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1-6月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

  2010年1-6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7亿元,同比增长25.5%,比1-5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31109亿元,同比增长24.9%,比1-5月提高0.1个百分点。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城镇和制造业1.4和2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制造业比重为25.66%,较1-5月再降0.13个百分点。

  一、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平稳,当月增长加快
  1-6月,机械工业自年初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82.64亿元,同比增长26.86%,增幅较1-5月提高0.51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0.83亿元,同比增长33.21%,比5月增加786.43亿元,增速提高2.71个百分点。国有控股投资1253.67亿元,同比增长34.98%,比1-5月提高1.92个百分点。

  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平稳加快,施工项目增速明显放缓
  1-6月机械工业固定资产计划总投资28799.39亿元,同比增长30.36%,比1-5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0064.3亿元,同比提高47.49%,比1-5月提高1.89个百分点,占全部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34.95%,高于去年同期4.06个百分点。

  1-6月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451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275个,同比提高5.49%,较1-5月回落2.57个百分点,其中本年开工项目1421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845个,同比提高6.32%,比1-5月回落4.16个百分点。

         2010-2013年中国非织造布机械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纵观上半年计划投资和本年新开工投资情况,同比增幅除2月外,均在30%和45%以上,但施工项目同比增速自4月持续放慢,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回落在4-5个百分点。

  三、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持续加快,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1-6月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96.82亿元、2653.14亿元和1132.68亿元,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为30.85%和29.73%,高于东部地区(23.73%)7.12和6个百分点。

  分省市看,十三个省投资增速超过30%,其中:西藏、海南的投资同比增速达7.6和6.5倍,投资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0.3亿元和6.2亿元。

  四、投资额占比内资继续扩大,港澳台和外商持续缩小
  1-6月机械工业中内资投资7087.05亿元,占比88.78%,增速31.09%,比1-5月提高0.03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271.56亿元,占比3.4%,增速7.51%,较1-5月提高0.6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612.31亿元,占比7.67%,同比下降1.25%,较1-5月收窄0.93个百分点。

  从上半年不同类型投资完成情况看,呈现出内资投资的逐月扩大和港澳台、外商投资持续缩小,增势疲软的特点。

  五、6月当月中央、地方投资额明显增加
  1-6月中央项目投资336.48亿元,占比4.22%,增速28.45%,比1-5月放慢6.79个百分点;地方项目7646.16亿元,占比95.78%,同比增长26.79%,比1-5月提高0.79个百分点。

  从上半年数据看,投资额占比中央始终控制在5%以内,地方则略高于95%;投资增速虽中央高于地方,但差距逐月缩小,从1-2月的近24个百分点到1-6月不足2个百分点;进入6月,中央、地方当月投资额分别完成118.58亿元和2384.95亿元,比5月的57.72亿元和1542.66亿元陡增60.86亿元和842.29亿元。

  六、行业投资增速均呈两位数增长
  1-6月十三个汇总行业投资增速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七个行业增速超过机械行业平均水平,分别是:工程(55.67%)、农机(39.96%)、内燃机(39.07%)、汽车(36.42%)、重型(27.54%)、电工(27.27%)和仪表(27.13%),与1-5月比,行业投资增速九升四降,其中食品、内燃机行业分别提高19.21和17个百分点,工程、农机行业则分别以7.79和5.77个百分点的较大幅度下滑。

  从贡献率看,汽车、电工行业分别为30.94%和24.31%,超过50%,其余11个行业均不足10%;与1-5月比,贡献率虽呈八升五降,但幅度均不大,涨幅最高的是重型行业1.1个百分点,降幅最大的是基础件行业1.79个百分点。

  七、资金来源增速低于投资增速1.11个百分点
  1-6月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9050.3亿元,同比增长25.75%,较1-5月回落1.19个百分点,比投资低1.11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30.37亿元,同比下降7.82%;国内贷款838.82亿元,同比提高39.59%;利用外资293.28亿元, 同比下降9.51%,外商直接投资188.54亿元,同比下降13.18%。自筹资金7637.39亿元,同比增长26.12%,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3168.65亿元,同比提高9.81%;其它资金246.86亿元,同比提高35.2%。

  与1-5月比较,资金来源增加2486亿元,但增速放缓1.19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增速回落51.06和3.62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及外商直接投资降幅收窄2.44和9.95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同比增速继续趋缓。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移动充电机器人行业发展尚处早期阶段 盈利模式与经营方式仍在探索中

我国移动充电机器人行业发展尚处早期阶段 盈利模式与经营方式仍在探索中

近年来移动充电机器人需求逐步提升,主要在于关联产业如机器人、AI、自动驾驶等技术逐步成熟,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导致充电桩等硬件设施未跟上配套,移动充电机器人的需求逐步旺盛,2024年我国移动充电机器人销量达到0.68万台。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泵行业已成长为千亿级市场 目前国内企业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布局

我国泵行业已成长为千亿级市场 目前国内企业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布局

泵行业的市场需求与石化、LNG、海洋平台、钢铁、电力、市政水利、防汛抗旱等行业或领域的投资规模存在较大依赖性,宏观经济疲软时,泵需求减少。从产量来看,近年来,我国泵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泵产量为1.73亿台,2023年增长至2.18亿台。

2025年03月31日
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发展目标明确且动因充足 市场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发展目标明确且动因充足 市场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煤矿企业是煤矿智能化行业最直接的需求主体。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安全性能,煤矿企业纷纷寻求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煤矿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人力成本。

2025年03月17日
数据中心为燃气轮机发展提供新动力 我国燃气轮机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数据中心为燃气轮机发展提供新动力 我国燃气轮机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我国现已具备中小型燃气轮机自主生产能力,并实现部分产品出口。随着国内燃气轮机生产技术的提升,中国燃气轮机的出口规模逐渐扩大。2023 年以来,我国燃气轮机出口量趋于稳定,出口范围持续扩大,进口额初步缩小,2024年进出口额分别为3.52亿美元和0.98亿美元。

2025年03月11日
我国雨水收集系统重要性愈发凸显 行业需求不断扩大 市政工程是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雨水收集系统重要性愈发凸显 行业需求不断扩大 市政工程是最大细分市场

当前包括河马井 HiPPO等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能,以满足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截至2023年,我国雨水收集系统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262.31亿元。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不断拓展,该行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2025年02月07日
我国气体回收器市场规模与需求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与行业升级不断更迭

我国气体回收器市场规模与需求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与行业升级不断更迭

随着全球和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的稳步增长,气体回收器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环保法规日益严格、资源回收利用意识提高的背景下,气体回收器在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而推动了其需求的增长。

2025年01月14日
我国井下工具行业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 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井下工具行业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 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井下工具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维持较高水平,主要得益于国家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支持政策、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截至2023年,中国井下工具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约475.91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249.36亿元。

2025年01月10日
“一带一路”下我国压力容器迎发展良机 模块化、集成化将成趋势

“一带一路”下我国压力容器迎发展良机 模块化、集成化将成趋势

基于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下游行业需求不断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压力容器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压力容器市场规模达到2100亿元左右,2024年上半年中国压力容器市场规模约为1132.1亿元。

2024年12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