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全面扩张,优势地位明朗
2006年液晶电视继续了2005年的爆发式增长态势,进入全面扩张期,其市场优势地位亦日趋明朗。
在市场规模方面,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液晶电视的市场规模将达366万台,与2005年市场规模126万台相比,增幅将达199%;在销售额方面,2006年液晶电视的销售额将达340亿元,与2005年销售额达到124亿元相比,增幅将达174%。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液晶电视市场在2006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不过,与2005年液晶电视迅猛增长的态势(市场规模增幅达478%,销售额增幅达490%)相比,2006年液晶电视市场增速开始放缓,进入平稳的发展阶段。
来自中怡康统计的数据也支持了液晶电视市场增速放缓的观点,2006年液晶电视的销售量达到了384万台,同比增长180.1%,销售额达到358亿元,同比增长194.6%。
液晶电视市场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朗,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量增幅最大,季度产量已突破500万台。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个季度,CRT电视的产量达到4682.2万台,同比下降3.9%;等离子电视的产量达到101.3万台,同比增长46.2%;背投电视的产量达到88.3万台,同比增长50.7%;液晶电视产量增幅最大,产量达到1277.8万台,同比增长97.6%。
二是销售额已逼近占有市场主流地位的CRT电视,2006年第三季度,CRT产量占整体电视总量的91%,销售额占整体电视总量的49%,而液晶电视占整体电视总量虽然只有7%,但销售额却占整体电视总量的39%;在第四季度,液晶电视销售额更为逼近CRT电视,CRT产量将占整体电视总量的87%,销售额将占整体电视总量的48%,而液晶电视将占整体电视总量的10%,但销售额占整体电视总量的42%。
三是大屏液晶电视迅速抢占等离子电视的市场空间。2005年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市场由等离子电视统治,但到了2006年,其地位受到了液晶电视的严重威胁,液晶电视在40英寸左右的市场已占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据中怡康提供的数据,在液晶电视方面,2006年35英寸-39英寸的液晶电视销售额占整个平板电视市场份额的16%,40英寸及以上的液晶电视则占整个平板电视市场份额的30%,两项合计达46%,而在2005年其两项合计的份额是23%(分别是11%和13%)。在等离子电视方面,2006年40英寸-49英寸的等离子电视销售额占整个平板电视市场份额的17%,50英寸-59英寸的等离子电视则占整个平板电视市场份额的2%,两项合计达19%,而在2005年其两项合计的份额是39%(分别是36%和3%)。
液晶电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优势地位日渐明朗最直接的原因有二:一是上游液晶面板厂商对液晶面板不断扩产,导致面板价格下调。在液晶电视的成本结构中,面板占据很大比例,而面板价格的下调,使液晶电视的降价成为可能。二是厂家的集体发力。绝大多数彩电企业向液晶电视倾斜,将生产和新品开发的重点转向液晶电视。据中怡康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各厂商共向中国市场投放了371款液晶新品,占整个彩电市场新品的30%,2006年仅前三个季度,各厂商向中国市场投放的新品就达到379款新品,占整个彩电市场新品的48%。
品牌:国内均衡发力,国外重点突出
在液晶电视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品牌在2006年液晶电视市场的竞争态势更为复杂多变。从总体上看,国内品牌在各细分市场均衡发力,将32英寸作为突破点,而国外品牌则表现为营销重点突出,在40英寸及以上尺寸体现竞争优势。
据中怡康提供的1月-10月液晶电视零售额数据显示,海信、TCL、康佳、厦华、创维、长虹等国内品牌零售额占比最大的尺寸均是32英寸,而索尼、三星、东芝等国外品牌零售额占比最大的尺寸则是40英寸或42英寸。可以看出,国内品牌将发力重点集中于市场的主流尺寸32英寸和37英寸之上,而国外品牌重点转向大屏,培育高端市场。
国内外品牌市场策略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其各自销售量和销售额的排名情况。国内品牌仍占据销售量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据赛诺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全国液晶电视统计数据显示,在销售量占有率前十名的厂家中,前六名均由国内品牌占据,分别是:海信为12.86%,创维为11.12%,厦华为10.61%,TCL为10.42%,康佳为9.23%,长虹为7.52%,销售量占有率总计达到61.76%。国外品牌三星(5.95%)、飞利浦(5.24%)、东芝(5.11%)和索尼(4.93%)紧随其后。
不过,赛诺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全国液晶电视统计数据表明,虽然前十位的6个国内品牌厂家销售量占有率达到61.76%,但销售额占有率只有51.77%,分别是海信(11.69%)、创维(9.49%)、厦华(8.08%)、TCL(9.36%)、康佳(6.70%)、长虹(6.45%)。而国外品牌销售额占有率一改国内品牌垄断的局面,其中,三星位列第四(8.71%),索尼(7.99%)位列第六,东芝(7.95%)位列第七,飞利浦(6.30%)位列第十。
