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海参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兴起了中国继鱼、虾、贝、藻之后的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海参产业已成为中国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参作为世界8大珍品之一,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更是名贵的药材,逐渐得到人们的推崇。
2009-2016年,中国海参产业总体呈发展趋势,其中养殖产量逐年递增,2016年产量达20.43万t;2011年因全球产能过剩等因素,导致2011年海参育苗量减少,养殖面积和养殖量与2010年基本持平;2013年以来,由于养殖比较效益逐年下降,海参价格下跌,影响了渔民养殖海参的积极性,海参养殖规模呈现出“北减南增”态势,辽宁、山东等北方海参池塘面积呈现小幅下降趋势,而南方以福建为代表的海上网箱吊养则呈递增趋势,使2013-2016年全国海参养殖面积、育苗量和产量持平或呈小幅下降,但总体来看,中国海参产业呈现增长趋势。
目前中国海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海参产量与消费量不断增长,吸引了许多企业纷纷投资海参产业,在盲目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思想指导下,海参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山东省自2009年以来,海参海水养殖产量一直位列全国第一,2013年以来海参苗种数量也位列全国第一,研究其海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极具代表性。
因此,本文分别针对山东省海参养殖户和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其中海参养殖户主要选取烟台湾子口、荣成等海参养殖基地,2017年2月13日开始实施预调研和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406份,收回问卷360份,其中海参养殖户问卷有102份;加工企业则主要选取烟台、威海、青岛等地24家海产品加工企业,其中青岛市8家、烟台市6家、威海市10家,通过电话和问卷调研的形式,结合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中国海参苗种多为私人育种,存在育种密度过大、区域布局不合理问题
近年来,海参养殖无论是池塘养殖,还是底播增殖,生产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在增加养殖产量的同时也暴露出养殖户盲目追求高效益的现象,打破了养殖空间均衡的格局,影响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0%以上的养殖户为私人育种,苗种质量难以保障,加之养殖经验多为自身摸索,不但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水平也较低,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增大海参苗种密度。调研数据显示,约70%的海参养殖户苗种密度每公顷大于7.5万头,而海参则主要依靠摄食底栖硅藻和其他微生物生存,在有限的养殖容量下盲目增大密度,制约了海参苗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加之海参常年在底层活动,其生存代谢和有机物分解等消耗大量氧气,季节转换阶段往往缺乏及时的补充,造成底层区变成低氧区,甚至是无氧区。长期低氧环境,促使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造成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产生毒性很大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破坏了池塘的生态平衡。
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2、绿潮(浒苔)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应对措施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向海洋排放含氮和磷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使海藻疯狂生长繁殖,进而形成绿潮。死亡的浒苔消耗海水中氧气,腐烂的浒苔使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急剧升高,且其分泌的化学物质还会对海参、虾、蟹等水生动物造成不利影响。自2013年以来,中国绿潮现象时有发生,但尚未引起渔民重视。一方面渔民自身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对近海海域水质进行检测力度不足,从而对海参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海参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3、中国海参养殖产量不断提升,但养殖技术和规范得不到重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养殖户过于追求产量和利润的提升,为降低养殖成本,养殖技术和规范的主观遵守度降低;另一方面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偏低,80.39%的养殖户表示没有加入合作社和养殖协会,缺乏合作社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养殖技术指导,对新养殖规范和标准缺乏了解,从而不重视海参养殖技术规范和标准化管理。此外,中国海参病害控制技术滞后于海参生产的发展,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海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对病害的防治仍然停留在预防阶段,养殖户缺少正确的认知,特别是对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严重。68.63%的养殖户表示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可见,中国缺乏对病害预防工作的宣传,也缺少海参病害预防科技研发人员;检测力度不足和缺乏惩罚措施降低了养殖户对渔药残留的重视程度,制约了中国海参产业发展。
4、海参加工企业发展缓慢,且市场营销观念落后,缺乏品牌培育意识
中国海参养殖热潮兴起,海参养殖产量大幅提升,接近35%的海参加工企业进行海参粗加工,海参养殖与加工难以有机协调。干海参、盐渍海参等多以家庭作坊生产,在实际加工中,会大量加入食盐来提高海参的储藏期和改善外形,若直接食用则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此外,大多数加工企业品牌化运营处于初级阶段,缺少海参加工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特别是海参深加工产品所占比例较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制约着中国海参产业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品牌逐渐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品牌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但目前中国大多数海参加工企业的营销模式缺乏专业指导,对如何占有市场、促销方式的选择、区域广告投放等细节难以落实,加之海参质量不一、包装投入较少等,降低了企业信誉。此外,多数海参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缺少营销投入,尚未形成健全的营销体系,品牌化程度低。
