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概况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
2000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
干政策》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等方面给予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6年1-12月软件业经济运行快报》,2016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平稳,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盈利状况良好,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中心城市软件业保持领先增长态势。软件业务收入增速平稳,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9%,增速比2015年回落0.8个百分点。软件业务利润总额同步增长,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021亿元,同比增长14.9%,与收入增长同步,比2015年回落 4.6个百分点。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由2007年的5,800亿元增长至2016年4.9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 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业务收入突破 4.3 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7%。
2、细分行业概况
(1)社保卡领域概况
① 社保卡行业发展概况
“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行业, 不但能够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对于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保卡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晚。随着IC卡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社保卡自起步到完善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是规范起步阶段(1999-2003年)。1999年12月,《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卡建设正式起步,上海市发放了全国首张社会保障卡。随后按照“稳妥有序”的原则,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障卡建设的标准规范和管理流程陆续制定实施,确保社会保障卡建设在起步之初即步入规范化轨道,社会保障卡在这一阶段首要支持了各地的医保结算业务。
二是稳步发展阶段(2004-2008年)。2004年推动全国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金保工程正式立项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社会保障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当中。随着金保工程的推进,用卡环境逐步完善,各地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陆续开始发行、应用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卡,除继续支持医保结算外,社会保障卡开始在登记、求职、领取待遇等业务得到探索和应用。
三是积极推进阶段(2009 年至今)。随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应用进入以“积极推进”为特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社会保障卡建设进度显著加快,呈现出健康积极的发展态势,各地开始向多业务用卡、跨地区用卡方向转变。
2011 年,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在社会保障卡中加载金融功能。尚未发行社会保障卡的地区,应加快发卡相关准备工作,并积极联合商业银行,在发卡伊始即加载金融功能;已经发卡但尚未加载金融功能的地区,要创造条件,适时在新发的卡中加载金融功能;对已经发出的未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应积极探索,通过适当的金融应用方式为持卡人提供便利。金融社保卡在具有信息记录、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社会保障卡基本功能的同时可作为银行卡使用,具有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功能,与此同时其可扩展的功能将大幅增加,社保卡与金融系统连接后,不仅将成为个人动态信息的储存系统,亦将成为潜力巨大的支付系统,社保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14 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列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102项社保卡应用目录,明确到2017年底实现社保卡可跨地区、跨业务直接办理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开放向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基本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标志着社保卡工作重点从发行为主转向发行、应用并重,各地进一步加快了社保卡应用推进的步伐。
2016 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快社保卡发行进度,优先为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和符合转诊规定人员发卡,将社保卡作为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身份识别和直接结算的唯一凭证。各地要保证社保卡的统一规范和全国通用,确保异地就医人员能够持卡直接结算。同时,改造用卡环境,加快省级持卡库建设。
② 社保卡行业市场空间
根据人社部的统计,2017 年 6 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 10.12 亿人。按我国人口90%的参保率测算,社保卡的总发行容量将达到12亿张以上,终实现城乡居民“人手一卡”。而随着社保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社保卡应用的不断拓展,普通社保卡更新替换为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也成为必然的趋势,未来金融社保卡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通常,社保卡的使用寿命在10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保卡的补换卡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此外,随着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芯片的升级换代将推动金融社保卡的更新换代,目前,人社部已开始试点发行具有非接触功能的第三代社保卡。因此,社保卡行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行业,市场容量广阔。
(2)社保信息化服务领域概况
① 社保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概况社保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通讯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应用。社保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改进和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及效率的有效手段,不仅对于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更为解决民众切身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生事业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我国社保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02年12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22 号),对我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作出了详细规划,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整合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社保信息化服务得以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社保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保卡发放数量的持续增加,社保信息化服务的领域也从单一的信息系统管理扩展到以信息化技术服务于社保卡的发行、管理及应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给社保卡所需个人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和利用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传统的以人工处理为主的方式难以满足社保卡发行速度和质量的要求。而在社保卡管理方面,2011 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并相继在标准、发行、密钥、产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依托社保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保障卡数据采集、制作、发放、应用等方面的配套管理制度,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在产品质量、密钥安全、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持规范、安全的运行状态。
