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发展历程经历了四大阶段:“四自一辅”阶段(1949-1978年)、“四化一供”阶段(1979-1999年)、市场化改革阶段(2000-2010年)、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以2000年颁布的《种子法》为标志,目前我国种业已由政府主导型的全封闭发展模式进入产业化、市场化阶段。
数据显示,2016-2018年在国家提出了以“调面积、减价格和减库存”为主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影响下,种业市场开始承压,市场规模逐年下滑;2019年受益政策扶持有所回升,2020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玉米种子需求扩大的背景下,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将保持缓慢增长并且有望超过1400亿元。
一、政策环境(P)
自改革开放以来,种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核心性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种业发展支持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1年6月,为支持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粮食稳产高产和农业生产资料保供稳价,农发行印发《关于投贷联动机构协同支持打赢种业翻身仗的指导意见》,并表示安排1000亿元资金支持种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对种业客户实行“一企一策”,采取差异化办贷条件,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审议审批,优先投放,提高业务全流程效率。我国种业发展更是迎来重磅政策利好。
时间 |
政策规划 |
要点 |
2012年12月 |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
发挥种子企业在商业育种中的主导作用,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做大做强,重点支持育种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的种子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到2015年,使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达到60%以上. |
2013年12月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
指导思想: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林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
2014年1月 |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 |
2015年2月 |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
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
2015年8月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在总结完善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健全种业科技资源、人才向企业流动机制,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国家财政科研经费加大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逐步减少用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商业化育种的投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国家种质资源体系、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和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完善植物品种数据库。实施粮食作物制种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积极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区域级育种制种基地。 |
2015年11月 |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推进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打破部门条块分刺,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扶持种业发展,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业。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 |
加强农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攻关,着力解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设施装备难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人才、项目和基地建设,推动农垦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
|
2015年12月 |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加快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
2016年1月 |
《农业部关于扎实做好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 |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推进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简政放权,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和管理部门监管职责,改革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建立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实施省际引种、种子委托生产和委托代销等备案制度,推动监管重心由事前许可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加大打假维权力度,全力推进依法治种。 |
2016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
2016年7月 |
《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
要按照中央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料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认识扩大改革试点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改革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将改革推向深入,为种业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
2016年10月 |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
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加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的突破性新品种,完善良种繁育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园艺作物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推进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加强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护与评价利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
2016年12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
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 |
2018年6月 |
《关于实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自的通知》 |
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改进,筛选一批忧质、抗病、适应性强、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恢复一批传统特色当家品种,提升良种繁育能力。 |
2019年1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散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
强化创新变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 |
2019年4月 |
《关于印发农业种质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
为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统称农业种质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强化种质遗传资源对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
2019年12月 |
《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 |
力争到2035年,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020年2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
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
《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运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持续发挥投资效益,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
|
2020年12月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其中第5项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是近十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特地强调种业,也是时隔三年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粮食安全”。 |
2021年3月 |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
生物育种作为8个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
2021年6月 |
《关于投贷联动机构协同支持打赢种业翻身仗的指导意见》 |
农发行表示:“十四五”期间,对种业客户实行“一企一策”,采取差异化办贷条件,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审议审批,优先投放,提高业务全流程效率,安排1000亿元资金支持种业发展 |
二、经济环境(E)
随着疫情在2020年4月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后疫情期各类保就业措施也有效保障国民收入逐步回升,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增长,达32189元/人,全国经济大环境良好。
人口自然增长,需求驱动行业发展:我国是总人口数超过14亿的超级人口大国,且人口数仍在增长;我国占全球约7%的耕地面积,需要养活全球20%的人口。在此背景下,粮食对于我国人民来说是头等大事。叠加疫情的影响,海外环境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粮食危机风险较大,而我国更加要重视粮食的生产问题,保障优质种源的供应,种业发展将保持快速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育种科研人才缺乏向种企流动的积极性:中国种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公共科研单位是育种主体的格局,而且事业单位工作稳定,在养老、医疗和获取其他公共产品等方面比企业享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加之种业科技人才在公共科研单位一样可以从事新品种的研发和市场开发,导致育种科研人才向种企流动的驱动力不够,不利于种业技术人才储备。
四、技术环境(T)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后,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种业及种子公司,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育种,集“育、繁、推”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道路。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大,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申请、授权数量以及通过审定的品种数量不断上升。
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申请、授权数量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4854件、1990件,较上年分别增加1012件、504件;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总申请量3.9万件,总授权量1.5万件。
在审定品种数量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玉米、水稻国审通过品种数量分别为548个、372个,较上年分别增加32个、104个。
整体来看,近年来我国育种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但对标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仍存在一定差距。据悉,目前我国种质资源以及转基因性状、作物基因编辑、高通量表型组、全基因组选择等高精尖技术仍由跨国公司所垄断。
同时,由于对原始创新保护制度的不完善,加上种质资源创新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我国农作物育种渐渐出现以修饰、模仿居多的现象,造成品种同质化严重,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创新和分子育种等基础性研究薄弱,商业育种也难以持续创新,种业自主创新亟待改革深化。(shz)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