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三季度我国纺织机械行业进出口情况简述

  当前,对外贸易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贸易差额逐渐缩小,进出口回升速度超过预期。尽管如此,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复苏势头减缓迹象比较明显,海外市场补库存行为已经基本结束。与此同时国内调结构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势头有所放缓,出口退税、汇率政策的调节力度加大,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影响外贸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2010年1-8月,纺织机械进出口总额37.26亿美元,同比增长56.84%。其中,出口10.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3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5.76个百分点;进口26.42亿美元,同比增长63.1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08.08个百分点。

  2011-2015年中国细纱机产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受国内市场回升好于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进口需求回升的速度快于出口,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19.78个百分点。

  纺织机械产品进口情况乐观
  据海关统计,2010年1-8 月共从54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纺织机械,进口总额为26.42亿美元,同比增长63.13%。

  从进口产品类别看,针织机械进口排在第一位。进口总额为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9%,    针织机械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26.92%,所占比重同比下降12.06个百分点。

  2010年1-8月纺织机械进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日本、德国、意大利、我国台湾地区和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进口前五位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为22.19亿美元,同比增长65.50%,占进口总额的83.99%,其中日本对华纺织机械出口居首位为8.24亿美元,同比增长76.18%,并以针织机械为主,贸易额为1.96亿美元,同比下降15.24%。

  从进口企业性质看,集体企业和合资企业进口强劲反弹,私营企业进口增长速度高于整体增幅20.33个百分点,而独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合作经营企业进口的增长速度低于整体增幅。其中私营企业进口总额为8.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46%,占进口总额的31.23%,排在首位。

  纺织机械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进口总额19.62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74.27%,同比增长107.54%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整体增幅44.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增长的高位加速,说明业内对设备进口需求仍然旺盛。

  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设备、物品排在第二位,进口总额为2.91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9.48%,同比增长19.43%。

  2010年1-8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8个省市有不同数量的进口。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山东等五省市位列进口总额的前五名,占进口总额的88.16%。浙江省进口总额排在第一位为7.26亿美元,同比增长71.91%,占比为27.47%。进口前五位的省市中,除广东省同比增长远远低于整体增速外,其余四省的增幅均高于整体增速。

  纺织机械产品出口继续增长
  据海关统计,2010年1-8月纺织机械出口10.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35%。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针织机械同比为负增长,印染后整理机械的增速低于整体增速外,纺织机械其他各大类的增速均高于整体水平。其中针织机械出口额为3.05亿美元,同比下降8.50%,占比28.08%,位居第一。其余依次为辅助装置及零配件、印染后整理机械、化纤机械、纺纱机械、织机、非织造布机械和织造准备机械,织造准备机械同比增长最大为297.98%。

  2010年1-8月我国共向15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纺织机械产品。

  2010年1-8月,印度、孟加拉、日本、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位居前五位,占全部出口额的46.91%,可以看出,除印度同比为负增长外,其余四国的增速均高于整体增速,是我国纺织机械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印度出口总额为2.15亿美元,同比下降17.93%,占全部出口总额的19.86%。从下表也可以看出,除针织机械同比大幅下降外,其他设备的涨幅均远远高于对印度出口的整体增速,而对印度的化纤机械出口则是异军突起,同比增长299.55%。

  在2010年1-8月纺织机械产品出口中,私营企业排在第一位,出口金额为4.04亿美元,同比增长7.82%,占比达到37.24%。独资企业出口3.64亿美元,同比增长79.67%,占全部出口额的33.59%,排在第二位。其他依次为国有企业、合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出口中以一般贸易为主,出口金额8.56亿美元,同比增长36.35%,占出口总额的78.98%;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70亿美元,同比增长48.02%,占全部出口总额的15.67%;其他贸易方式出口5799.58万美元,同比增长329.12%,占出口总额的5.35%。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国内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日益巩固,以及稳定外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工业生产加速回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进出口恢复好于预期,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贸易差额进一步缩小。预计2010 年后期,全球经济持续向好,国内刺激政策效果会继续显现,企业回补库存阶段仍将延续,经济运行趋于平稳,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燃气轮机行业:重要性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企业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

我国燃气轮机行业:重要性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企业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

受益于制造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及进口替代加速,近年来我国燃气轮机产量快速增长,由2020 年的2455台套上升至 2024 年的 3613台套。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生产能力。部分龙头企业如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在重型燃气轮机制造领域持续投入,新建或扩建生产线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船用电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绿色化、智能化成核心方向

我国船用电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绿色化、智能化成核心方向

我国船用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受船舶工业复苏、新能源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需求释放等因素驱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中国船用电缆行业市场规模40.65亿元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达到了18.4亿元。

2025年10月04日
AI数据中心产业飞速发展,全球燃气轮机景气度上行 燃气轮机调峰优势明显,装机规模不断增长

AI数据中心产业飞速发展,全球燃气轮机景气度上行 燃气轮机调峰优势明显,装机规模不断增长

我国燃气轮机需求较为旺盛,近年来在运营的燃气轮机较多,例如天津华电军粮 城电厂项目、四川能投广元燃机工程项目等,供应商主要来自西门子、GE、上海电气、 哈尔滨电气、东方汽轮机等等。未来随着国产化持续推进,有望支撑中国气电占比提升。

2025年10月01日
我国政策高度重视深海战略资源,高端装备成深海科技发展基石

我国政策高度重视深海战略资源,高端装备成深海科技发展基石

2024年,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4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7.5%。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旅游业等均实现了9%以上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实现平稳发展。

2025年09月29日
我国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量稳增 出口市场已打开 国际认同度提升下出口前景广阔

我国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量稳增 出口市场已打开 国际认同度提升下出口前景广阔

其中由于非公路宽体自卸车是主要根据矿山、水利水电工程等特定工况条件设计专门用于该等工况的产品,市场总量增长中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市场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其他自卸类产品增长速度。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市场规模达到125.65亿元,同比下降3.37%,2025年上半年国内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市场规模约为63.27亿

2025年09月17日
我国矿山开发装备行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 资源向龙头聚拢 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我国矿山开发装备行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 资源向龙头聚拢 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随着中小矿山整合的趋势不断推进,大中型矿山比例提升,大量围绕小微型矿山展开竞争、同质化严重的低端内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压,通过技术积累竞争胜出的龙头企业在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等方面优势越来越突出,资源进一步向龙头聚拢,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2025年09月16日
燃气轮机行业:国内微、轻型燃气轮机已实现自主化  重型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大

燃气轮机行业:国内微、轻型燃气轮机已实现自主化 重型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大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崛起,燃气轮机以其高效、环保、灵活的特点,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电力行业,燃气轮机作为发电、调峰和备用电源的重要设备,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2025年09月15日
半导体核心设备——光刻机,行业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半导体核心设备——光刻机,行业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根据SEM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1090亿美元,从细分产品来看,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为半导体设备主要核心设备,市场占比均在20%以上。其中,光刻机为市场占比最高品类,光刻机的占比达24%,并且随芯片制程迭代,这一占比还在持续提高。

2025年09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