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3D成像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3D成像将带来诸多新增零组件。在发射端,新增了红外激光发射器和辅助元件,包括衍射光栅和光学棱镜部件(如准直镜头);在接收端,除了可见光镜头外,还新增红外接收部分,包括镜头、红外传感器和窄带红外滤光片,而图像处理器IC由于算法上的复杂性,也将比单纯的2D成像IC成本更高。 总而言之,3D 成像带来的产业机会比2D 成像只增不减,大幅提振产业链价值的同时改变价值分配, 驱动红外核心厂商高业绩弹性。
3D 成像不只是为了拍照,更关键的是要获取深度信息,重建真实世界以服务于后续的交互动作。如果只是要把照片拍好,那双摄已经可以基本满足要求;而如果要借助光学去人机交互,3D则必不可少。 可以说,正是交互的需求催生了3D 成像。
作为拓展2D成像的手段,3D成像目前有三种主流解决方案:结构光、TOF和双目视觉技术:
结构光:结构光使用提前设计好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图案(比如离散光斑、条纹光、编码结构光等),将图案投影到空间物体表面上,用另外一个相机观察在三维物理表面成像的畸变情况,进行图像匹配比较并计算出深度信息。结构光对物体拍摄两次即可实现3D距离的探测,其他计算过程都由本地处理器完成,延时非常短,测量速度快,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模组体积已经较小。结构光最早被应用于微软的明星产品Kinect上,迄今已有8年,可谓是经过了时间验证的成熟方案。
结构光方案示意图
TOF:TOF(TimeofFlight)的测距原理是通过给目标连续发送光脉冲,用传感器接收从物体返回的光,通过探测光脉冲的飞行(往返)时间来得到目标物距离。TOF由照射单元、光学透镜(镜片+窄带滤光片)、TOF传感器、控制单元和计算单元构成,原理与结构光殊途同归,都是属于主动光探测方案。TOF的优势在于远距离探测,不易受到环境光线的干扰,但是TOF芯片每一个像元要对入射光往返相机与物体之间的相位分别纪录,传感器结构比普通图像传感器更复杂,单个像素要大得多,成本和体积更大。
TOF方案示意图
资料来源:互联网
双目方案算法实现非常复杂,寻找像间对应关系时需要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等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同时光照变化、光线明暗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对算法提出更大的挑战。相比于双目的被动方案,基于主动光探测的结构光/TOF具有算法简单,响应速度快,识别距离范围大等优势,因而更加契合交互场景的要求。而就TOF与结构光之间对比而言,结构光在便携性、成本、成像速度与延时方面占据优势,我们判断其将率先借苹果新机登陆前置镜头;而TOF抗干扰性更好,探测距离远,未来将在后置镜头大展拳脚,对接长距应用场景。
3D相机三种方案对比
3D成像市场现状及趋势
3D成像并非是只有概念的“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强劲的下游需求支撑。判断3D 成像技术在苹果引领之下,将率先在消费电子应用上(VR/AR 、生物识别)大规模落地,随后逐步辐射到各行业,实现2D 向3D 的交互跨域。据预测,2016-2022年3D成像将在消费电子领域,以接近160%年均复合增速迎来大爆发。
3D成像被各种垂直行业用于不同途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的可视化和得到质量更佳的成像。目前,3D成像被用于医疗保健垂直行业,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诊断,进而激励了3D成像供应商为医疗行业提供满足其特殊要求的卓越成像解决方案。
3D成像下游交互需求广泛
3D成像在智能手机中应用
在消费类市场中,智能手机厂商正在快速适应3D成像和传感引发的变革,积极展开技术和产品布局。OPPO Find X采用中国奥比中光(Orbbec)提供的3D结构光技术,可实现0.1秒极速3D人脸解锁;此外,3D结构光技术与Find X前置 2500万摄像头配合,可实现3D个性美颜。小米 8探索版采用以色列Mantis Vision提供的基于掩膜的编码结构光技术,呈现出规律性的几何编码图形,可快速匹配特征点,减少3D信息计算量,降低结构光算法功耗。我们预计华为将很快发布自己的3D摄像头方案,合作伙伴可能是ams、舜宇光学。但是由于3D摄像头的整体成本高昂,短期市场预测较为保守。
手机用3D 成像模块中,各核心元件价值占比将重构,红外器件相关的厂商将成为产业链核心,是3D 成像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在工业领域,对被测物体的三维形状和尺寸的测量和检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3D机器视觉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利用3D机器视觉,将组件和系统集成于制造过程中,可以提高过程和产品质量,最小化产出周期,从而提高整个制造过程的效率。近年来,机器视觉技术(如智能相机)的进步开拓了工业和非工业垂直行业的机器视觉市场。由于制造商和客户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3D机器视觉正成为定位和导航、制造、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全球3D机器视觉市场预计将从2014年的8.74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6.31亿美元,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5%。
2014年-2020年全球3D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安全监督生产管理局
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3D成像市场的增长
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度,降低成本,提高响应时间,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垂直行业中。
2017年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23.7亿美元,到2023年预计将达到253.2亿美元,2018~2023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7.54%。主要的硬件公司有巴勒斯(Basler)、基恩士(Keyence)、Cognex、ISRA Vision、Teledyne Technologies等,软件公司有英特尔、苹果、国家仪器、Alphabet(谷歌)、Wikitude等。这些企业提供不同应用的3D成像技术,如web检测、避障和目标跟踪,将3D成像的应用范围逐步拓宽。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将为3D成像等新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相信,在后续的发展中,3D成像技术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久驱动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