5、海参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足
如下图所示,47.06%的养殖户和45.83%的加工企业认为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一般,中国海参养殖、海参加工、海参流通分别由渔业监管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各部门相互独立,各司其职,但存在职能交叉,导致多头监管不到位。对于养殖环节的监管,大多养殖户分布较为分散,对养殖技术规范和标准认知度不高,渔业部门难以对分散的养殖户逐一监管;对于海参加工环节的监管,技术监督部门易于对大型加工企业进行不定期检测,却常常忽视对家庭小作坊的加工监管;对于海参流通环节监管,则多集中于经营、流通许可证等,难于实施精细化检查。
中国海参产业发展存在的上述问题,分析成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养殖环境因素。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已达到开发利用极限,过度开发导致渔业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打破了养殖环境的均衡。野生海参营养价值高于养殖海参,多生长于深海海域且要求水质无污染,随着中国部分海域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工厂排污、重工业污染等使海参栖息场所遭到破坏,野生海参数量也日益减少;而对于养殖海参,其水位较浅,光照充足则生长较快,但受毗邻海域水污染的影响,加之水循环缓慢,难以确保海参健康生长。
(2)市场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海参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海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许多厂商看到了其市场前景,纷纷加入海参行业,但养殖环节、加工环节等技术存在差异,导致市场中海参质量参差不齐,且海参品牌化建设有待加强,加之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厂商存在违规生产和加工行为,降低了消费者对海参产品的信任。
(3)技术因素。多数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已掌握海参养殖技术,但多来自于自身摸索,对于目前水域污染的养殖对策、病害防治等问题还需要接受更新的技术培训。另外,大部分养殖户年龄偏大,养殖技术较为传统,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减弱,从而制约了海参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海参加工技术方面,不同工艺要求不同,部分商贩存在造假、偷懒行为,降低了海参的营养价值。
(4)进出口贸易因素。自中国加入WTO以后,逐步开始进口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优质海参,借“低价购入高价卖出”赚取利润,这也给国产海参带来冲击,降低了国产海参的需求量。与之相对应,随着中国海参养殖产业的兴起,国产海参也大量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但是进口方对中国海参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合格海参退回或就地销毁,损失较大。
通过以上对中国海参产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减少水域污染,建立绿潮预警机制
减少水域污染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减少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养殖户投喂的饲料残饵发酵分解、动物尸体腐败、水质富营养化及药物残留等,都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要求养殖户科学投放饲料,定期处理养殖残留,遵循健康养殖理念,创造良好的海参养殖环境;另一方面应减少工业污水、船舶污染等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沿海工业区利用河道排放污水,含有污染物的工业、生活垃圾倾入海洋等破坏了水质,使海参栖息场所遭到严重破坏,这要求政府等监管部门加强对河道污染的治理,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加强对沿海工业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惩罚力度,营造健康海水养殖环境。海参病害控制技术滞后是制约中国海参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要求相关科研人员加强对海参养殖环境中出现的病害种类、生长特征、习性、繁殖季节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病害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要求技术推广部门针对绿潮等灾害建立预警机制,安排专门观察员对近海海域水质进行检测,对风向、能见度、绿潮量及绿潮漂移方向等项目进行观测,针对绿潮出现的征兆,对养殖户开展预警和防范知识讲座,并通过网站信息公布、短信通知等多种形式增强养殖户的防范意识。
2、建立海参育苗基地,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统一海参质量标准
提高养殖户对健康养殖的认知度是推广无公害养殖的基础,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养殖户无公害海参养殖的宣传力度,举办相关知识讲座与宣传市场优惠政策,以提升养殖户认知水平;合作社和技术推广部门则应加强海参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建立海参育苗基地,使养殖户科学育苗,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此外,还要求养殖户积极接受养殖技术指导,打破传统养殖观念,合理规划养殖密度。目前,中国海参加工水平较低,这是由于海参加工方法和产品的多样性,导致难以形成行业统一标准。这要求政府管理部门立足实际,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要求,制定海参加工行业标准,避免海参加工产品质量悬殊、市场定价不合理等现象。
3、提升海参企业营销观念和品牌培育意识,加大海参产业监管力度
(1)良好的营销渠道是企业获利的关键,因此,海参生产与加工企业首先要明确客户的要求,选择长期合作厂商,接受专业营销指导,包括营销方式、促销战略、广告投放,市场开拓等,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其次,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海参生产与加工企业,则可以借助市场分销渠道,逐步形成区域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注重海参质量、完善产品包装,提升海参品牌知名度。
(2)对于各监管部门,则应各司其职,实现职能互补。对于养殖环节的监管,养殖户多为小规模分散养殖,渔业部门应当增强抽查力度,技术监督部门则可以协助渔业部门对养殖技术进行检查,确保养殖户规范养殖,降低海参苗种质量问题,提高成活率;对于海参加工环节的监管,技术监督部门应统一质量标准,对于小作坊则应通过当地渔业协会或合作社进行统一技术指导,并对其实行重点检查、不定期抽查措施,加强对不合格企业、小作坊的惩罚力度;对于海参流通环节监管,工商管理部门应与渔业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协作,在确保养殖、加工环节无质量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精细化监管海参运输过程中的储存环境、保鲜条件等环节,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