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现状与发展建议

        风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是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发展风电对于调整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风电技术日渐成熟,单机容量不断增加,发电成本大幅降低,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江苏省是我国风能资源大省,也是国家指定的风电发展基地之一。其海岸线近千公里,风力资源丰富,机电制造业水平高,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已被列入江苏省产业振兴规划,其经济总量已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和全省工业之首,其中新型电力装备行业中的风电装备制造业,成为江苏省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近年来,知识产权已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获取知识产权优势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成为产业振兴,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型的迫切需求。因此,研究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知识产权状况对产业未来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有利于引导相关研发机构和企业达成共同目标,围绕共同目标集中攻关,从而更好地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一、知识产权的内涵

        知识产权的内涵在管理学和法学上有不同理解。知识产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权利,其内容和边界会随着技术、制度和贸易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研究对象和研究特点来界定知识产权。本文借鉴金多才(2004)的界定,从知识产权构成要素的角度将知识产权定义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对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和经营性标记、信誉所享有的权利。这一概念明确了知识产权的主体,知识产权产生的依据,以及知识产权的客体,并将知识产权分为创造性智力成果权、经营性标记权和经营性信誉权三部分。

        风电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品牌和技术标准。在该产业中,知识产权的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产生的依据是通过申请批准等程序依法产生;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风电原材料、风电整机以及相关的零部件产品。而知识产权的创造性智力成果权主要有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经营性标记权主要有商标;经营性信誉权主要是品牌。

        二、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1.企业专利情况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截至2013年底,江苏省156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共申请专利334项,其中发明专利106项,实用新型222项,外观设计6项。可以看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仅占到专利申请总量的31.74%(见表1)。

        专利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从专利申请量的变化可了解一个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本文从专利申请时间和专利类型两个纬度进一步考察企业专利的变化趋势。

  

        由图1可知,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呈逐年上升态势,这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关;但2013年专利申请数大幅降低,这与当年全球风电市场的低迷之势有关,2013年很多企业都减少了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投入。

        从专利类型来看,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用新型专利数最多,发明专利居中,外观设计专利最少(见图2)。由于发明专利属于科技含量最高的专利类型,因此,为了提高江苏省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后续应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风电设备行业市场发展机遇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2.大学和科研机构专利状况

        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专利申请数较少,共计84项。其中,发明专利数54项,占到专利申请总量的64.3%,剩下30项均为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权人主要包括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风电装备制造业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主要专利为风力发电机专利,其它专利为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专利。从专利类型来看,这些专利全部为发明专利。说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风力发电机的专利申请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专利质量很高。东南大学的专利申请量排在第2位,其中有两项与江苏火电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申请。专利集中于风力发电机和风力发电机组,其它一些专利除了有1项是变频器专利,其它均为风电控制方法专利。这些专利中有一半是发明专利,专利申请质量较高。其它高校专利申请量均为1项,且大部分都是实用新型专利,质量也不高。

        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科研院所仅有1家,即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共申请专利3项,且均与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合作申请,申请的专利均为与风力发电机组相关的方法和配置类专利,从专利类型来看,3项专利均为发明专利,说明专利质量高,但还需加强产品专利的申请。

        3.商标和品牌状况

        在商标注册方面,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156家企业中,有17家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约占企业总数的1/5,且拥有国际知名商标的企业有5家,分别为风力发电机、齿轮箱、控制系统以及锻件的制造等(见表2),说明江苏省在这些零部件的制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拥有国内及以上知名商标的企业占风电装备企业的比例仅为11.5%,可见,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不仅商标注册数量少,而且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高。商标除了具有标志作用,更重要的在于其价值和扩张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对商标的申请。

 

        在品牌培育方面,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仅有27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占企业总数的17.3%(见表3)。说明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对品牌重视不够,企业产品优势往往和品牌优势联系在一起,只有产品过关,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评价和知名度,而企业产品只有获得更高的评价和知名度,品牌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企业应重视培育品牌价值高的产品。

 

        4.技术标准状况

        行业标准是行业长期研发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浓缩和总结,是有关技术方面各环节的条件、参数、指标和要求,是行业技术活动的指南。目前,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上还不具备条件,156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中仅有6家运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参与制定了行业或国家标准(见表4)。而这些企业仅在个别部件如风电控制系统、风能电缆等方面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并没有参与风电整机、发电机、叶片、齿轮箱等核心和关键部件技术标准的制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江苏省风电制造企业在这些关键部件的制造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大部分核心技术依然依赖进口。因此在技术标准的形成上,企业仍旧需要加快创新的步伐,形成具有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体系,进而形成自己的标准。

