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川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2006年,四川省政府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草案)(2006-2020年)》。根据《纲要》的整体规划,四川新农村建设以“三步走”战略逐步推进。
一、四川新农村建设发展概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2006年,四川省政府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草案)(2006-2020年)》。根据《纲要》的整体规划,四川新农村建设以“三步走”战略逐步推进。2006年~2010年为探索起步阶段,目标至2010年,10%左右的村初步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2011年~2020年为加速建设阶段,至2020年,30%以上的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2021年~2050年为基本建成阶段,至2050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农村经济建设以3个主要指标逐步推进;农业增加值在2010年以前年均增长4%左右,2011年~2020年平均增长5%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2010年达到人均13200元,到2020年达到人均2150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在2010年达到6%以上,到2020年达到7%以上。
上述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六大举措,即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扩大省际合作和对外开放。
2.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1%,比2005年增长121%;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3%,比2005年增长2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2%,比2005年增长149.8%,以上3项指标均大幅超过了《纲要》的要求(见表1)。但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仅居中等,有的指标甚至位于中等偏下。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一项,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为7916元,四川为7001元,与全国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研究表明,由于现代农业发展不足,限制了四川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不合理,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通常按农村经济的3个层次(即种植业、广义农业和乡村各业)。也可按第一、二、三产业的标准划分农村劳动力行业配置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水平。从图1看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在逐年下降,农业中的第二、三产业中人数在逐年上升,但上升速度不快,人数也不多,与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比较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按照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饮食等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分类。四川省农村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达60%左右,行业配置结构总体呈显著的劳动过度集约的种植业型结构。这种劳动过度集约的种植业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为20%左右,说明第二产业已经成为吸收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但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所占比重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比重逐渐上升,但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村其他行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为9%,说明劳动力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从农业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见表2)。
2.现代农业基础薄弱,限制因素多。一是传统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经营规模小且生产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标准化建设滞后。2013年,四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16.54千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面积399.38万公顷,其中水田206.36万公顷,即有旱地193.02万公顷没有水利保障。据调查,四川广大地区现有的水利工程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新建工程配套不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多。四川耕地面积399.38万公顷,仅占土地面积的8.2%,人均0.05公顷;冬春干旱、夏秋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条件参差不齐,地形复杂等各种不利条件,对农业要素集约化、规模化利用提出了挑战。
3.农业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率、普及率不高,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偏弱。一是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现代农业是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是以现代生物科技、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等的应用,使传统农业生产逐步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获取优质、高产、无毒产品的新型农业。2012年,四川农业科技成果应用170项,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不足50%。同时,化肥施用量却高达252.8万吨,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高化肥施用量的模式。二是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高。2013年,四川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953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0万千瓦。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率就难以大幅提高。
4.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至2013年底,四川农业人口为6500.2万人,占总人口的71.2%。丰富的劳动力理应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但事实并非如此。全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尚未达到义务教育基本要求;更严重的是缺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能力较弱,不利于发挥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的作用。同时,农民素质的欠缺,还导致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等,限制了四川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5.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据调查,2013年,四川第一产业总产值3368.66亿元。占地区总产值12.8%以上,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仍不牢固;2014年拥有农业法人单位2.0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9万个,数量众多的表象下,平均每村农业法人单位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均不足2个;农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38.3万人,既不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
三、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并引导资源投入。一是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示范作用。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现代农业,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倾斜,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探索农民集体自发集筹资和投资,政府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资源利用机制。三是加大对现代农业各种生产资料的购置补贴力度。为农业机械化、资源集约化生产提供物质支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把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山地丘陵坡地和建设高标准现代化产田,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作,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的发展。探索建立政府奖励补贴和农民自发投资建设相结合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全力改造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提高物质装备水平。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率、普及率不高,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偏弱的现状,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应用。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开发农业集约、生态、高产技术,通过提高单位生产率克服当前耕地资源的限制。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积极提供良种供应、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等服务,提高农业技术的普及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将机械化生产方式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促进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靠先进物质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转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是当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要继续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不仅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农林专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涉农人员科学文化水平,更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专项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5.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企业,引入先进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为农业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引导建立专业经营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拓省内外市场,提高农业商品率,引导建设产销一体的现代农业物流系统,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10期作者:李崇梅 李竺容 四川农业大学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