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未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市场发展前景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均20%多的速度持续增长,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预计的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1.5:1;预计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总量将增加2.5倍,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产值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增加到2009年的47%。产品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意识增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到7万多个,占全国农产品商品量的30%。

       2011-2015年新疆农产品市场发展前景调研与投资盈利预测分析报告

       技术创新加快。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全国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了200多个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新产品和装备,编制了一批国家或行业标准。

       产业加速集聚。农业部在全国认定了350个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命名了580多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

       布局日趋合理。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梯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培育了一大批外向型、规模骨干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中部地区积极发展粮食、畜产品等加工业,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产业支撑;西部欠发达地区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4万个,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超过1亿户,年户均增收1900多元。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250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万人,增长了23%,其中60%以上为吸纳农民就业;提供的劳动者报酬约4700亿元,其中近60%为农民获得的报酬,为农民就业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将以推进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依托,以发展产地加工为重点,以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产品增值为立足点,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强化配套,引导农产品加工向优势产区聚集;明确重点、选准环节、强化带动,引导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同步推进;积极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产品增值良性互动的机制。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均20%多的速度持续增长,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预计的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1.5∶1;预计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总量将增加2.5倍,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产值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增加到2009年的47%。产品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意识增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到7万多个,占全国农产品商品量的30%。

       技术创新加快。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全国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了200多个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新产品和装备,编制了一批国家或行业标准。

       产业加速集聚。农业部在全国认定了350个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命名了580多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

       布局日趋合理。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梯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培育了一大批外向型、规模骨干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中部地区积极发展粮食、畜产品等加工业,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产业支撑;西部欠发达地区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4万个,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超过1亿户,年户均增收1900多元。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250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万人,增长了23%,其中60%以上为吸纳农民就业;提供的劳动者报酬约4700亿元,其中近60%为农民获得的报酬,为农民就业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将以推进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依托,以发展产地加工为重点,以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产品增值为立足点,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强化配套,引导农产品加工向优势产区聚集;明确重点、选准环节、强化带动,引导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同步推进;积极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产品增值良性互动的机制。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粮食加工产业化发展不足 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高

中国粮食加工产业化发展不足 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高

2017-2023年,全区粮食面积减少52.16千公顷,全区粮食总产量增加63.36万吨, 202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252.08万亩,总产1395.36万吨,同比增2.2万吨,增长0.16%,完成目标任务的101.81%,连续四年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增长,粮食面积与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2025年03月03日
全国粮食完好标准仓容已超7亿吨 预计粮食仓储行业将有70亿立方米仓容建设需求

全国粮食完好标准仓容已超7亿吨 预计粮食仓储行业将有70亿立方米仓容建设需求

截至2023年末,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较2014年增长了36%;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气调储粮仓容5500万吨;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的合理范围内。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林业具备稳固发展基础 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当下木材是最大需求来源

我国林业具备稳固发展基础 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当下木材是最大需求来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增加,市场对于高质量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高品质、环保型林产品更受市场青睐,促进了行业的持续扩大。2024年上半年,我国林业市场规模约为4059.65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2025年01月13日
我国木浆行业市场存在供需失衡局面 企业或将面临更大经营压力

我国木浆行业市场存在供需失衡局面 企业或将面临更大经营压力

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造纸业的发展,木浆需求规模持续扩大,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最高达到3059亿元,2023年受价格下降影响,虽然市场规模有所下滑,但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约为1760亿元。

2024年12月04日
我国鹅养殖行业:需求来源稳定  市场正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模式

我国鹅养殖行业:需求来源稳定 市场正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模式

企业注册量来看,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我国鹅养殖业内企业注册量为增长趋势,但在2020之后,就开始迅速下降,到2023年企业注册量只有2209家。

2024年10月24日
我国格拉辛纸行业需求主体及竞争分析:“三足鼎立”局面初步显现

我国格拉辛纸行业需求主体及竞争分析:“三足鼎立”局面初步显现

我国格拉辛纸市场集中度较高,CR3占比超75%。当前我国标签离型用纸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主要有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区,区域分布不均。格拉辛离型纸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2000年起逐步实现国产化,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创新的投入,近年来我国格拉辛纸产能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格拉辛纸产能约65万吨。主要生产

2024年09月19日
国内生猪市场向好 猪饲料行业增长态势明显

国内生猪市场向好 猪饲料行业增长态势明显

截止2024年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1533万头,环比增加684万头,增长1.7%,同比减少1984万头,下降4.6%。自2021年以来,仅高于2024年一季度末的生猪存栏量。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生猪存栏减少2572万头,第二季度增加683万头。

2024年08月21日
我国农业科技正实现产业链合理配置与优化整合 但部分环节仍有“卡脖子”风险

我国农业科技正实现产业链合理配置与优化整合 但部分环节仍有“卡脖子”风险

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以及城市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2024年07月0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