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军用雷达行业装备现状分析及市场空间预测(图)

        我国军费增长趋缓,2017年首超万亿,但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我们预计未来10年军用雷达市场空间约为1573亿元,其中,机载雷达市场空间约为850亿元,舰载雷达市场空间约为457亿元,车载雷达市场空间在266亿元。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4年中国军用雷达行业市场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商机分析预测报告

       我国机载雷达型号齐全,技术发展速度快,但与西方先进技术比仍存在差距,目前在逐渐装备AESA。T/R组件是AESA的核心器件,GaN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舰载雷达也在逐渐采用AESA,但由于PESA有一定优势,未来一段时间内两种雷达将会同时应用。车载雷达技术成熟,出口型号众多。

       车载雷达的快速发展支持着我国防空反导作战体系的建立。

       机载雷达:逐渐采用AESA,T/R组件是关键。

       受益于空军武器装备建设,机载雷达需求巨大。

       我国空军武器装备建设仍有很大空间。根据《WorldAirForce2016》里面披露的数据,我国2016年军用飞机共有2942架,不到美国1/4,排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位居世界第3,占全球军机数量比例约为6%。

图:世界排名前10国家的飞机总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空军第三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和直升机数量不足。根据《WorldAirForce2016》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战斗机数量共有1528架,约为美国的一半(2785架),位居世界第2位,约占世界战斗机总数的11%。其中三代战斗机有564架,低于二代机数量709架,预计我国战斗机升级换代还有一段路要走。预计未来10年二代机将逐渐被三代机、四代机所替代,并且战斗机数量规模还会增加,考虑我国目前的战机的年产量,我们假设未来10年会有约1000架三代机、四代机的需求。

       目前我国运输机数量共有181架,位居世界第4位,约占世界运输机总数的4%。目前Y-20已经服役,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国防大学发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我国未来需要10个以上的运输机团、400架以上的Y-20系列飞机,才能满足在亚洲地区执行任务的需求。

图:世界排名前10国家的战斗机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世界排名前10国家的运输机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WorldAirForce2016》数据显示,我国武装直升机数量约有801架,位居世界第3位,占世界武装直升机总数的4%。根据新华网预测,到2020年我国直升机总数将达72个团,按24-28架/团来估算,总数量在2000架左右,是目前数量的2.5倍,由此推测未来军用直升机有1200架的需求空间。

       我国特种飞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海空营救飞机和反潜飞机)数量共有78架,位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特种飞机总数的4%。
       根据《WorldAirForce2016》数据显示,美军为2785架战斗机配备了30架E-3B/C/G预警机,根据前面的预测,10年后我国预计拥有1800架战斗机(1000架总需求,其中替换了709架二代机),参考美军战斗机与预警机的比例,预计10年后我国将拥有20架预警机。我们假设其中KJ-2000有5架,KJ-500有15架。

图:世界排名前10国家的武装直升机机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世界排名前10国家的特种飞机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轰炸机方面,根据《WorldAirForce2016》数据显示,JH-7目前有105架,H-6/6K目前有150架,我们假定未来的JH-7雷达系统升级为AESA,并且有新型的远程轰战机来代替H-6/6K,则雷达需求数量约有250台。

       预计未来10年我国军用机载雷达的市场空间约为850亿元。通过分析战斗机、预警机、轰炸机和直升机的需求,并基于以下假定来估算未来10年的市场空间:

       战斗机、轰炸机、直升机和运输机航电设备约占整机20%,而雷达设备约占航电设备的1/3;

       预警机的雷达价值占飞机总价值的50%以上;

       各种机型雷达维护及更新费用约占雷达总价的40%。

表:未来10年机载雷达市场空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于军机的单价,我们的估算是基于以下事实及推断:

       《舰船知识》给出的J-10单价约在1.2-2亿元,J-20单价约在5亿元。我们按照均值3.3亿元一架战斗机来进行估算,机载AESA的单价在2200万元,那么未来10年中国将列装1000架战斗机,未来市场空间308亿元。

       搜狐军事网站推测出口巴基斯坦的KJ-200单价约3亿美元,则内销的KJ-200按半价折算为单价10亿元,而KJ-2000和KJ-500都要比KJ-200造价高,我们假设KJ-2000单价20亿元,KJ-500单价10亿元,未来市场空间227.5亿元。

       搜狐军事网站估算JH-7单价约为1亿元,H-6K单价约为3.5亿元,单价按照平均值2.25亿元来估算,则未来250架轰炸机有雷达需求52.5亿元。

       美媒称中国WZ-10的出口单价在2000万美元,内销价格取半则为6700万元一架,未来1200架武装直升机的雷达市场空间为75亿元。

       根据搜狐军事网站信息,Y-20的外销价格约为1.5亿美元,按半价来估算内销价格则为5亿元一架,未来400架运输机的雷达市场空间为187.6亿元。

       合计战斗机、预警机、轰炸机、直升机和运输机的雷达需求,未来10年我国机载雷达市场空间有望达到850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Y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工业化加速持续拉动我国模具行业需求增加 部分企业产品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工业化加速持续拉动我国模具行业需求增加 部分企业产品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在工业市场发展繁茂以及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增长下,我国模具行业发展快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模具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840.14亿元,同比增长4.48%。到2024年我国模具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995.91亿元,同比增长3.22%。

2025年08月23日
政策助力减速器行业发展提速 工业机器人仍为精密减速器最大下游应用领域

政策助力减速器行业发展提速 工业机器人仍为精密减速器最大下游应用领域

2024 年,以精密减速器为例,精密减速器的下游应用中,工业机器人占比最高,达 36%,得益于近年来该领域的迅速扩张,主要配套使用谐波减速器与RV减速器。紧随其后的是机床行业,占比为23%,以精密行星减速器为主。

2025年08月22日
无人叉车即将进入爆发奇点 智慧物流政策推动下行业或迎高速发展

无人叉车即将进入爆发奇点 智慧物流政策推动下行业或迎高速发展

从市场规模来看,无人叉车市场尚处于发展早期,2018 年至今销售规模保持较快发展。2024年我国无人叉车销量约为2.45万台,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工业母机市场“大而不强” 政策持续发力推动行业升级

我国工业母机市场“大而不强” 政策持续发力推动行业升级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机床行业保持着较好的需求景气度,数控机床作为更先进更有吸引力的机床类型,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截止2024年我国数控机床市场规模达到4305亿元。

2025年08月19日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正处商业化前夜,医疗和民用领域成为最主要应用场景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正处商业化前夜,医疗和民用领域成为最主要应用场景

根据相关数据,截止2024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7.6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305.6亿美元,复合增速超过40%。

2025年08月08日
全球极地装备行业稳定增长 中国市场已达到一定体量、未来增长有限

全球极地装备行业稳定增长 中国市场已达到一定体量、未来增长有限

全球极地装备行业随着极地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各国在极地科学考察、商业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了极地装备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随着全球极地装备需求持续增加,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达到了187.77亿美元。

2025年07月21日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集中度分析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集中度分析

从全球ASME持证厂商分布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持证厂商数量大幅提升,由2010年的502家上升至2024年的912家,行业整体竞争随着持证厂商数量大幅增加也日趋加剧。

2025年07月06日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产业链与细分市场规模分析

2025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产业链与细分市场规模分析

压力容器行业按产品类型划分,可分为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与储存压力容器。其中,反应压力容器主要用于化工、石化行业的化学反应过程,2024年市场规模为692.21亿元。其核心需求来自大型炼化项目(如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和精细化工升级。

2025年07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