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中高端数控钢筋加工装备的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呈现出多个下游领域共同发展的特征,数控钢筋加工装备主要用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装配式建筑、城市综合地下管廊、钢筋加工配送中心等下游行业。
图表:建科机械主要下游行业
一、铁路及公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近年来我国铁路及公路的建设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大量购置或更新其钢筋加工装备,为钢筋加工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旺盛的市场需求。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 2020 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 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3 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到 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 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 3.8 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展望到 2030 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根据《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到 2020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3 万公里,年均增长率 11.6%。中西部路网规模达到 9 万公里左右,城际和市域(郊)铁路规模达到 2,000 公里左右,建设支线铁路约3,000 公里。
根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到 2020 年,将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网络覆盖加密拓展。高速铁路覆盖 80%以上的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上的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 20 万以上的城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稳步增加,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比 2015 年增长近一倍,油气主干管网快速发展,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 540 万公里左右。
在铁路及公路建设领域,数控钢筋加工装备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施工过程会使用大量同种规格的钢筋组件,相较于手工加工钢筋,使用数控钢筋加工装备标准化、批量化加工钢筋,能显著提升钢筋组件质量及加工效率。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甘肃路桥等数百家建设单位采购公司生产的数控钢筋弯箍机、数控钢筋弯曲机、数控钢筋网生产线、数控钢筋桁架生产线、数控钢筋笼生产线等装备用于批量化生产铁路、公路建设所需的箍筋、成型钢筋、钢筋网、钢筋桁架、钢筋笼等钢筋组件。
二、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场浇筑施工相比有着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显著优点。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环保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以及新型城镇化这四大宏观因素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家将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并要求各地区因地制宜研究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组织具体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结合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污染防治等方面政策,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土地供应中,可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纳入供地方案,并落实到土地使用合同中。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措施。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到 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 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 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 10%以上。鼓励各地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监管体系,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形成装配式建筑专业化队伍,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效益和品质,实现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到 2020 年,培育 50 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 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 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 30 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目前,北京市、四川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针对发展装配式建筑分别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及对应优惠政策,各地装配式建筑企业发展十分迅速。
装配式建筑由几百到数千个预制件装配而成,由于生产这些预制件会用到大量标准化的箍筋、钢筋网、钢筋桁架等钢筋组件,数控钢筋加工装备成为了装配式建筑预制件工厂规模化生产的必要设备。装配式建筑产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中国建筑、远大住工、成都建工、中民筑友等大型国企及民营企业大量采购公司生产的数控钢筋弯箍机、数控钢筋调直切断机、数控钢筋桁架生产线、数控钢筋网生产线、数控钢筋剪切机、数控钢筋弯曲机等装备用于生产装配式建筑所需的预制梁、预制柱、楼承板、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等预制件,报告期内公司装配式建筑领域产品的销售数量及销售收入增长较快,该领域销售收入在销售结构中的占比有所提升。
住房城乡建设部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装配式建筑及部品部件生产的发展,于 2016 年 6 月发布了《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公司客户承担的大量项目被认定为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
三、钢筋加工配送中心
在我国,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仍采用现场钢筋加工方式加工钢筋,现场钢筋加工方式主要采用手工或简易机械加工钢筋,现场钢筋加工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建筑工地分散,对钢筋质量监管难度大,使劣质钢筋、瘦身钢筋等难以监控,造成建筑质量的隐患;挤占工程场地,影响工程作业,加工噪声污染周边环境;安全隐患大,现场加工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钢材利用率低,能源介质浪费大,通常钢材损耗率在 6%以上;对高强度钢筋,建筑施工现场简陋的设备已经无法加工。
钢筋加工配送中心可以代替传统现场钢筋加工方式,解决传统现场钢筋加工方式所有的缺点和问题,有利于提高施工现代化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还可实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提高企业形象、与国际接轨、有效防止劣质钢筋(地条钢筋、瘦身钢筋)的使用和钢筋质量监管和追溯等。
