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种子播种前不同方法的传统处理方式的弊端性分析。生物学方法是指利用微生物来保护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免遭植物病原菌侵害的一种技术手段。过去30年中,很多报道称已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可用于生物防治的高效微生物,但事实上真正投入到应用领域的却非常少。
参考《中国种子处理设备市场现状分析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2014-2018)》
1.1 化学方法
种子播前处理的常规化学方法主要有包衣、拌药、化学脱绒、药剂浸种等,这些方法虽对农作物在灭菌防病、增产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化学处理方法易产生药害,造成土壤环境的破坏;某些防治病虫的药剂不能与根瘤菌、植物生长调节剂同时用于种子处理等,而且化学处理方法并不能真正提高种子自身适应环境的整体抗病、抗寒、抗旱及早熟等性能。
1.2 生物方法
生物学方法是指利用微生物来保护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免遭植物病原菌侵害的一种技术手段。过去30年中,很多报道称已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可用于生物防治的高效微生物,但事实上真正投入到应用领域的却非常少。由于生物防治剂的自身特点,无法使其能像化学药剂一样适应更广泛的地理环境,因而影响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基于种子播前处理的现代物理工程技术
农作物种子具有电、热和机械三大物理特性。围绕电特性的研究包括冷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磁处理技术、微波处理技术、生物频谱处理技术、电处理技术、超声波处理技术、激光处理技术、静电处理技术、声波处理技术;围绕热特性的研究包括热处理技术、太阳能照射技术、热空气等;围绕机械特性的研究包括抗压、抗拉、抗剪切、耐磨等方面。
2.1 电特性
农作物种子的电特性一般可分为2类:一类是指在其内部存在某种能量而产生的电位差,即生物电。另一类是指影响其所在空间的电磁场及电流分布的一些特性,如电阻、电导和介电特性等。农作物种子的电特性与其含水率、成熟度、新鲜度、硬度、损伤程度以及抗病能力等性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电特性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种子的生长、贮藏、加工和分级等过程,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种子电处理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对种子施以电能的过程。目前对于农作物种子电特性的研究主要是冷等离子体和磁化2个方面。
2.1.1 冷等离子体处理
低温等离子体是继固态、液态、气态之后的物质第4态,通过冷等离子体发生器放电使气体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中气体分子和原子吸取了外界的能量被分解和电离,成为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形成等离子体。当种子通过等离子体辉光放电区时受到光照作用,光能被吸收和散射,吸收的部分能量迫使电子产生振动而转化为热能,当物质分子吸收了光子,其电子会从较低能态(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使分子吸收能量而引起能级跃迁,即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能级,引起物质的能态跃迁,从而增强种子生命活力。
2.1.2 磁化处理
种子磁化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种子处理技术,应用于种子的外磁场主要有恒定磁场、脉冲磁场、旋转磁场、核磁共振以及磁化水、电磁场等,可有效地激发种子内部酶的活性,改善种子素质[6]。
2.2 热特性
种子本身是浓缩的胶体,具有一定的导热性能。种子热容量和比热是随种子组成成分、含水量和温度等的不同而变化的。大量试验结果证明,种子比热随其含水量大小而变化,一般呈线性关系;种子的比热随温度不同而改变,一般来说,比热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利用这一特性,在播前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烤种和晒种等预处理,可以有效防治病虫,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生长和防止种子衰老。
2.3 机械特性
农作物种子机械特性涉及种子抗压、抗拉、抗剪及流动等方面,它表现在种子加工、储存、包装及运输过程中。农作物种子大多属于多相、非均匀、各向异性的材料,个体均有生物活性,并参与代谢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生物系统。通过对农作物种子(包括包衣种子)进行相关的力学方法处理,使增强种子的通透性、吸涨性,可促使水分等生长所必需的物质迅速进入种子,为种子萌发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