝土矿主产区,铝土矿产量占比分别为37%、21%和18%。 
 
          (3)天然石墨:黑龙江、四川、山东的天然石墨产量国内排名前三,2016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1%、10%和7% 

          根据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黑龙江、四川和山东等地是我国天然石墨前三大产区,产量占比为61%、10%、7%。 

2014年山西、河南和广西铝土矿产量排名全国前三位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2014年黑龙江、四川和山东天然石墨产量排名全国前三位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环保限产:菱镁矿开采和加工业属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辽宁省已执行环保限产措施 
菱镁矿开采、重烧和电熔属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菱镁矿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对矿区环境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尤其是菱镁矿在煅烧过程中释放的粉尘在地面的沉降与积累使矿区土壤性质严重恶化,矿区周围森林和农田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另外,电熔镁砂的制备也属于高耗能产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菱镁矿大省辽宁省已对环保不达标企业采取关停措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3月3日,辽宁省海城市出台《关停企业揭封调试生产和恢复生产审批程序以及关闭企业处理办法》,依法关停关闭没有环保手续、污染严重的镁砂企业46家,封停炉窑679座,同时,在关停倒逼企业加速污染治理的同时,对达到具备调试生产标准的窑炉,企业可随时填写揭封审批表,经市环保局和当地政府初审同意后,报市政府审批解封恢复生产,全力服务经济发展;2017年5月24日,营口市出台了《营口市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营口市镁制品企业环境治理的通告》,自5月 25日起全市开展镁制品企业环境治理,9月30日前全市镁制品企业应完成环境治理对标整治工作,逾期停产整治。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2017年菱镁矿产量大省辽宁省针对环保不达标的菱镁矿开采和镁质品生产采取的措施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伏运维行业:光伏装机量增长带动需求增加 集中式占比最大

我国光伏运维行业:光伏装机量增长带动需求增加 集中式占比最大

累计并网容量超过30GW的省、市、区有4个,江苏省3928万千瓦排名第三,河南省装机量3731.4万千瓦排名第四,浙江省装机量3356.6万千瓦排名第五,安徽省累计并网容量3223.1万千瓦排名第六。

2024年05月16日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 未来或将迎来量价齐升局面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 未来或将迎来量价齐升局面

得益于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市场需求的驱动,以及紧平衡下硅基材料价格的上涨,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将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进入爆发式增长。2019-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从3.71亿元增长至76.3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3.12%。

2024年05月14日
我国航煤行业: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双碳”背景下生物航煤未来可期

我国航煤行业: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双碳”背景下生物航煤未来可期

生物航煤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生物液体燃料与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航煤政策的实施起源于全球民航业每年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统计,当前全球航煤消费量约为 2.7亿吨/年,对应排放温室气体超过 9亿吨,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3%。

2024年03月18日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动我国电磁屏蔽材料市场扩大 填充复合类占比最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动我国电磁屏蔽材料市场扩大 填充复合类占比最高

消费电子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市场饱和等影响下,市场整体需求量放缓,逐渐处于存量市场。但随着 5G、AI、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国内电磁屏蔽材料行业的市场需求添了动力。2023年国内电磁屏蔽材料销量约为837.91亿件,

2024年02月28日
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迅猛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最大 压缩空气储能潜力十足

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迅猛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最大 压缩空气储能潜力十足

尽管压缩空气储能存在一些缺点,但仍然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储能发电技术,可以为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压缩空气技术市场规模占比较小,但近年来,随着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压缩空气技术路线市场规模也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3.90亿元。

2024年02月20日
我国导热材料行业市场及供需规模稳步增长 市场竞争同质性强 价格战激烈

我国导热材料行业市场及供需规模稳步增长 市场竞争同质性强 价格战激烈

随着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也随之稳步增长。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2023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预计达790万架,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6.58%。

2024年02月19日
综合能源服务站项目加速落地 传统能源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开启新赛道

综合能源服务站项目加速落地 传统能源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开启新赛道

综合能源服务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冷、热、气等多个能源领域,其表面上是多种能源的耦合,但实际上涉及诸多功能与模式的优化。因此,只有摆脱传统以单一产品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用户为中心,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打破发展壁垒,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综合能源服务。

2024年01月22日
我国优质炼焦煤资源稀缺 2024年供需局势依然紧绷

我国优质炼焦煤资源稀缺 2024年供需局势依然紧绷

全国焦煤生产以稳为主,上半年大矿和小矿均提高产量,但高产量带来安全隐患,山西多地矿难频发,导致产量和开工率下滑,预计到今年五月,安全生产为首要任务,产量难以大幅释放。2024年炼焦煤产能计划增加1600万吨,但主焦煤资源减少,将影响主焦煤价格,加大与非主焦煤价格差距。结合安全检查的严格要求,预计明年国产焦煤产量将保持稳

2024年01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