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无人零售行业概述:科技与人工智能催生的零售新模式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零售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1、无人零售新模式
        无人零售,顾名思义即是在没有服务员、收银员等门店员工的条件下所展开的一类新颖购物体验。于传统零售模式看似相悖的表面之下,背后的大数据支撑是无人零售得以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刚开业的阿里“淘咖啡”为例,其运营模式并不复杂:在一家占地面积约200平米的线下实体店,顾客只需几个步骤便可完成一次“无人零售”购物体验:1)顾客使用手机淘宝或者支付宝扫码进入店内。2)店内进行选购。3)无须任何扫码支付,顾客可以直接拿货出门;出口处的自动商品识别系统直接从客人的支付宝扣款,随后顾客会在手机上接收到扣款信息。整套技术依靠集感知、学习、目标跟踪、分析、意识识别于一体的物联网技术方案的支撑。这套技术是由由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研发完成,相关技术包括了人脸识别技术,即通过人脸的独有生物特征保证购物者以真实身份进行购买活动,其较指纹识别或二维码识别安全系数更高。
阿里无人零售店“淘咖啡”消费场景图
 
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近一年来开业的无人零售店,欧尚旗下的缤果盒子,于2016年8月在广州设立第一店,今年6月初首次在上海开点,目前门店数已达8家,7月1日获A轮融资超过1亿元。其购物流程与“淘咖啡”相似,不同之处在意阿里目前采用生物识别免付款,缤果盒子需扫码付款;倘若没有购物,可手动开启触控开门按钮后离开。
欧尚缤果盒子BingoBox上海实体店
 
资料来源:联商网,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2、无人销售优劣势分析
        不可否认,“无人零售”这一新概念以及当前已有的实体店案例给当下的传统零售带来新的启发,展开了一幅近乎完美的蓝图。
        优势:降低人工成本。在人工成本逐渐上升的今天,零员工的无人零售业态无疑节省了人工费用,一定程度上增厚了利润。节省了排队等候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消费者购物效率。对于传统零售行业里人工费用率高的或是国企体制下人工成本相对刚性的企业,如百联股份、中百集团,无人零售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降低成本的方案,使企业净利润率具有更大上升空间。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获客成本低。出门少携带现金,携带银行卡甚至无卡只有手机支付宝或微信—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80、90后已逐步形成这样一种数字化、便捷化、安全性高的消费习惯,城市生活节奏快使得无人便利店能轻松获得年轻人、上班族、中高端小区居民等的青睐,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
        劣势:管理费用未必节省。实际上无人便利店需要更多的物业配套(刷卡识别器、扫码器、店内摄像头等),包括定期的商品管理成本,定期保洁费用,后台管理成本等,例如无人光顾的时间段,门店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夏天导致店内温度升高,例如最近报道的缤果盒子上海店暂停营业,原因是持续高温导致室内温度高达40度巧克力等商品融化。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外加营业额的损失也是可想而知。客容量有限,易出错或引发道德风险。难以在容纳众多客户同时同店选购的情况下做到完美识别每一个客户和商品。即使是当前正火的“淘咖啡”号称靠其“聪明的门”和高科技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能同时容纳50人,但有人通过乔装易容或者把商品放入口袋去钻技术漏洞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3、国内无人零售正处阶段性转折点
        除了阿里、欧尚近期大受追捧意外,目前国内无人超市/便利店的参与者还有F5未来超市、24爱购、TakeGo、甘来智能微超、神奇屋、EATBOX。技术层面大多采用扫码付款,而只有TakeGo、“淘咖啡”目前涉及到更高层次生物识别技术从而免去支付环节。和亚马逊一样,阿里尚处技术内测的阶段,未来或跟随亚马逊技术上的引领,但时间成本和研发成本尚未可知。
国内无人零售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天下杂志,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4、无人零售对传统超市的冲击
        问题的关键在于“无人零售”未来是否会对线下传统零售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进而完全取代实体便利店、超市和卖场。对此,我们的判断是3-5内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
首先,技术支持尚未成熟稳定。缺少了有效的人脸识别技术,无人零售就缺少了在中国持续发展的保障。作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数量庞大,个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商业方面无法直接效仿日本、欧美那样100%信任消费者。例如,缤果盒子之前声称,其在刚开业的10个月内未发生盗窃事件。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市场渠道的下沉,道德风险仍然会被打上问号。因此,短期内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与传统零售商想媲美。
        再者,“无人零售”主要对口便利店业态。品类有限、消费者人数上限等等的局限使其无法对接广大普通超市、卖场、大卖场等业态下的消费者需求,甚至增添不必要的硬件设备、管理等费用。试想,在蔬菜瓜果、乳制品、生鲜俱全的超市中,作为消费者更需要的是工作人员的当场维护、协调、沟通。尤其在当今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趋于个性化体验化的大背景下,消费者仍然对以永辉、百联为代表的“超市+餐饮”新消费模式报以热情,且目前来看永辉的超级物种、百联的RISO等新业态备受消费者追捧。
        另外,商业零售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综合性的盈利模式,即以广泛的网点布局和丰富的产品类别通过商品销售、货款积存的资金运用以及商品的其他相关费用等额外收入来源所产生的综合性收益,成本端亦具有稳定的物流配送和集体采购的优势。无人零售仅靠有限的商品种类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稳定充足的现金流;短期内投入成本高且不具备规模效应。尽管“无人零售”这一模式满足了以白领、高薪一族为代表的快节奏消费者的需求,但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并不一定高。
        对于传统商超而言,技术上的革新或许能够以“自助付款”或者“手机APP下单付款+审核”的形式来提高购物效率,永辉生活APP就是很好的例子。脱胎换骨式的“无人零售”未必是符合自身发展的长久之计。
        目前已涉足便利店业态的大型企业如永辉超市、百联股份,短期内或许会追随无人零售的热潮获取一定超额收益,但对于以超市布局为主的企业来讲,长期来看无人便利店不会对其收入增长造成大的冲击,投资者无需过分担忧。总而言之,我们判断无人便利店的概念固然新颖,也为当前零售业增添活力,但在测试阶段尚无法改变行业格局,或一举成功,或半路夭折;若能稳定发展下去,长期来看龙头企业将会率先实行变革。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XZ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产销率约为95%以上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竞争格局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产销率约为95%以上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竞争格局

