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企业重组终成汽车工业产能过剩良药?

针对我国汽车工业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的情况,在长达3年多时间的争论之后,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12月26日再发一道《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的金牌律令,据此,中国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实施细则正式出台。

  

  此次国家发改委针对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在《通知》中公布将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改变我国汽车产业现状,重点提出了“推进汽车生产企业联合重组”。

  

  打破政府壁垒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推进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跨地区、跨部门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骨干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产品为主线,以规模经济为目的,实现强强联合;汽车生产企业兼并其他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分厂的不受建设分厂有关条件的限制。”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并存。由于市场割据、资源配置不合理,车型之间的产能无法互相利用。专家们说,只有国内汽车业内跨地区、跨部门的兼并重组才是解决“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并存的结构性过剩这一问题的良方。

  

  但企业兼并重组实行起来却并非易事。仅仅有鼓励政策并不能使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顺利开展起来,在鼓励企业重组的大环境下有大动作的企业不多,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在很大程度上,障碍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两方面。

  

  “一般来说,大部分省市都对本地的汽车企业有着或多或少的保护措施。在企业生存遇到威胁时,政府宁愿自己掏钱将其养起来,也不愿意将本地汽车企业卖给外地的大企业。如果本省的汽车企业在哪一届政府上被卖掉,那届政府是要被骂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人士表示。由于汽车行业的投资对地方GDP增长的贡献率非常高,且产值大、税收高,有的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本地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产值、税收和就业增长,从而提高政绩。正是由于各地汽车企业与地方利益无法分割,于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设置汽车产业跨区域重组障碍,造成了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困难重重。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表示,目前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乘用车领域的中高档车,经济型车则完全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由于中高档车的利润还相对较高,所以地方政府从业绩考虑出发,有过度投资的倾向。国家要对这部分产能进行行政性调控,但最有效的方式还是用市场的手段改变,打破地域分割状况。不然就会出现控制得紧了,项目上得少,但只要一放松,地方政府新的投资又会卷土重来的状况。

  

  在新出台的《通知》中涉及到企业兼并重组的诸如企业退出等制度已有了初步规定。除此以外,有专家表示,要克服在重组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地方政府的障碍,应该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并利用调控形成一整套控制产能、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等细化的具体政策,从而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效应。

  

  意在形成良性产业格局

  

  “国家发改委将按照汽车企业集团的资产隶属关系整理产品公告,推进企业集团化发展;同时建立汽车生产企业产能和产销量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年产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企业的产能和产销量信息;对长期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暂停产品公告;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资本多元化改造,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推进中外合资企业建立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制,形成国有、民营及中外合资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近几年间,国内一些知名品牌,从“波导”到“夏新”、“美的”,从冰箱、空调到手机等行业的资本相继涌入汽车产业。然而,并不是个个都能从这锅鲜美浓郁的高汤中争得一杯可口的羹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界人士说,在2001年到2003年间,由于国内汽车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汽车产销量和行业利润增长迅速,汽车产业外的资本为了追求投资回报,纷纷投资汽车产业。从2004年到2005年,由于国内汽车产业增长速度趋缓,热度投资后冷却的产能只好扔在那里。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吴松泉认为:“实际上我觉得联合重组的目的就在于提升竞争力,提升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就是培养大型企业集团,培养大型企业集团自然就带来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吴松泉认为,大企业集团的集中,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显君博士显然并不认同吴松泉的观点。他说,“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竞争。”他认为目前的这种状态是我国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经过竞争才能使我们的汽车企业真正成长起来。

  

  “这样的条款显然站在了大集团的立场上说话。”一位民营企业老总也这样认为,“这对民营企业是不太公平的,因为推动汽车业整合,首先被吃掉的是小企业。”由于激烈的竞争,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或小型的汽车生产商将被“洗牌”、淘汰出局,从这方面来看,小企业无疑面临生死难关。

  

  “但有实力的大企业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有专家表示。

  

  无论如何,汽车生产企业进行战略联合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市场能否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做大做强,还有待时间的考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矿用卡行业:宽体矿卡更受市场青睐 企业竞争呈现“5+N”格局

我国矿用卡行业:宽体矿卡更受市场青睐 企业竞争呈现“5+N”格局

近年来,我国矿用卡车行业发展较为稳定,增速不快,部分年份开始下滑,2024年矿用卡车行业市场规模342亿元,由于我国矿用卡车发展逐渐成熟,行业本身具备强周期性特征,在矿产资源开发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市场呈现出周期性特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空港装备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呈“龙头主导、细分竞争、国产替代加速”格局

我国空港装备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呈“龙头主导、细分竞争、国产替代加速”格局

2024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港澳台地区数据另行统计)共263个,完成旅客吞吐量14.6亿人次、货邮吞吐量2006.2万吨、飞机起降1240万架次,客货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三大主要生产指标均超过2019年水平,创历史新高。

2025年06月30日
我国高低压成套设备产品种类多、应用范围广 行业需求旺盛 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高低压成套设备产品种类多、应用范围广 行业需求旺盛 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高低压成套设备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能源产业兴起以及智能化电网建设等,为高低压成套设备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24年我国高低压成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721亿元。

2025年06月26日
我国缝纫机行业持续高增长 国内企业迎来海外需求和外部技术双重驱动力

我国缝纫机行业持续高增长 国内企业迎来海外需求和外部技术双重驱动力

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缝纫机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提供更灵活多样的产品选择,工业缝纫机企业将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产品+服务转型,提供包括售前、售中、售后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从2015年国家提出工业4.0以来,行业进入高速增长区间,截止2024年工业缝纫机市场规模达到271亿元

2025年06月23日
全球光刻机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企业 我国光刻机亟需自主突破

全球光刻机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企业 我国光刻机亟需自主突破

目前在半导体设备细分市场中,光刻机设备在半导体设备总市场的 24%,为市场占比最大的细分设备。近年来,光刻机市场在半导体总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尽管目前已有部分晶圆厂调整未来资本开支,但考虑光刻机交期长、战略意义高,预计 2025 年光刻机市场需求依然维持高位,未来行业规模有望维持高增长。

2025年06月14日
人形机器人产业提速 灵巧手市场迎来爆发

人形机器人产业提速 灵巧手市场迎来爆发

资本有力赋能人形产业发展,市场规模或迅速增长。从投资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54.31亿元,投资事件21起;2024年投资金额132.7亿元,投资事件52起,资本支持持续赋能产业发展。

2025年06月10日
去产能政策影响 我国工业锅炉行业下行 高效、节能、低污染工业锅炉为未来发展趋势

去产能政策影响 我国工业锅炉行业下行 高效、节能、低污染工业锅炉为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去产能政策以及房地产下行等原因,我国工业锅炉行业市场规模呈现下降态势,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为406.75亿元,2024年为195.48亿元。

2025年05月27日
多应用场景下四足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落地 国内企业引领下市场将迎爆发式增长

多应用场景下四足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落地 国内企业引领下市场将迎爆发式增长

从行业空间来看,如果仅考虑当前四足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国防军用和石油化工的需求量,到2030年国内四足机器人的潜在需求数量为 95.6 万台,市场规模为 5172 亿元。未来随着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潜在市场空间只会继续扩大。

2025年05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