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1-6月我国纺织机械进口情况分析

  在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需求增加的带动下,2010年上半年,我国纺机行业外贸恢复加快,增幅超出预期。2010年1-5月,纺织机械进出口总额21.18亿美元,同比增长63.37%。其中,出口6.25亿美元,同比增长38.3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2.88个百分点;进口14.92亿美元,同比增长76.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4.02个百分点。同时,有关人士认为,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2010年下半年进出口形势可能出现回落,全年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需求强劲反弹 高端设备进口激增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从2009年四季度到2010年上半年,纺织工业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出现明显复苏。纺织工业生产加速回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这也带动了纺机市场的繁荣。在调整升级的方向下,中国纺织行业显示出对纺机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的巨大需求潜力。

  近几年,中国纺织业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生产规模扩张的势头逐步放缓,而更新改造的需求明显增加。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使这种调整和升级要求更加迫切。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迫使企业通过新技术新装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工。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棉纺织业投资总额仍然保持增长,行业先进设备拥有率继续提高,自动落纱长车、清梳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0年年初以来,随着行业逐渐复苏,投资出现大幅回升,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设备进口出现迅猛增长。2010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自动络筒机同比增长263.5%,进口转杯纺纱机同比增长263.5%,进口喷气纺纱机同比增长248.87%,进口无梭织机同比增长318.78%。尽管2009年基数较低,但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纺织企业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2010-2015年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从产品类别上看,2010年1-5月针织机械进口金额仍居首位,所占比重达到26.78%;而织机进口增长最迅猛,达到299.21%。近年来,我国针织行业快速发展,对设备的需求尤其是对先进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国产针织机械一直是我国纺织机械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国内某些类别的针织机械产品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造成针织机械进口额长期位居各种纺织机械进口的前列。织机进口出现迅猛增长,则是缘于纺织企业对无梭织机的需求出现较大增长,而国产无梭织机在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先进设备尚存在不小差距,因而造成进口猛增。

  亚洲市场仍有广阔空间 国产纺机还须增强实力
  亚洲是全球纺机市场的中心,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也一直是我国纺机制造业在海外主要的市场。2010年以来,亚洲纺织业出现全面复苏,纺织机械需求回暖,我国纺机出口也随之回升。有预测显示,亚洲纺机市场在未来三年的发展势头都将是乐观的,有些行业甚至预测到2013年底之前都是处于乐观情况,未来亚洲市场还有广阔空间。而我国纺机产品要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份额,还须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

  从我国纺织机械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看,印度、孟加拉国、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位列前5位,2010年1-5月出口到以上国家和地区的金额占全部出口额的45.73%。其中,对印度出口金额仍排在第一位,占全部出口总额的19.33%,但同比下降24.51%;对巴基斯坦出口增幅最大,同比增长136.53%。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与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不同的是,印度自身具有一定的纺机制造能力,特别是纺纱机械无论在产品档次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强的自给自足能力。印度纺织工业以棉纺为主,前几年发展高峰期,印度对棉纺设备的需求量每年达到400万-500万锭的规模,而现在的需求量也就维持在200多万锭的水平,因此棉纺设备进口需求减少。随着棉纺工业的日益成熟,印度纺织工业开始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织造、印染设备开始释放出新的需求空间。然而,近几年,国外纺机企业逐渐增加在印度市场的投入,我国织造、印染等设备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不足。另外,2009年在出口形势并不好的情况下,中国对印度纺织机械出口额仍然增长30.12%,相对基数较高,因此2010年出现同比下降。

  受金融危机以及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影响,巴基斯坦的纺织工业一度陷入危机,发展停滞。为重振纺织业,巴政府于2009年8月出台了首个“五年纺织业政策”,确立了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并制定了相应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对纺织业及纺织机械、染料、化纤等配套行业的投资;鼓励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快产业升级等。为了鼓励投资和设备更新,巴基斯坦联邦税务局对种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免除了进口关税。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2009-2010财政年度,巴基斯坦纺织机械进口增长至2.97亿美元,同比增长40.75%。这也带动我国对巴基斯坦纺机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虽然纺织机械进出口恢复好于预期,但有关人士认为,亚洲纺织业多为外向型,且基本都是面向欧美市场,而美国、欧盟等经济复苏缓慢,近期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这都使未来全球纺织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另外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2010年下半年纺织机械进出口形势可能出现回落,全年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矿用卡行业:宽体矿卡更受市场青睐 企业竞争呈现“5+N”格局

我国矿用卡行业:宽体矿卡更受市场青睐 企业竞争呈现“5+N”格局

近年来,我国矿用卡车行业发展较为稳定,增速不快,部分年份开始下滑,2024年矿用卡车行业市场规模342亿元,由于我国矿用卡车发展逐渐成熟,行业本身具备强周期性特征,在矿产资源开发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市场呈现出周期性特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空港装备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呈“龙头主导、细分竞争、国产替代加速”格局

我国空港装备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呈“龙头主导、细分竞争、国产替代加速”格局

2024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港澳台地区数据另行统计)共263个,完成旅客吞吐量14.6亿人次、货邮吞吐量2006.2万吨、飞机起降1240万架次,客货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三大主要生产指标均超过2019年水平,创历史新高。

2025年06月30日
我国高低压成套设备产品种类多、应用范围广 行业需求旺盛 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高低压成套设备产品种类多、应用范围广 行业需求旺盛 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高低压成套设备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能源产业兴起以及智能化电网建设等,为高低压成套设备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24年我国高低压成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721亿元。

2025年06月26日
我国缝纫机行业持续高增长 国内企业迎来海外需求和外部技术双重驱动力

我国缝纫机行业持续高增长 国内企业迎来海外需求和外部技术双重驱动力

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缝纫机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提供更灵活多样的产品选择,工业缝纫机企业将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产品+服务转型,提供包括售前、售中、售后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从2015年国家提出工业4.0以来,行业进入高速增长区间,截止2024年工业缝纫机市场规模达到271亿元

2025年06月23日
全球光刻机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企业 我国光刻机亟需自主突破

全球光刻机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企业 我国光刻机亟需自主突破

目前在半导体设备细分市场中,光刻机设备在半导体设备总市场的 24%,为市场占比最大的细分设备。近年来,光刻机市场在半导体总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尽管目前已有部分晶圆厂调整未来资本开支,但考虑光刻机交期长、战略意义高,预计 2025 年光刻机市场需求依然维持高位,未来行业规模有望维持高增长。

2025年06月14日
人形机器人产业提速 灵巧手市场迎来爆发

人形机器人产业提速 灵巧手市场迎来爆发

资本有力赋能人形产业发展,市场规模或迅速增长。从投资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54.31亿元,投资事件21起;2024年投资金额132.7亿元,投资事件52起,资本支持持续赋能产业发展。

2025年06月10日
去产能政策影响 我国工业锅炉行业下行 高效、节能、低污染工业锅炉为未来发展趋势

去产能政策影响 我国工业锅炉行业下行 高效、节能、低污染工业锅炉为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去产能政策以及房地产下行等原因,我国工业锅炉行业市场规模呈现下降态势,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为406.75亿元,2024年为195.48亿元。

2025年05月27日
多应用场景下四足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落地 国内企业引领下市场将迎爆发式增长

多应用场景下四足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落地 国内企业引领下市场将迎爆发式增长

从行业空间来看,如果仅考虑当前四足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国防军用和石油化工的需求量,到2030年国内四足机器人的潜在需求数量为 95.6 万台,市场规模为 5172 亿元。未来随着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潜在市场空间只会继续扩大。

2025年05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