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的制种面积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种子库存处于高位但略有改善。根据15届全国种子双交会数据,2014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294万亩,同比下降23%,制种面积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巨头企业主动收缩制种规模,另一方面是政府加大市场整顿力度,抑制套牌套种的制种行为。2015年后,玉米制种面积逐年增加,2016年达410万亩,2017年制种面积下降至295万亩,同比下降约28%,2017年库存量为8亿公斤,制种量约10亿公斤,累计可供种量19亿公斤,2018年需种量约12亿公斤,预计18年期末结余库存为6亿公斤,种子库存仍处于高位;18年库存消费比进一步下降为50%,行业供需结构虽有所改善。
玉米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我国玉米制种行业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玉米品种数量可以看出,每年玉米品种数量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295个品种,增加到2015年980个品种,年均增长57个。而前10主栽品种占比维持在35%,近两年比例稍降,这说明我国玉米制种行业竞争加剧,集中度较低。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玉米种子行业竞争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玉米种子表现为明显的区域性。我国玉米种植地区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平原、丘陵、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各地区对玉米性状的需求不同,造成了玉米种子区域性的特点。
2016年全国主要玉米种植区进行了玉米品种换代。2016年出现了“东单6531”现象、“大丰30”现象、“诚信16”现象、“红轴品种”现象、“先玉508”现象、“新玉29”现象等等。过去几年,在黄淮海地区先后崛起了浚单20、中科11、农华101、登海605、隆平206、中单909、伟科702、华农138、联创808等品种,但除了农华101和登海605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得到小范围推广,其他品种并未对其他种植区产生影响;除浚单20在黄淮海整个区域内种植,其他品种在黄淮海区内也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分布。玉米种子各具特色,区域性越来越明显,挑战成为新一代玉米大品种的难度越来越高。
同质化的种子市场空间正在减小。2013年之前,国内大部分种子企业研发实力欠缺,种子同质化情况严重,另外,市场上存在大量套牌及国家禁止的转基因种子。这些套牌种子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挫伤企业创新,市场一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2013年底,农业部联合公安部、工商总局开始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连续几年的专项行动,很大程度改善了种子市场秩序。2016年2月底八部门联合启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规定凡套牌种子一律视为假种子,经营额超过5万元即入刑;随着种业进一步规范及对套牌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同质化种子,尤其是套牌种子有望逐渐退出,市场份额将流向优质高产的种子,促进种子企业研发创新,将进一步带动种子行业市场规模的整体增长。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