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我国蚕茧产量微幅增长 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等地区

        蚕茧是指桑蚕的茧,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茧层可以缫丝,茧衣及缫制后的废丝可作丝棉和绢纺原料。近年来,受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全国桑园种植面积呈现微幅下降。2018年,全国桑园面积1184.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3-2018年我国桑园种植面积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茧丝办

        根据国内各省种植面积分布来看,我国蚕桑种植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桑亚种植面积分别为191.87万亩、144.67万亩和848.87万亩,分别占比为16.2%、12.2%和71.6%。从各省市来看,广西、四川和云南桑园种植面积最高,分别为328.71万亩、210.95万亩和140万亩。

2016-2018年国内各省市桑园种植面积及增长

地区

2018

2017

2016

桑园面积(万亩)

增速(%

桑园面积(万亩)

增速(%

桑园面积(万亩)

增速(%

全国

1184.91

0

1183.08

-0.6

1189.66

-3.3

广西

328.71

3.2

318.43

2.7

310

3

四川

210.95

7.9

195.03

4.1

187.33

1.3

云南

140

-5.4

147.95

3.2

143.31

-11.5

陕西

83

0

83

0

83

3.8

重庆

73.23

-8.5

80.06

-3.6

83.07

-3.7

江苏

49.32

1.4

48.66

-7.3

52.49

-6.9

浙江

49.18

-18

60

-14.3

70

-12.5

安徽

42.88

-6.2

50.1

-1.8

51.03

-1.6

山东

40

0

40

0

40

-4.8

广东

35.88

-4

37.36

-14.1

43.49

-5.6

湖北

32.1

1

31.79

1.1

31.45

-10.7

贵州

22.02

22.3

4.32

-51.8

8.96

-7.2

江西

22

4.7

21

-0.3

21.06

2.8

河南

21.55

0.7

21.4

0

21.4

5.9

湖南

15.4

0

15.4

2

15.1

1.3

山西

4.84

-21.9

6.2

-16.8

7.46

-55.8

甘肃

4.3

-28.3

6

15.7

5.19

-4.4

海南

3.28

14.7

3.23

29.9

2.49

-5.1

黑龙江

3.27

3.5

3.16

16.7

2.71

8.7

河北

3

0.4

10

-1.3

10.13

-19.6


信息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近年来,我国蚕茧产量持续小幅上升,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蚕茧发种量1643.3万张,较上年同期增加39.6万张,同比上升2.5%;蚕茧产量67.9万吨,较上年增加2.1万吨,同比上升3.2%。

2005-2018年我国蚕茧产量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茧丝办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蚕茧市场分析报告-产业现状与发展商机研究

        根据国内各省产量分布来看,我国蚕茧产量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分别为11.05万吨、4.71万吨和52.15万吨,分别占比为16.3%、6.9%和76.8%。从各省市来看,广西、四川和云南产量最高,分别为67.9万吨、33.8万吨和8.49万吨。

2018年国内各地区蚕茧生产情及增长情况

地区

发种量(万张)

增速(%

蚕茧产量(吨)

增速(%

全国

1643.28

2.5

679038

3.2

广西

820

5.1

338000

8.7

四川

215.01

2.3

84883

4.6

云南

161.29

-5.4

68000

1.5

江苏

95.6

2.3

35825

-6.4

广东

69.75

6.2

35310

-10.9

浙江

41.36

0.6

20512

0.2

山东

45.32

0.2

17770

0.1

安徽

32.59

1.4

15771

0.2

重庆

38.92

-1

14443

-1.1

陕西

30

9.5

11500

4.2

湖北

24.18

-20.7

10046

-32.1

江西

19.6

2.6

8900

4.7

河南

20.3

1.5

7413

-0.1

贵州

14.13

10.1

4434

19.3

湖南

8.32

7.4

2870

4.4

山西

2.62

-38.9

1219

-42.9

海南

2.09

11.1

1009

14.6

黑龙江

1.33

2.21

863

3.9

甘肃

0.6

-25.5

200

-28.6

河北

0.28

7.4

69

-6.4

信息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受产量增长原因,带动蚕茧市场收购量提升,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蚕茧收购量为65.8万吨,较上年上升4.5%;平均收购价格为2341元/50公斤,下跌1.1%。从各区域来看,我国蚕茧收购量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收购量分别为9.5万吨、4.62万吨和51.73万吨。从各省市来看,广西、四川和云南收购量最高,分别为33.8万吨、8.36万吨和6.8万吨。

2018年我国各地区蚕茧收购情况表

地区

收购量(吨)

增速(%

收购均价(元/50公斤)

