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2年中国养猪行业上下游行业概况。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参考《中国养猪产业发展格局与发展动向研究报告(2014-2018)》
一、产业链结构图
产业链定义: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产业链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 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人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对使得在经济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联结不同的分工与交易活动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企业组织结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因此,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如图所示,产业链的形成首先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组织的深化。在图中,C1、C2、C3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3>C2>C1表示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A1、A2、A3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A3>A2>A1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B1、B2、B3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度,其中,B3>B2>B1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杂化。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从C1点开始,而不是从坐标原点开始,意味着社会分工是市场交易的起点,也是产业链产生的起点 社会分工C1的存在促进了市场交易程度A1的产生,在A1作用下,需要B1的产业链形式与它对接 B1这种产业链形式的产生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社会分工就从C1演化到C2。相应地,在C2的作用下,市场交易程度从A1发展到A2,A2又促进了产业链形式从B1发展到B2。接着,按照同样的原理,B2促使C2发展到C3,C3又促使A2发展到A3,A3又促使产业链从B2发展到B3如此周而复始,使产业链不断形成发展。
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在于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创造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任何产品只有通过最终消费才能实现,否则所有中间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实现。同时,产业链也体现了产业价值的分割。随着产业链的发展,产业价值由在不同部门间的分割转变为在不同产业链节点上的分割 产业链也是为了创造产业价值最大化,它的本质是体现“1+1>2”的价值增值效应。这种增值往往来自产业链的乘数效应,它是指产业链中的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的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 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要求是:生产效率≥ 内部企业生产效率之和(协作乘数效应);同时,交易成本≤内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网络效应)。企业间的关系也能够创造价值。价值链创造的价值取决于该链中企业间的投资。不同企业间的关系将影响它们的投资,并进而影响被创造的价值。通过鼓励企业做出只有在关系持续情况下才有意义的投资,关系就可以创造出价值来。
我国养猪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上游产业
2012年12月我国饲料产量是2048.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8.18%,比上个月的产量增长3.07%。1-12月我国饲料的累计产量是21778.8万吨,较去年同期累计增长14.26%。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国饲料产量及同比增速(单位:万吨,%)
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呈现出一下特点:一是饲料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饲料工业产量达到2.17亿吨,占全球商品饲料总产量的25%,依然是世界最大的饲料生产国,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饲料添加剂等支撑产业形成自主优势。10年来,我国饲料添加剂工业发展迅速,品种大幅度增加,产量快速增长,彻底改变依赖进口的局面。我国已经实现全部氨基酸类、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国产化,赖氨酸和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主导国际市场;
三是产品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5.7%,比2002年提高7.5个百分点;
四是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一大批饲料企业走上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综合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升。饲料工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是政策有力、市场给力、监管得力、行业努力的结果。
三、下游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猪肉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在国际上,已多年占据世界第一猪肉生产国的地位,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左右。2008年-2010年,全国猪肉总产量连续三年回升,2011年出现小幅下跌,为5053万吨,较2010年下跌0.34%,但仍高于2009年总产量。
2012年全年猪肉产量持续增加,国家统计局于2月25日上午公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全年肉类总产量8384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5335 万吨,增长5.6%。
我国猪业的发展对世界肉类产业及贸易的平稳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合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农业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猪肉消费量正在以每年近2%的速度在增长,到2018年将全球猪肉消费或可增长至3.2亿吨,其中猪肉消费量占37.5%,由此可见,我国猪肉产业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粮食油品监管局
春节过后,随着终端消费需求的萎缩,猪肉价格已经连续四周出现回落,跌幅超过5%,因此带动生猪价格亦持续下跌,跌幅超过10%。未来随着天气的逐步回暖,终端肉类需求将更显清淡,短期内猪价仍难止跌。
对于下游肉制品加工企业而言,2011年猪价的上涨则大幅“拖低”了企业业绩,高金食品、双汇发展等都深受其害。高新食品业绩快报显示,受粮食成本和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生猪资源紧张,其收购价格持续走高。虽然猪肉价格同步上扬,但其增长幅度小于生猪价格增长幅度,对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2012年随着猪肉供需形势的缓和,生猪价将会比2011年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也意味着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将迎来毛利率回升、业绩改善的良机。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