在欧洲,20 世纪 80 年代便开始大规模发展自动化及半自动化的建筑钢筋机械加工,并逐步形成了商品钢筋加工配送的经营模式,建筑钢筋工厂加工配送比例已占约 70%、同期在日本约占 60%。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平均 50 公里范围内就有一座现代化的建筑钢材加工厂(即钢筋加工配送中心)。
钢筋加工配送替代传统现场钢筋加工是大势所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的通知》国家将继续深入推进高强钢筋应用,全面普及应用 400 兆帕(Ⅲ级)高强钢筋,推广 500 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探索建立钢筋加工配送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将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列为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要求各地继续加大以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推广力度。钢筋加工配送模式在降尘、降噪、节地、节能、节材、减少废固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随着“十三五”时期绿色建筑的普遍推广,钢筋加工配送模式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四、桥梁及隧道
桥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等综合国力的体现,往往是代表一个地区经济、历史、人文等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各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6 年全国桥梁数年均增长 2.32 万座,平均增长率 3.16%,2016 年全国桥梁总数已达到 80.53 万座,其中特大桥梁 4,257 座;桥梁总里程年均增长 313.51 万米,平均增长率 7.98%, 2016 年全国桥梁总长达到 4,916.97 万米,其中特大桥梁里程已达到 753.54 万米。
2012-2016 年全国隧道数年均增长 1,332 处,平均增长率 12.29%,2016 年全国隧道总数达到 15,181 处,其中特长隧道 815 处;隧道总里程数年均增长 155.73 万米,平均增长率 17.73%,2016 年全国隧道总里程数达到 1,403.97 万米,其中特长隧道 362.27 万米。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钢筋加工设备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2016 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当“加强方案比选,鼓励选用钢结构桥梁(包括钢箱梁、钢桁梁、钢混组合梁等桥梁)”,并指出“推进钢结构桥梁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建造。应大力推进钢结构桥梁建设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提升桥梁工程的质量品质。桥梁构件应采用工厂制造为主,结合装配、运输、场地条件等,合理确定桥梁结构现场拼装界面,尽量减少钢结构现场焊接和防腐涂装工作,提高质量保证率”。由于数控钢筋弯箍机、数控钢筋弯曲机、数控钢筋笼生产线、数控钢筋网生产线等数控钢筋加工装备能够在保证质量和效率的情况下实现桥梁隧道钢筋组件的智能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随着前述指导意见的逐步落地,数控钢筋加工装备在桥梁隧道建设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五、轨道交通
根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到 2020 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比 2015 年增长近一倍。“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中指明,2020 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应达到6,000 公里。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 2016 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截至 2016 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 30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共计 133 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 4,152.8 公里。”相较于《“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 6,000 公里的建设目标,未来数年城市轨道交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数千公里里程的轨道交通亟待建成。中国大陆已获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批复的城市有 58 个(包括地方批复的淮安、南平、珠海、红河州、文山州、渭城(韩城)、安顺(黄果树)、三亚、黄石、泉州、台州、海西州(德令哈)、天水、毕节 14 个城市),规划总路线长度 7,305.3 公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仍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形象地说,就是将现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种市政管线统一安放到一个共同的“房子”里,维修和管护转入地下,管线得到更安全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并且将综合管廊列于“十三五”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大工程项目。从 2013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在 36 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到 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结合地下管线普查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到 2015 年《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地下管廊建设工作,我国城市建设逐步聚焦地下管廊建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已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计划到 2020 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2015 年 8 月 1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未来每年地下管廊建设规模(新建加上老城区改造)可达 8,000 公里,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估算的总体投资强度约 1.2 亿/公里,每年的地下管廊投资可达近万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七、一带一路
随着国家《推动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的发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正式成立,“一带一路” 倡议正逐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倡议为钢筋加工装备带来新机遇,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是该规划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相关资金的配合支持下,将会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作为领先的数控钢筋加工装备制造企业,成为了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建设单位的设备供应商,随着建设单位一同“出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