近几年,由于卡牌受众范围广泛、投资与情绪价值、社交属性+直播助推以及IP与卡牌深度绑定,2019-2023年,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从28亿元大幅增长至1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1.49%。

2025年02月26日
我国潮玩行业具备高复购、强粘性 市场蓝海红利持续且竞争不断加剧

我国潮玩行业具备高复购、强粘性 市场蓝海红利持续且竞争不断加剧

随着Z时代人群消费持续走向多元化,精神价值需求和消费意愿持续医生,带动我国潮流玩具整体市场规模持续走高,盲盒作为潮玩细分品类之一产业规模2024年上半年中国潮玩盲盒产品市场规模约为132.86亿元,占比潮玩市场份额的36.6%。

2025年02月24日
我国奥特莱斯行业稳步发展且表现出抗周期性 京东等发力城市奥莱有望引领新业态

我国奥特莱斯行业稳步发展且表现出抗周期性 京东等发力城市奥莱有望引领新业态

目前国内奥莱运营商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为零售百货集团(如百联、王府井等)、专业奥莱运营商(外资:佛罗伦萨小镇、三井等,本土:杉杉商业、砂之船、首创矩大等)以及商业地产运营商(如多弗集团等),其中百货集团占比较大。

2025年02月19日
我国二手奢侈品消费将长期处于高涨幅势态 规范化成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我国二手奢侈品消费将长期处于高涨幅势态 规范化成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中国奢侈品消费长期处于高涨幅势态,尤其在2019-2021年受消费回流政策及疫情影响,高消费人群境外消费回流。2023年中国二手奢侈品行业市场规模为260.31亿元,同比增长14%。

2025年01月06日
国内户外用品行业保持稳步增长 市场巨大潜力待挖掘

国内户外用品行业保持稳步增长 市场巨大潜力待挖掘

根据Statista数据,2022年全球户外用品行业营收规模约200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9%,2020-2022CAGR为11.86%;预计2023年营收规模将达2156亿美元、2025年将达2363亿美元。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黄金珠宝行业表现出抗周期性特征 头部企业竞争力稳定 集中度持续提升

我国黄金珠宝行业表现出抗周期性特征 头部企业竞争力稳定 集中度持续提升

2023年,我国黄金珠宝市场规模约为8200亿元,其中黄金饰品约为5180亿元,是最大的细分品种。

2024年10月24日
数字经济浪潮下  我国跨境电商具备广阔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浪潮下 我国跨境电商具备广阔发展空间

其中,我国数字经济中,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41万亿元、9.2万亿元,占GDP比重分别达33.9%、7.6%。2023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约为45.5万亿元、10.3万亿元。

2024年09月09日
政策鼓励支持下我国可循环包装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 市场供需规模稳增

政策鼓励支持下我国可循环包装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 市场供需规模稳增

我国可循环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全部工业法人企业)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这反映行业入局者逐渐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根据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可循环包装行业企业数为8352家,预计2023年企业数量增长到8539家。

2024年05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