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7亿,比2004年增加了4000万左右。全球数字电视平均普及率超过16%。
英国是目前数字电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已经达到了70%,其次是美国,普及率为55%,日本的数字电视普及率为50%,欧洲的数字电视平均普及率约为30%,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虽然从2004年的106.7万户发展到439.3万户,总体普及率仅为1.2%,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比例也仅达到3.5%。
美国数字有线电视用户增长快速,美国从电视节目传输渠道或分配方式看,2006年9月份,有线传输占了68.4%,而卫星传输占了30.7%。美国的数字电视采用ATSC制式,并计划在2007年7月前停止模拟电视信号,截至到2006年二季度,美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为3290万户,占全部多频道电视用户34%,有线电视用户的50%。
目前全球的数字电视呈现出五大特点:
1,关闭模拟的时间表可能推后。美国FCC原来计划在2006年关闭电视信号的模拟播出,前提是有85%以上的用户可以收看数字电视,但目前这一比例仅达到55%,今年年初,美国把关闭模拟的时间推后到2009年2月17日。芬兰、瑞典、挪威、意大利关闭模拟的时间表为2007—2008年,澳大利亚、韩国、法国、西班牙、德国、丹麦等国计划于2010年关闭模拟,我国的时间表定在2015年。从目前各国的进展来看,不少国家都有可能像美国一样将时间表向后推。
2,政府大力推进地面数字电视(DTT)。英国、瑞典和西班牙是最早开播地面数字电视的国家,荷兰、芬兰、德国、瑞士和意大利也已先后开办地面数字电视,法国在2005年3月正式开播。意大利政府对DTT机顶盒继续补助,每台150欧元,消费者只需支付40欧元即可购买一台带交互功能(MHP)的DTT解码器。英国提供免费频道FreeView,目前英国DTT机顶盒已达1080万,家庭用户数量约为650万,超过了原来计划的500万户;DTT机顶盒价格也降到41英镑。地面数字电视之所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腾出地面频谱进行拍卖,用以发展其他通信及多媒体业务。
3,高清电视处于井喷前夕。目前全球高清频道约50套,每周播出高清节目约1000小时;全球高清电视机约2860万,定购高清电视服务的用户约1500万。在美国,通过有线电视,有75%以上的家庭可收看高清频道;90%的电视台开始制作高清节目,美国2005年高清电视机销量约1000万台,2006年预计1600万台。欧洲在2004年元旦开播首个高清频道Euro1080,并在2005年,增加了HD2、HD5两个频道。2005年,德国开播了高清频道;2006年BskyB、BBC和法国将开展高清卫星服务,BBC计划在2010年将全部进行高清节目制作。日本和韩国在高清电视方面启动较早,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我国目前只有央视的“高清影视”及上海文广的“新视觉”两套高清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推出多套高清体育频道,搬迁新址后将实现全高清播出。按广电总局的“十一五”规划,2010年将达到10套高清节目的制作能力。
4,数字化技术推动行业渗透。这主要表现在数字电视与IPTV、基于3G以及基于广播式网络的手机电视等领域。
5,宽带业务是有线与卫星竞争的砝码。直播卫星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美国已经与有线电视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在欧洲则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美国DTH的发展推动有线电视进行双向改造,1996年,在EchoStar的压力下,Comcast斥资50亿美元进行双向改造,开展宽带接入业务。英国有线电视运营商Felewest公司和NTL公司从2002年第二季度至2003年第二季度连续5个季度丢失用户。2004年起开始回升,主要原因在于开展了宽带接入、视频点播、音乐及游戏等业务。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用户数量激增
自2005年下半年来,数字电视用户得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从2000年初600万户到2006年二季度的3290万户增长了5.75倍,年复合增长率为37%,季度环比复合增长率为7%。2002年中国的数字电视收视用户为9万户,2003年为27.6万户,2004年为106.7万户,2005年为439.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处在快速增长轨道上,06年累计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862.1万户,06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较05年底增加了100%,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率由05年底的3.28%提高至8.6%,但是相对于整个电视市场,数字电视渗透率只有1.2%,同期全球数字电视渗透率已超过16%。
2004年全国约有49个城市地区53张网络开始推广数字电视,在政府推动整体转换模式和市场自发产生的付费电视需求对数字电视产业推动下,2005年数字电视用户达到439万户,比2004年增长了333万用户。