其实,国外品牌的销售量占有率不高但销售额占有率较高的事实一直存在,由于高端意味着高利润。在2006年国外品牌依据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在高端发展势头表现比以往更为迅速和明确,以此远离低端小尺寸液晶电视的价格血战。
区域:国内品牌销售整体占优
各个区域的品牌的表现情况无疑将直接影响整体市场的品牌结构。据赛诺2006年1月-10月分区域液晶电视品牌统计数据,在北方市场,海信、厦华和TCL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都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在华东市场,销售量位列前三的是海信、厦华和创维,而销售额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海信、三星和创维;在华中市场,海信、TCL、创维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都位列第一、第二和第三;在南方市场,销售量分列前三的是创维、TCL和长虹,而销售额位列前三的则分别是东芝、索尼和创维。
可以看出,在四大区域中,销售量前三名都被国内品牌牢牢把持,国外品牌排名靠后。但在销售额方面,国外品牌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市场,拿下了前两名。
按城市级别划分的销售情况是:国外品牌在北京/上海/广州级别中占优,而国内品牌在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型城市取胜。据赛诺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分城市级别液晶电视品牌统计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级别,国外品牌销售额占比达到56.51%,国内品牌销售额占比达43.94%,国外品牌销售量占比达到44.67%,国内品牌销售量占比达55.33%;在超大型城市方面,国外品牌销售额占比达到43.70%,国内品牌销售额占比达56.30%,国外品牌销售量占比达32.06%,国内品牌销售量占比达67.94%;在特大型城市,国外品牌销售额占比达到37.75%,国内品牌销售额占比达62.25%,国外品牌销售量占比达27.49%,国内品牌销售量占比达72.51%;在大型城市,国外品牌销售额占比达到33.21%,国内品牌销售额占比达66.79%,国外品牌销售量占比达23.62%,国内品牌销售量占比达76.38%;在中型城市,国外品牌销售额占比达到27.06%,国内品牌销售额占比达72.94%,国外品牌销售量占比达19.83%,国内品牌销售量占比达80.17%;在小型城市,国外品牌销售额占比达26.28%,国内品牌销售额占比达73.12%,国外品牌销售量占比达18.81%,国内品牌销售量占比达81.19%。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品牌在分级别城市的销售情况整体优于国外品牌,并且在越小的城市,其渠道的优势越明显,国外品牌则与之相反。
尺寸:32/37英寸成为“发动机”
2006年液晶电视在32英寸和37英寸充当了成长的“发动机”,而40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迅猛增长,抢占大屏平板电视近半壁江山,严重地威胁等离子电视在大屏幕领域的优势地位。
据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分尺寸液晶电视零售额数据,15英寸及以下尺寸占比为0.31%,17英寸占比为0.19%,20英寸占比为4.73%,23英寸占比为0.21%,26英寸占比为3.89%,27英寸占比为2.63%,30英寸占比为0.30%,32英寸占比为29.07%,37英寸占比为19.46%,40英寸占比为17.34%,42英寸占比为14.91%,46英寸占比为2.55%,47英寸占比为4.07%,47英寸以上占比为0.04%。而从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1月-10月分尺寸液晶电视零售量数据可看出,32英寸和37英寸居主流地位,占比分别为35.09%和15.73%。
在各尺寸增长幅度方面,据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前三季度液晶电视各尺寸增长幅度的数据,20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6.5%,销售量同比增长24.9%;26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52.2%,销售量同比增长102%;27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73.3%,销售量同比增长116.1%;32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180.2%,销售量同比增长314%;37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167.3%,销售量同比增长280.4%;40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1083.9%,销售量同比增长1351.6%;42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633.5%,销售量同比增长1030.3%。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32英寸和37英寸是液晶电视的主流尺寸,而40英寸及以上尺寸的增长幅度最快,尤其是国外品牌都开始将液晶电视市场策略的重点转向大尺寸领域。如三星在2006年前三季度40英寸销售额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1.5%提高到4.5%;索尼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