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结构大变化
1、规模化养殖积极补栏,小规模养殖逐渐推出
本轮不同养殖户主体补栏差异大,养猪行业正处于集中度快速提升过程,龙头企业迎来历史机遇。
三个补栏养殖主体未来市场占比变化
大规模养殖企业(10 万头以上):大规模养殖补栏,市场占比不断提高。
中小规模养殖企业:补栏理性,保持一定规模。
小规模养殖(500 头以下)由于环保因素和信心等因素,经过上一轮漫长的深度亏损,本轮小养殖户补栏母猪相对较为谨慎。随着周期波动及机会成本提高,未来逐渐淘汰。

1)环保因素淘汰母猪:15 年以来对养殖业环保监管趋严,导致大量小养殖户被迫关闭猪场,一方面直接带来母猪、生猪淘汰,另一方面也直接限制补栏基数。
2)自然淘汰母猪:上一轮能繁母猪高位为 12-13 年,能繁母猪正常的周期在 3 年左右,当前处于能繁母猪淘汰的高峰期,自然淘汰力度加大。
3)信心等因素:经过上一轮漫长的深度亏损,本轮小养殖户补栏母猪相对较为谨慎,未来逐渐淘汰。养殖环节专业化更为明显,小养殖户更倾向于补栏仔猪,育肥后出售。


二、龙头企业成长属性凸显
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包括散养和规模养殖,而规模养殖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两种模式。“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的最大区别是生猪养殖环节是由外部农户完成还是由公司自己完成。在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公司+农户”与公司自养这两类模式都能较好地发挥规模养殖企业保障生猪供给稳定、稳定生猪生产市场的作用,但两者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公司+农户”模式,资金占用相对较小、规模易扩大;公司自养模式,在生猪品质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疾病防控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生猪行业发展调研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农业部将年出栏 500 头以上(含)的养殖场定义为规模化养殖场,一些大型“公司+农户”企业,也将合作养殖户的标准提高到 500 头以上。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 500 头以上)生猪出栏占比达到 50%左右。未来随着中小养殖户的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比例有望加速。

回看美国 2002-2009 年不同规模养殖户存栏占比从猪场存栏量占比重来看,年末存栏量为 2000 头以下的猪场存栏量占比重呈逐年降低趋势,从 2002 年的 25%降低到 2009 年 14%,而年末存栏量为 2000 头以上的猪场存栏量占比中则有逐年稳定升高的趋势,从 2002 年的 75%增加到 2009 年的 86%。

三、万亿级市场,龙头受益,盈利有望超预期
2014 年,生猪产量为 7.35 亿头,而 2016 年则降到 6.8 亿,其中 0.5 亿的缺口叠加国内猪肉每年 2%涨幅的刚性需求,这一短缺导致了中国猪价长期的高位震荡,同时导致了 2016 年的猪肉进口量的激增,猪肉进口量从 2015 年的 77 万吨激增至 2016 年的 161 万吨,增幅达到 109%。因为原材料价格下降,本轮养殖龙头成本大幅降低,养殖盈利持续性有望超预期,未来龙头企业将持续受益。

进口猪肉空间受限,国内龙头直接受益根据 2016 年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农业部对进口猪肉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到 2025 年,猪肉进口量为 90 万吨,而 2016 年进口猪肉数量为 160 万吨,缩减的进口量而产生的需求缺口,则由国内规模化养殖企业提供。同时报告显示,预计 2025 年生猪出栏达到 7.84 亿头,据此推测,2025 年,生猪出栏较目前增加 8860 万头左右,平均每年新增出栏量需达到 3700 万头,而这部分增量大部分由规模化养殖企业提供。

四、龙头出栏预计与成本
龙头处于快速扩张阶段:14 年-16 年我国生猪出栏 CAGR 为-2.3%,但大型规模养殖企业产量以 30%左右的增速加速扩张。
成本控制:大型养殖集团与家庭农场(能繁母猪存栏约 200 头)将成为养殖行业主力军。大型养殖集团依靠精细化管理水平、先进设备、资金优势等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家庭农场养殖责任心强,环保成本低等因素也能有效控制成本。年出栏万头商品猪的中小养殖企业未来发展将遇到瓶颈。整体来看,成本端:中大型猪场>中小型猪场>大型养殖集团,其中牧原股份为 11.5 元/公斤,温氏股份为 12 元/公斤。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