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具有明显的初级要素优势,在北方冰雪地区适合举办众多冬季山地户外竞技类和群众类山地户外运动。而在我国中部山地省份地区,有些省份依靠其独特而复杂的山地地貌,发展成为中国户外运动基地。
2.人才培养日益规模化
从2010年至2015年全国户外指导员培训班数量情况统计来看,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登山协会已经连续开办了200期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班,已有超过12000名爱好者或从业者获得了初级户外指导员证书。经过短短5年的努力,中国登山协会已经为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山地户外从业人员与管理人员。与此同时,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户外运动专业或相关方向(45闲体育、社会体育)成立的数量来看,目前至少有120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更让人惊喜的是户外运动的课程已经被更多的高校列入体育课教学大纲,这无疑为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普及提供了更多的后发优势。
3.消费市场趋于成熟
山地户外运动从狭义说是一种带有探险挑战性质的运动,包括徒步及器械穿越、负重行军、徒手及器械攀岩、洞穴探险、峡谷运动、河湖横渡、定向、野外生存、拓展、溯溪、速降、漂流、野外生存、攀冰、山地滑雪、登山等。从广义上去理解,更应该解释为与城市相区别的一种生活形态,而不仅仅是探险和挑战,就像国际上通行的解释那样To outdoor to happy,to outdoor to be myself(在户外运动中得到快乐,实现自我)。在城市里,人们长期生活在非自然的环境之中,而长久脱离与自然的接触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早已被证实。因此,回归自然、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到大自然中去,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温暖的阳光、轻柔的月色等,能让人感受自然的美妙。参加户外运动,可以体会到艰苦的野外生活,从而更加理解生活、珍惜生命,这不仅能磨练人们的毅力,还能增强个体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将会加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占每年支出经费的比例。同时由于该《意见》指出:“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并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因此有地域优势和群众基础优势的各级地方政府会将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投向山地户外赛事的竞技类赛事和大众类赛事。短短5年的时间,我国举办山地户外赛事的数量已从不到2O项发展到近120项,这从侧面说明了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政府、社会、市场正不断加大对山地户外运动的投人力度。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户外运动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规划趋势》
二、劣势(W)
1.商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过去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办赛目标过于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受到忽视。同时,传统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组织和管理者的收入与赛事的经济效益无直接联系。现在我国的山地户外运动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模式仍是偏向于单一的政府一手包办管理模式,虽然已经开始引入社会力量加入到赛事的运营之中,但由于效果和影响范围有限,赛事的经济效益很难维持。
2.基础设施不足
国内很多地区虽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来发展山地运动产业,但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不足,道路交通达标性较差。山地户外运动的开展主要是在郊外、乡村以及山区,这就对开展地区的交通以及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发展为例,贵州是内陆山区省,山多路弯,道路修建成本高,高速公路平均成本高达每公里上亿。虽已形成水陆空交通网,但总的来说,贵州交通不发达,道路较窄,弯道多,盘山公路很多,有些道路完全是依山而建,一边是山,一边就是悬崖,十分危险。同时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于本省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但从实际来看,贵州的户外资源分布较散,各个点之间的路途遥远,加之道路交通不发达,大大增加了户外活动开展的成本。
3.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山地户外运动是一种具有挑战性、风险性、专业性的体育运动,为了保障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登山协会,作为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行业主管部门,在2003年开始了我国山地户外指导员的培训工作。由于山地户外运动是包含了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项运动,所以对于山地户外运动从业人员来说,除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应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具备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优秀的山地户外运动指导员难度较大。同时,由于目前国家在开展山地户外运动与人才培养方面缺少相应的标准和政策指导,因此目前培训山地户外运动指导员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采用中国登山协会主办、地方协办的运作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速度。因此,我国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员匮乏,成为影响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机遇(O)
1.相关产业政策持续利好
2011年,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引导全民体育消费”,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提出“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标志着国民休闲与旅游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系列;2014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该意见的出台预示着2014年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元年,体育产业政策已催热了全国地方体育局、投资者对体育产业的思考、关注。不难看出,近几年我国山地户外运动作为融合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旅游养老等产业的功能得到不断凸显和强化。
2.居民生活观念转变
随着生活的科技化、智能化、服务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使得人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各种事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人们的健康问题也频繁出现,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胁,这将促使人们去关注健康、思考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转换成生活需求甚至是生命需求。人们越来越愿意花钱买健康,通过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尽管参加体育俱乐部要交会费,参加体育比赛要交参赛费,学习运动技术要交学习费等,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与此相应的休闲、娱乐、体育服务业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3.余暇时间不断增多
2014年我国的节假日总计已达114天,几乎占到一年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未来带薪假期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则可有望增加到124天。这些节假日为人们从事休闲、娱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闲暇时间的增多,让忙碌的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身,关注自身的健康和休闲、娱乐。山地户外运动因其娱乐性、创造性、健康性、新奇性与冒险性等特点,可作为一种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定会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首选。
四、威胁(T)
1.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
由于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特别是针对户外运动中风险致害责任方面。当前,我国有关户外运动的规章主要是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的几个有限的管理办法,例如《航空体育运动管理办法》、《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外国人来华登山管理办法》。这些文件只对部分户外运动的保险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户外俱乐部和户外产品质量等的监督都缺乏明确的法律。《体育法》、《民法通则》、《全民健身条例》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由于我国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一些自发的户外活动作出专门的规范,更没有对参与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出规定,如果出现意外,则缺乏明确的责任人来承担责任。法律制度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
2.属于高危运动项目
依据《全民健身条例》相关要求,山地户外运动被我国列为高危运动项目之一,从事这类项目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具备符合项目要求的应急救护人员和救护设施,能够制定可行、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救护应急预案;对可能危及消费者人身安全的项目,要求明示注意事项,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而目前从国内从事山地户外运动的单位、组织与个人来看,“无证上岗”的情况依旧比较普遍,再加上山地户外运动相关的知识、装备、技术在我国的普及率还较低,一些山地户外运动经营单位与个人难以提供比较科学、安全的服务产品。另外,山地户外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起步,社会容忍程度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选择参与此项运动的成本和风险。
3.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从1982年10月起,国际登联就在《加德满都宣言》中号召人们采取措施来减少包括山地户外运动在内的行为给山地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美国LNT课程和NOIS课程中就有关于保护户外环境的课程。如今随着山地户外运动在国内的日益兴起,该项运动已成为人们较易涉足的运动项目。但由于自然环境本身比较脆弱,且恢复周期长,伴随人流量的增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很多破坏甚至是永久性的。此外,由于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参与人群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普遍不足,再加上缺少相应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有力的保障措施,造成了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紧张。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