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各传统行业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顶层设计,上升为国家战略。
教育作为传统的民生行业,长期以来都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与理念,实现教育资源跨界融合、重塑连接一切教育资源的“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存在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师资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且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大数据、“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以上问题更加凸显的同时,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又出现了教育资源跨界融合难、教育方法创新驱动难、教育生态重塑结构难、教育理念融合共识难、教育体系协同管理难、教育对象开放交互难等“六难”新问题。
尤其是高校英语教育这种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等依赖性强的教育类型,更加需要引入“互联网+”理念、方法和技术来打破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方法、体系与理念壁垒,破解传统“旧”问题与“六难”新问题。
基于此,本文借鉴SWOT分析法,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结合“互联网+”理念、方法和技术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行业发展优势分析
1.有助于拓展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
严格来说,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用于信息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各行业间的资源壁垒,拓展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
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通过互联网可获取的资源类型主要包含三类。
其一是知识资源。
主要可以从课上与课下的各类英语教学课程、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各种英语信息资源、线上与线下的各种英语在线资源三方面获取。
民族地区高校可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在线课堂、MOOC(慕课)、网络公开课等教育资源,随时、随地获取全国优秀英语教师或专家学者的教学课程或知识成果,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来获取英语专业知识,借用域外教师资源和互联网已有知识资源弥补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提升英语教育水平。
其二是教学经验与方法资源。
教育对象(包含教师、学生等)可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与全国各地名师、专家、优秀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学习教育理念、方法与体系的基础上,创造适用于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的教育理念、体系与方法等。
三是专业领域内的人际关系和机会资源。
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可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有效尝试,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合作伙伴,相互探讨英语教研或学习问题,也可互相帮助,在一定政策引导和特定平台的支持下合作完成英语科研项目,通过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促进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2.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互联网融入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首先,互联网是当代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来沟通交流以及获取知识,这对教师这一传统观念中的知识权威形成挑战,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兴趣逐渐降低。
如果教师能够转换观念,主动将互联网融入英语教学,通过网络授课或者布置网络任务等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氛围则会变得轻松自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将会更加密切。
其次,仅从高校英语教学来说,互联网的融入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行为模式,有助于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通过互联网沟通决定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教师了解新时代学生的特点,革新教育理念,进行自我反思并因材施教;在互联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有效沟通交流,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在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对部分学生进行课程辅导或思想教育,加强教学与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群体的均衡发展。
学生则可以直接或间接、公开或隐秘地与教师沟通,提出个人建议或意见,利用互联网的互动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3.有助于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
“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是“互联网+”技术与手段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它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有机融合,从而推动教育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
在此过程中,新教育资源、方法、体系、理念与模式会层出不穷,彼此交融,最终呈现出一个教育资源互联、教育方法互通、教育生态互融、教育理念互生、教育体系互长与教育对象互助的教育新业态。
事实上,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早有尝试,也在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伴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理念与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尚未全面展开。
由于“互联网+”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互联网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融合、教育方法创新与教育体系协作机制,暂未形成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业态,互联网与教育如何“+”、“+”什么等问题没有得到全面解决;且受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中普及程度的影响,“互联网+教育”一直处于较缓慢的探索发展阶段,其全新生态体系尚未建立。
然而,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其中,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突破1.18亿人,手机端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规模达6 987万人,这些已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教育对象基础与教育资源优势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英语培训行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盈利战略分析报告》
正因如此,无论是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教师与学生都有能力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融合教育理念、构建教育体系、重塑教育生态。
在政府引导、学校探索、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初步形成“政府有政策支持、学校师生有探索应用、社会企业有初始产品”的新局面,“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显露雏形。
二、行业发展劣势分析
1.资源配置与教育结构不合理,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硬实力较弱
从狭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是指能够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
1.2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一直比较落后,高校英语教育受地方文化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
这些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
首先,在“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中,教师是“互联网+”理念的践行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互联网+教育”理念、方法与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技能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发展的需要。
然而,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大多属于“本土制造”,他们长期沿袭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对包括“互联网+”理念、方法与技术在内的智慧化、多元化教育体系、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的掌握程度不够,其应用“互联网+”理念、方法与技术开展英语教学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养受到一定限制。
其次,从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来说,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院校较少,对“互联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有限,尤其缺少重点高校在英语教育方面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如果一味地借鉴外部经验与方法,又不一定适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点。
因此,我国民族地区“互联网+高校英语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所需的基础教育设施较为匮乏、陈旧,难以满足“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
最后,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以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五省市区为例,据资料显示,2013年其教育经费预算仅占全国的13.8%,而科研拨款占全国比例更是低至0.8%。
这说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和科研能力与中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互联网+高校英语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和落实工作的外部支持力度不够,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硬实力较弱。
2.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较落后,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软实力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主要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为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型的教育模式、方法与体系,容易忽略英语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制约了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对而言,西部民族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在英语教育生态、体系和方法上,无法有效实现已有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主要以模仿式、迁移式教学模式为主,容易生搬硬套国外、国内中东部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忽略了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学的区域、文化与社会特征,从而使得教育体系、方法与理念的创新驱动意识较为薄弱。
另一方面,部分民族地区开展的“三语教学”模式给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压力,英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背景下被民族语言教育挤占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资源,较之中东部地区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对象不得不在最基础的教学方面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教学资源跨界融合、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生态重塑、教育理念融合、教育体系协同、教育对象交互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问题将会越发明显。
另一方面,整体教育环境的变化也会从心理、生理与经济上,对部分英语教育对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
这一负面影响所引发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部分英语教师责任心不强,对教学工作采取敷衍态度,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交流不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能力不强,缺乏教学改革创新动力。
这一现象决定了在民族地区开展“互联网+教育”有很大难度,教育对象对“互联网+教育”的相关内容不甚了解,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有限,在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缺乏相关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很难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互联网+”的落实也因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软实力不强而受到一定制约。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