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平板彩电面临同质化生存危机

厦华、TCL、创维、海信、长虹等彩电品牌,如何寻找自己的市场竞争筹码引人关注

  2005年全球平板电视市场规模1900万台,年增长率高达137%。在平板电视快速成长之际,许多厂商纷纷加入平板电视的生产行列。中国内地、台湾以及日本、韩国、欧美厂商在 液晶电视的起步几乎是一致的。而经过几年的发展,液晶电视市场份额已相对集中于几个传统电视品牌厂商中,排名前五位的品牌几乎拥有60%的市场占有率。

  但对国内厂商来说,号称“全球八强”的厦华、TCL、创维、海信、长虹等传统彩电品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寻找自己的市场竞争筹码,成为行业的共同命题引人关注。

  技术走向同质化

  近日,苏宁与国美的彩电战频频上演,光辉与友达合并,夏普在龟山建第二工厂,三星索尼宣布建设第八代生产线,中华映管结盟厦华等。

  知名营销专家王瑞吉认为:在液晶电视面板产能大幅提升、价格不断下滑的趋势下,上游关键零组件供货来源的稳定性、低廉的采购成本以及下游坚实的客户基础,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将是液晶电视品牌立于不败的基础。从目前的形式看来,核心部件和零部件已经形成了全球的供应链,使得中国品牌在技术上保持了一致。

  联合国世界名牌协会指出,2005年,台湾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约为1170万片,占全球液晶面板总出货量的60%以上。台湾液晶厂家的优势在于产业链,上游、下游的供应体系已经非常完整。而且由于大量笔记本和显示器代工,本地化的采购量非常大。

  厦华发言人魏自力认为还有着大陆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全球头号液晶电视平板厂商夏普因为产能和专利限制,也表示正考虑从台湾的奇美电子手中购买液晶板或者在台湾建立生产基地。

  奇美电视面板事业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液晶面板厂商技术发展非常快,目前在技术品质上与日韩液晶屏是一致的,但由于台湾液晶屏的性价比更有竞争力,据台湾市调机构MIC的数据显示,目前日韩主流品牌SONY、LG、松下、三星、东芝、JVC等几乎都从台湾外购液晶屏,采购台湾液晶屏的比重约60%。

  同时,目前,大陆的主流平板电视品牌也都大批量采用台湾屏,尽管大陆本土品牌的另一大面板供货商为韩国LPL(LG与飞利浦合资的面板厂),但台湾成为全球液晶面板的制造中心已是不争的事实。

  知名WIVA调查认为:“这段时间市面流传的所谓日韩液晶屏好于台湾屏的论调自然也就不攻自破,可以说,国产平板一线品牌厦华们的技术品质与日韩呈现同质现象”。

  台湾DisplaySearch总经理谢勤益则分析认为,目前国外品牌32吋液晶电视在大陆的零售价与大陆本土品牌价差约200至300美元,是大陆液晶电视市场仍是本土品牌天下的主因。这点,在厦华身上得到很好印证。据悉,目前厦华的47吋液晶电视甚至比其他品牌46吋的便宜3000元以上。

  竞争筹码在哪里?

  创维刘桥明认为,2006年仍将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00万台。而且这种美好前景可能会延续到2008年奥运会。陆刃波认为,随着市场的持续放量,平板电视竞争升级也迫在眉睫,而掌握上游资源或者对上游资源的整合成为各厂商竞争的关键所在。

  目前控制全球液晶屏的上游企业主要有5家,即奇美、华映、友达、LG飞利浦和三星索尼,并不掌握在国产彩电企业里。而由于近两年平板市场的急剧放量,使屏资源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但是即便建设一条第六代液晶板生产线也需要190亿元,国内没一家彩电企业能独自承担,此前创维、TCL、康佳、长虹四巨头已经宣布联手自救共建液晶面板生产线,但由于资金的限制和专利的制约,很多人并不看好其发展,况且僧多粥少,即便建成如何分配也成为一个疑问。

  京东方收购韩国面板生产线,但发展至今企业亏损严重,也给国内上马液晶屏项目敲响了警钟。

  厦华作为全球平板八强企业,给国内厂商解决上游资源瓶颈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模式: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结盟的形式与世界上主要平板电视面板厂商——韩国三星、LG等达成深层次合作,更与后者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厦华目前是LG在中国市场的最大客户;