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正在全国41个试点省市铺开,2006年数字电视产业推广力度比2005年明显加大,预计产业用户数将超过一千万,产业初具规模,以提高收视费为核心的盈利模式逐步形成,内容供应逐步形成体系,数字电视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奠定。我们预计2006年将增长到1000万用户,2008年达到3500万户,2008年数字电视相对有线电视总用户的渗透率为25%。
盈利模式初步形成
目前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盈利模式初步形成。基本收费提价:各个试点城市或省份的提价幅度一般在8-12元;基本可以抵消网络改造和配送机顶盒的成本甚至略有盈余。家庭第二台以上的电视机要收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提价阻力要远远大于中小城市。数字化使得实际收费率由60%左右提升至接近100%。而且增值服务市场化收费。目前我国的频道资源扩充潜力在5倍以上。
数字电视用户的月ARPU值将远高于模拟用户,以提高月收视费为核心的盈利模式逐步形成,已经推出了数字电视转换的城市,大都同步推出了数字电视用户基础收视费的提价,目前用户基本接受。从目前的数字电视发展的情况看,全国推广数字电视的城市基本都提高了收视价格。全国10个地区或城市的不完全数据统计表明:数字电视收费的平均价格为26.7元,平均提升幅度超过90%。
有线数字电视对运营商短期业绩提升很小
国内数字电视转换大部分是提高基本收视费,全国已有18个城市召开了有线数字电视的物价听证会,大部分城市的数字电视基本收费比模拟时代上浮额度控制在10元以内。
目前完成价格听证的城市中,杭州35元的收费价格是最高的,深圳提高了12元,佛山则提高了3元。为提高这10元左右的收视费,广电系统要先免费发放机顶盒、并对线缆进行双向改造,这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
在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中,多以单向改造的有线电视网络有主,双向改造对运营商吸引力不大。目前已实施双向改造的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总体ARPU值都非常低,基本上低于80元。因此运营商双向改造的成本很难收回。广东省有超过1000万的有线电视用户,免费提供机顶盒的前期投入就高达60亿元,加上线路改造、节目引进肯定要超过100亿元,按照提高后的收费标准,7年后才能收回成本。
大部分省市都上调了数字电视的基本收视费,但是增加的基本收视费收入都用来能抵消双向改造和赠送机顶盒的成本摊销。最明显的例子是,广电网络,陕西省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从13元/月提高至25元/月,每户每年可增加基本收视费144元,每户每年摊消的双向改造和机顶盒成本大约为142元,提高的基本收视费全部用来弥补改造成本摊消。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付费电视用户达到139万户,收入达到3.16亿元,平均每户的年收费超过227元。其中,完成整体转换的青岛有线电视收入达到了2.26亿元,比上一年的收入增长了35.5%。可见广电增加ARPU值的希望还在付费电视。
并且在转换初期,数字电视的用户数量占有线用户的比例仍偏低,但是改造仍需投入,所以初期付费电视的收入增长有限。
主要竞争业务
在数字电视转换的背景下,有线电视、地面电视、卫星电视以及IPTV四大类电视技术正在争抢市场,地面电视标准之争耽误了其进入市场的最佳时间,现在标准虽出,但产业链仍不成熟、增长速度不会很快;IPTV才几十万台,由于广电和电信运营商的互相牵制,发展会慢于预期;卫星电视在灰色市场行动、规模很难计算,并且随着“卫星2号”的运营,迅速推动市场的发展,规模很可能会很快的超过地面电视和IPTV。
IPTV-电信和广电的集团利益冲突
IPTV的运营商是电信和网通,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真正阻碍IPTV的进展力度的因素是内容,即政策。
广电也将IPTV作为数字电视的增值服务来发展,并利用手中掌握的牌照和行政资源来控制电信。目前的有线数字电视的资源开发还处于非常低级的阶段,有线电视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的机顶盒还都是单向机顶盒。有线电视的客户基础非常牢固,用户依赖性很强。广电的优势是,数字电视是百分之百的到户率,如果广电先期通过现有的技术,只要抓住了20%的高端用户,先让他们进行交互点播,就先占住了市场。
电信和广电在IPTV的争夺还将持续下去,从长远来看,资金雄厚的电信运营商将主导大部分IPTV市场,广电将占领高端IPTV市场。
由于IPTV会冲击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广电紧握牌照,目前四家IPTV牌照拥有者上海文广、央视国际、南方广电传媒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都是广电的嫡系,广电事实上在主导IPTV市场的进程。
电信和网通必须与四家牌照商合作。
预计2008年新增用户数将达2000万。目前影响IPTV市场的三大要素即运营商、内容商、技术方案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关系还没有弄明白,预计2010年时,业务模式会理顺。In-Sat预测2010年时,IPTV的用户数将会达到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的1/6左右。
卫星数字电视-隐形的主要竞争对手
目前制约卫星电视市场发展的是129号令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这一政策是否会松动,将会极大地影响卫星电视市场的发展。短期内129号令不会有大变化,2007年难说会有所松动,07年卫星2号投入运营后,129号令可能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