        三、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利申请量少。专利申请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产业一定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发展状况。截至2013年,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申请专利数量共计418项,作为我国风电产业重点发展的省份之一,这个绝对数量明显偏少。

        二是专利申请时间滞后。专利申请时间的先后反映了一个产业发展起点的高低以及专利意识的强弱,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日期与国外相比,普遍晚了10年左右,可以说现在比较成熟稳定的技术,高端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在国外,因此,江苏省需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自主研发,否则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长期受制于国外。

        三是知识产权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发明专利数量少,江苏省发明专利总数为160项,仅占江苏省该产业专利申请总量的38.3%。2.品牌数量少,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仅有27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17.3%。3.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少,标准制定条件不成熟。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仅有6家企业参与了行业或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而且均是非关键零部件。这也说明企业缺乏核心和关键技术,因此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未能在技术上拥有话语权。

        四、推动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营造知识产权发展的良好环境。如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召开与风电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专题会议;建立完善风电装备行业协会,并披露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和数据。加大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风电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其次,加大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支持。一是增设相关高校或相关专业。由于风电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风电制造技术复杂,需要有一大批专门的高技术复合人才,而江苏省仅有河海大学设有风能动力相关专业,且每年毕业的学生仅百人左右,远远满足不了风电装备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通过增设相关高校或相关专业,通过人才的引进计划或人才培训计划等手段来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二是予以资金支持。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无论是自主开发还是引进,1台兆瓦级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费用都在5000万左右。这对于江苏省大部分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承担的。因此,政府应在资金上予以支持。三是建立技术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设一批国家级或者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与先进企业的联合,合资建立研究机构,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和带动作用大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建立一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行业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合作中心及各种检测、认证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第三,企业应加强与外部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南京高精齿轮集团的经验,要增强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创新能力,可以依托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技术服务机构和各类行业创新联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联盟,与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优势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和开发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技术互补性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弥补各自的技术劣势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正处商业化前夜,医疗和民用领域成为最主要应用场景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正处商业化前夜,医疗和民用领域成为最主要应用场景

根据相关数据,截止2024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7.6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305.6亿美元,复合增速超过40%。

2025年08月08日
全球极地装备行业稳定增长 中国市场已达到一定体量、未来增长有限

全球极地装备行业稳定增长 中国市场已达到一定体量、未来增长有限

全球极地装备行业随着极地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各国在极地科学考察、商业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了极地装备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随着全球极地装备需求持续增加,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达到了187.77亿美元。

2025年07月21日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集中度分析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集中度分析

从全球ASME持证厂商分布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持证厂商数量大幅提升,由2010年的502家上升至2024年的912家,行业整体竞争随着持证厂商数量大幅增加也日趋加剧。

2025年07月06日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产业链与细分市场规模分析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产业链与细分市场规模分析

压力容器行业按产品类型划分,可分为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与储存压力容器。其中,反应压力容器主要用于化工、石化行业的化学反应过程,2024年市场规模为692.21亿元。其核心需求来自大型炼化项目(如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和精细化工升级。

2025年07月05日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市场规模与供需现状分析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市场规模与供需现状分析

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压力容器保有量呈持续上升态势,截至2024年末,我国压力容器产量为761.51万吨,销量达到716.93万吨。我国压力容器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585.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07.3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了1250.97亿元,

2025年07月04日
我国汽轮机制造行业景气度向好 燃气发电带来新机遇 国际竞争压力较大

我国汽轮机制造行业景气度向好 燃气发电带来新机遇 国际竞争压力较大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虽然传统能源结构有所调整,但火电仍需向高效、清洁方向发展,超超临界汽轮机等高效煤电技术将迎来发展空间。同时,政策大力支持核能、气轮机等清洁能源发展,为核电汽轮机的研发和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在工业领域,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景气度向好,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新型煤化工项目不断推进,对工业

2025年07月04日
我国矿用卡行业:宽体矿卡更受市场青睐 企业竞争呈现“5+N”格局

我国矿用卡行业:宽体矿卡更受市场青睐 企业竞争呈现“5+N”格局

近年来,我国矿用卡车行业发展较为稳定,增速不快,部分年份开始下滑,2024年矿用卡车行业市场规模342亿元,由于我国矿用卡车发展逐渐成熟,行业本身具备强周期性特征,在矿产资源开发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市场呈现出周期性特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空港装备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呈“龙头主导、细分竞争、国产替代加速”格局

我国空港装备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呈“龙头主导、细分竞争、国产替代加速”格局

2024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港澳台地区数据另行统计)共263个,完成旅客吞吐量14.6亿人次、货邮吞吐量2006.2万吨、飞机起降1240万架次,客货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三大主要生产指标均超过2019年水平,创历史新高。

2025年06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