  另一方面,厦华近期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华映管,以股权为纽带,以产业整合为手段与华映合作,为厦华后期“屏”资源的上游保障,继续领跑国内平板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厦华电子新闻发言人魏自力表示,由于上游资源的及时供给,保证了厦华生产制造的有序进行,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稳定的品质保证。同时,厦华在“屏”资源的另一优势,体现在改变了以往的产品研发模式,过去上游供应商提供什么产品,下游厂商只能被动接受。

  而现在厦华就可以向上游企业直接提出各种技术和规格要求,让上游供应商照单生产,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互动。

  除了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外,魏自力表示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有保证、价格有竞争力”的高性价比产品也是各平板厂商未来制胜的关键。

  记者观察 世界杯引爆大屏幕液晶PK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中国电子商会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2006年平板电视一季度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一季度,消费者对37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电视的选购比重已由去年的21%迅速上升到35%,大尺寸平板电视,尤其是液晶电视正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增长趋势。

  魏自力表示,足球世界杯开赛在即,加之对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期待,客厅消费文化正在崛起,使得40吋以上,尤其是47吋的液晶电视将成为近期消费者需求最旺盛的产品。同时,作为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龙头,厦华2005年度以全球4%的市场占有率成为跻身全球平板彩电八强的唯一国产品牌,也是基于上述因素,厦华近期将掀起“由消费者自己定价”为主题的平板电视普及风暴活动,重点推出少于4毫秒响应速度、真正1920*1080P 的47吋“微晶神画”系列高清液晶电视,通过本次活动,一方面使消费者对大屏幕液晶产品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使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球迷朋友享受到大尺寸液晶电视所带来的高品质的精彩足球感观享受。

  魏自力透露,由于综合优势明显,厦华此间所推出的47吋液晶电视的性价比甚至还优于46吋,各种指标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简单来说,厦华47吋液晶电视比46吋其他品牌的便宜达3000元以上。厦华平板电视在性价比方面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同样也非常抢眼,来自海关及厦华电子海外营销总部的有关数据表明,今年1~4月份,厦华平板电视出口日本市场同比增长达300%,前4个月对日本的出口量就超过去年全年出口量的一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能家居发展较快 行业呈现多样化发展特点

我国智能家居发展较快 行业呈现多样化发展特点

当前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德国是当前全球智能家居最活跃的国家,相对而言中国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增速可观,截止2024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8346亿元。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智能烹饪机行业产需规模稳步扩张 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格局

我国智能烹饪机行业产需规模稳步扩张 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格局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者对厨房电器的智能化、便捷化需求显著增强,智能烹饪机作为新兴品类,契合了现代家庭对高效烹饪和品质生活的追求。近年来,中国智能烹饪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24年中国智能烹饪机市场规模已达到5.12亿元,且保持着较高的年增长率。

2025年08月16日
我国净水器行业市场渗透率较低  中低端家用净水器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净水器行业市场渗透率较低 中低端家用净水器市场空间广阔

近年来中国家用净水器市场经历阶段性波动后,整体保持稳健增长。2020年-2022年这三年受疫情影响和房地产下行导致下游减少等因素,导致销售额下滑;2023年逐步恢复疫情前市场,24年在国补拉动下行业销售额加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我国净水器销售额达到109.5亿元,同比增长22%。

2025年08月13日
显示技术逐步跃升  Mini LED电视产业未来可期

显示技术逐步跃升 Mini LED电视产业未来可期

2014-2020年全球电视出货量规模稳定维持在约2.2亿台水平;2021-2022年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俄乌战争及高利率环境带来高通胀与实际购买力下降影响,TV市场大环境有所恶化、规模持续萎缩;2023年市场需求仍较低迷,全球出货2.01亿台,2024年全球彩电市场迎来微增,预计整体出货量在2.14亿台。

2025年06月17日
AI技术日新月异 家电领域应用正快速展开

AI技术日新月异 家电领域应用正快速展开

AI技术快速发展,日益成熟:2018年OpenAI发布GPT-1,开启预训练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热潮。随后GPT-2、GPT-3等模型相继推出;2022年,ChatGPT的推出引发全球对AI大模型的广泛关注。国内科技企业亦快速跟进,文心大模型、通义千问、盘古大模型、豆包、DeepSeek等相继推出。AI大模型井喷之

2025年06月05日
国补刺激我国家用空气净化器行业消费回暖 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比例稳步提升

国补刺激我国家用空气净化器行业消费回暖 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比例稳步提升

2024年,我国家用空气净化器产量约为808.96万台,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由于出口需求一直较为强劲,因此国内产量并没有太多收到内需不足的干扰。

2025年04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