增速(%

全国

658442

4.5

2341

-1.1

广西

338000

8.7

2334

-6.1

四川

83573

5.9

2440

12.2

云南

68000

1.5

2446

6.9

江苏

31942

-0.7

2518

-0.9

广东

34225

3.6

2090

1.9

山东

17680

0.2

2494

0.7

安徽

15771

0.2

2200

-4.3

陕西

11500

9.9

2319

-0.7

浙江

10064

-11.8

2224

-3.8

湖北

10046

-31.6

2165

-2.9

重庆

11816

-1.2

1819

-0.7

江西

8800

3.5

2300

2.2

河南

7413

-0.1

2263

1.7

贵州

4172

21.1

2520

3.3

湖南

2729

3.3

2310

9.1

海南

1009

14.6

1988

0.6

黑龙江

845

3.8

2107

-6.8

山西

571

-69.6

2350

-12.1

甘肃

200

-36

2000

-16.7

河北

86

-0.3

2442

6.6


信息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蚕农售茧收入308.32亿元,较上年增加9.93亿元,增长3.3%。从各区域来看,我国蚕农售茧收入最高的区域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蚕农售茧收入分别为44.13亿元、20.58亿元和243.61亿元。从各省市来看,广西、四川和云南蚕农售茧收入最高,分别为3.17亿元、6.47亿元和2.6亿元。

2010-2018年蚕农售茧收入情况图
 

数据来源:国家茧丝办

2017-2018年国内各地区蚕农售茧收入情况表

地区

2018年蚕农售茧收入(亿元)

2017年蚕农售茧收入(亿元)

增速(%

全国

308.32

298.39

3.3

广西

157.74

154.57

2.1

四川

40.78

34.32

18.8

云南

33.27

30.67

8.5

江苏

16.09

16.35

-1.6

广东

14.31

13.55

5.5

山东

8.82

8.74

0.9

安徽

6.94

7.24

-4.2

浙江

4.48

5.27

-15.1

陕西

5.33

4.89

9.1

重庆

4.3

4.38

-1.9

江西

4.05

3.83

5.7

湖北

4.35

6.55

-33.6

河南

3.36

3.3

1.6

湖南

1.26

1.12

12.7

山西

0.27

1.01

-73.3

贵州

2.1

1.68

25.1

海南

0.4

0.35

15.3

黑龙江

0.36

0.37

-3.2

甘肃

0.08

0.15

-46.7

河北

0.04

0.04

6.3


信息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09-2017年全国桑蚕茧每亩成本收益情况表

年份

蚕茧产量(公斤)

产值合计(元)

现金成本(元)

现金收益(元)

2009

105.25

2217.53

585.16

1632.37

2010

107.09

3216.83

657.49

2559.34

2011

108.43

3669.83

752.12

2917.71

2012

111.07

3908.44

788.55

3119.89

2013

105.79

4132.74

854.32

3278.42

2014

105.77

3808.24

850.05

2958.19

2015

103.3

3477.57

832.45

2645.12

2016

102.24

3885.66

810.19

3075.47

2017

107.03

4878.82

883.25

3995.57


信息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国家茧丝办,观研天下(YZ)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农业现代化新动力、新趋势——订单农业 市场新型模式发展前景向好

农业现代化新动力、新趋势——订单农业 市场新型模式发展前景向好

近年来,国家层面也继续实施多项补贴政策,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及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相关企业超100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湖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2025年09月02日
中国进口玉米不断减少,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相对宽松

中国进口玉米不断减少,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相对宽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71亿亩,比上年增加782.7万亩,增长1.2%;玉米单产439.4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0公斤,增长0.9%;玉米产量约为2.95亿吨,同比增加607.46万吨,增长2.1%,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苹果产业优势明显,浓缩苹果汁出口前景向好

我国苹果产业优势明显,浓缩苹果汁出口前景向好

供应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全国苹果产量为5128.51万吨,同比小幅增产3.39%,随着亩产水平的恢复,其中2024-2025产季同比增幅最大的为甘肃产区,而山西产区由于花量稀少、花期高温及降雨等影响,产量则呈现减产趋势。山东产区产量呈现微增,陕西产区产量呈现小幅减产。

2025年08月28日
中国宠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中国宠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分宠物种类来看,我国宠物猫消费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宠物犬。2024年宠物猫消费市场规模为1445亿元,同比+10.7%;而2024年宠物犬消费市场规模为1557亿元,同比+4.6%。从细分板块来看,宠物食品、宠物医疗是宠物行业前两大子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分别为1585亿元、841亿元,占比分别为52.8%、28%,

2025年08月22日
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粮仓建设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管理逐渐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粮仓建设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管理逐渐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重点。在农业中,粮食又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2025年07月19日
Z世代重塑宠物经济 我国宠物市场崛起

Z世代重塑宠物经济 我国宠物市场崛起

我国家庭养猫渗透率从2010年的2.7%快速提升,2019年后增长相对趋缓,当前养猫渗透率为18.2%。我国家庭养犬也快速渗透,2019年达到高点(18.4%)后小幅回落,当前养犬渗透率为17%。

2025年06月18日
我国虾苗养殖行业已进入自主创新与育种崛起阶段 市场稳增 产品多元化发展

我国虾苗养殖行业已进入自主创新与育种崛起阶段 市场稳增 产品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高品质、特色化虾苗的需求逐渐上升,推动了虾苗市场价格的水涨船高,全国虾苗养殖量稳定增长。2020至2024年,全国虾类育苗总量从1.20万亿尾增长至1.76万亿尾。

2025年05月22日
2025年中国数字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

2025年中国数字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数字基础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5G基站覆盖田间地头,AI虫情监测准确率达95%,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农业“标配”,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推动技术集成与产业协同。

2025年05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