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运行总体态势分析-报告节选

第三章 2010-2011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运行总体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的问题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供求形势严峻

2011年,国内起重机市场跌宕起伏。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水利工程和保障房的开工建设为工程起重机行业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但同时又受到利率上调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内工程起重机行业2011半年先是经历了热火朝天的快速增长,而后又面临着销售逐月下降的局面,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随之向着调整的方向发展,行业整体供求形势仍然严峻。

我国工程起重机主要指流动式起重机,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起重机分会数据显示,2011(1-10),中国工程起重机4大类产品的累积销量超过4万台,同比增长12%。其中,除了全地面起重机同比、环比均为负之外,其他3大类产品均实现了正增长,增幅最大的甚至超过一成。具体为:   

汽车起重机同比跌幅收窄。2011(1-10)总销量超过3万台,同比增长5.5%。汽车起重机从5月份销量同比开始出现下滑,10月下滑幅度有所收窄。由于2010年同期基数相对其他机型较低,4季度需求面临传统季节性回升,

全地面起重机形势依然严峻。2011(1-10)总销量176台,截止到10月,已经出现6个月同比、环比负增长,行业形势依然不乐观。

履带起重机仍延续平稳。2011(1-10)总销量超过1600台,同比增长21.3%。履带起重机亦从5月开始同比下滑,10月同比数据相对平稳,但是月度销量仍处于行业低点。相比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去年同期的基数较高,但其规模较小,预计不会对起重机行业产生过大影响。

随车起重机继续高增长。2011(1-10)累积销量接近8000台。6月之前一直保持高于30%的增速,6月出现同比增速最低点,只达到0.5%10月销量同比正增长20.4%,环比从5-9月的负增长,到达10月环比正增长17.6%,整个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虽然国内市场表现各异,但出口市场均可圈可点。2011年前3季度累积出口总量超过2500台,同比增长37.3%。其中汽车起重机同比增长32.5%,随车起重机同比增长71.6%,履带起重机同比增长38.4%。总出口金额超过33亿元,同比增长13.3%。出口仍以汽车起重机产品为主,但随车起重机出口成绩喜人。

市场占有率方面,排前几位的企业分别是:

汽车起重机:

徐重(51.02%)、中联(26.71%)、三一(10.16%)、柳工(4.17%)等;履带起重机:中联(28.89%)、徐建(21.11%)、抚挖(18.98%)、上海三一(18.19%)等;随车起重机:徐随(51.75%)、石煤机(18.33%)、湖南飞涛(8.14%)、牡丹江专汽(8.09%)等。从市场占有率数据看出,徐重、徐随在工程起重机领域遥遥领先,占据50%以上的市场,具备绝对的市场优势。

第七章 2010-2011年中国塔式起重机市场运行形势透析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塔式起重机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二、塔机市场需求强劲产销持续旺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塔机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塔机销量持续攀高,2001年行业统计销量9738台,2002年成为世界上首个塔机年产量突破1万台的国家。2004年,由于宏观调控作用以及起重机行业的结构调整,塔机的产销量有所回落,2005年、2006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力拉动下,我国塔机的产销恢复高速增长,2006年销量已超过4万台。2007年我国共销售塔机54750万台,比2006年增长了36%。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塔式起重机销售额达到300亿元,销售量达到10万台。毋庸置疑,我国已成为世界民用塔机的生产大国,也是世界塔机主要需求市场之一。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塔机消费量还将快速增长。

第十一章 2010-2011年中国塔式起重机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塔式起重机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目前,国内塔机生产厂商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一线厂商;第二类为专业化厂商;第三类是各地地方性小厂。在此三类厂商中,第一、二类厂商实力较强,产品品质较好,但是厂商数量较少;而第三类厂商实力较弱,但是以低廉的价格切入二、三线城市的建筑市场,产品销量反而占据全国塔机销量的50%。在国内家塔机生产厂商中,一线厂商不超过15家,其中保持稳定增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要是中联重科和抚顺永茂等少数几家。而一年200(规格63tm以上)的销售规模即可跻身全国主要塔机生产厂商之列。

塔机行业前十名厂商销量占全行业的比重仅为28.5%,行业集中度远远低于装载机(92.3%)、履带吊(99%)、汽车吊(99.5%)等成熟的工程机械行业,且短期内这一格局不会有根本性改观。

22011年中国塔机产业集中度

重点企业

CR3

CR10

CR20

市场占有率

13.2%

28.5%

39.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工业窑炉行业:需求逐渐释放 产量不断提升 绿色化、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工业窑炉行业:需求逐渐释放 产量不断提升 绿色化、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

2019-2023年,我国工业窑炉市场规模自141亿元增长至264亿元,五年 CAGR为16.94%,202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窑炉行业市场规模为129亿元,预计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可达15%以上。

2024年11月18日
我国坐标镗床行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汽车、通用航空航天是主要应用领域

我国坐标镗床行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汽车、通用航空航天是主要应用领域

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对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设备需求显著增加。坐标镗床作为高精度数控机床的代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模具制造等领域,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我国坐标镗床行业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我国坐标镗床行业市场规模为41.1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到23.6亿元,保持持续的高增长趋势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半自动意式咖啡机行业:市场需求旺盛 未来将继续快速发展

我国半自动意式咖啡机行业:市场需求旺盛 未来将继续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咖啡机的重要生产基地,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咖啡机都在中国进行代工生产。随着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咖啡需求的增加,半自动意式咖啡机的生产量和供应量也在逐年增长。截至2023年,我国半自动意式咖啡机产量达到了94.65万台,2024年上半年达到66.81万台。

2024年10月18日
我国高空作业车行业:高空作业车租赁市场成为终端用户主力

我国高空作业车行业:高空作业车租赁市场成为终端用户主力

20世纪70年代,随着第一台高空作业车的问世,高空作业车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从最初的每年几十台,到后来每年的几百台、几千台。近10年来中国高空作业车的上牌数不断增长,2023年达到了8109台。2024年6月当月销售各类高空作业车213台,同比下降49.8%;其中国内206台,同比下降50.7%;出口7台,同比增长16

2024年09月19日
我国坐标镗床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长 广泛性和多元化应用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我国坐标镗床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长 广泛性和多元化应用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对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设备需求显著增加。坐标镗床作为高精度数控机床的代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模具制造等领域,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我国坐标镗床行业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我国坐标镗床行业市场规模为41.1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到23.6亿元,保持持续的高增长趋势

2024年09月14日
我国工业烘干机产销稳定增长  “一带一路”推进下行业国际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我国工业烘干机产销稳定增长 “一带一路”推进下行业国际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近年来我国工业烘干机行业市场规模和增长率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这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工业烘干机行业市场规模和增长率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23年中国工业烘干机行业市场规模为594.13亿元,具体

2024年08月15日
我国五恒系统行业:高端地产占比提升下市场逆势上扬 企业竞争逐渐激烈

我国五恒系统行业:高端地产占比提升下市场逆势上扬 企业竞争逐渐激烈

虽然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下行压力较大,但是别墅、高档公寓等高端地产新开工面积占比逐年走高,因此我国五恒系统行业市场能逆势保持增长态势,截止2023年市场规模为28.97亿元。

2024年07月08日
我国氢管道行业规划建设脚步正加快 部分企业已在市场中取得先机

我国氢管道行业规划建设脚步正加快 部分企业已在市场中取得先机

我国氢气管道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我国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相关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截止2022年,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里程9.8万公里,新建长输管道里程3000公里以上,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段)等重大工程快速建设。全国新增储气能力约50亿立方米。

2024年07月0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