在社保卡的应用方面,由于金融社保卡可记载的信息包括持卡人姓名、性别、
公民身份号码、持卡人的个人状态(就业、失业、退休等)、持卡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及职业病伤残程度,具有身份识别、金融支付的双重功能,在涉及民生的各种领域(例如购买票证、领取补贴、认证资格等)使用社保卡具有天然的便利性。2014 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列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102项社保卡应用目录,明确到2017年底实现社保卡可跨地区、跨业务直接办理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开放向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基本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
人社部发布《“互联网+人社”2020 行动计划》,依托社保卡及持卡库,构建全国统一的个人身份认证平台,支持各类用卡场景,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准确识别,形成业务办理的实名制验证能力,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并与国家统一建设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互联互通。结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身份识别的精准度和方便性。增强社保卡互联网应用能力。充分发挥社保卡的身份凭证功能,推动持卡办事,逐步实现社保卡在就业、社会保险、人才服务、劳动维权等业务领域的普遍应用,形成“持卡前台办事,材料后台调取”的经办服务新模式。基于持卡库,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社保卡服务平台,支持政府其他部门及社会机构开发社保卡应用。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用卡环境建设,特别是强化农村用卡环境建设,全国人社领域的社保卡用卡事项平均达到52项以上,12个省份已开通90项以上的用卡事项,应用领域逐步从看病报销等社保领域延伸到政府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在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方便群众办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浙江、广东等地结合社保卡和移动终端,开通手机挂号、网上购药结算等服务,探索“互联网+社保卡”的就医服务新模式。社保信息化服务是未来人社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社部指出,“互联网+人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人社信息化发展主线,是人社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领域、新提升;要以“实现大服务”、“构建大数据”、“搭建大平台”为奋斗目标,准确把握人社事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战略的有利契机,科学制定“互联网+人社” 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人社大数据开发应用的效益,引领推动人社工作转型升级,创新经办服务模式,强化便民惠民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改善民生。
②社保信息化服务市场空间
信息化作为行业管理、服务与发展重要的支撑,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未来民生投资的重要领域,社保信息化市场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赛迪顾问的预计,2016年我国社保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超过110亿元。
行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社保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社保卡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未来,围绕社保卡及其管理和应用的信息化服务将呈现如下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1)行业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人社部等12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信息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九大领域突出问题;明确了信息惠民工作的总体目标,通过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实现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性和带动性作用,信息惠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信息惠民工程的推进,一方面促进信息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拓宽公共服务和公众参与渠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提高社会管理效能,促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另一方面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培育传统服务业的信息消费新热点,提升消费保障和服务水平,以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消费。由此可见,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拉消费、促发展、惠民生,有助于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2)社保卡的应用需要信息化、市场化的推动
2014 年,人社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列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102项社保卡应用目录,这些应用的实现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所构建起来的网络、管理平台、终端及服务。通过“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工程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分工程(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的建设,我国已初步建立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安全系统,为社保卡应用的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社保卡应用目录的逐项落实,需要依托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社保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开发惠及普通民众的应用终端和服务网络。
各地人社部门履行社保卡的管理职责,受制于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社保卡应用的推广需要广泛借助市场化的力量。长期深耕于社保行业、对社保卡的管理及应用具备较深行业经验的企业,将会在未来社保卡应用的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
(3)数据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社保参保人数众多,而社保卡内记录的数据也相对一般的智能卡较多。而随着社保卡各项应用的推广,持卡人通过各种渠道使用金融社保卡产生的信息数据与社保卡内记载的个人信息形成了海量的社保应用信息数据体系,未来将需要更多的数据中心、更大的数据处理量和存储量、更快的服务响应和更高的信息安全性,都要求更加强大的数据服务进行支撑,数据服务在社保信息化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4)技术进步带动社保卡更新换代
深入拓展社保卡应用,加载更多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是各级人社部门在“十三五”期间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而芯片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便利和安全的技术支撑条件。随着技术和工艺的发展,社保卡芯片的计算能力和安全能力不断提升,CPU 处理能力从 8 位发展到 32 位,芯片在通过国内 EAL4+ 和国密检测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安全目标(EAL5+、国密二级)迈进;制造工艺从0.18mm/0.13mm正在向55nm/28nm迈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进一步降低功耗,使社保卡芯片运行更快、更稳定;社保卡通信接口从单一的接触式发展到同时具备接触、非接两个通道,继“插卡”模式后扩展了“挥卡”模式,既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也便于拓展新的社保应用;嵌入式软件(COS)也从单一功能向平台化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多应用的集成和整体的安全提升。未来,随着芯片、COS、生物识别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保卡将逐步以更新换代的形式满足社保卡应用拓展的需求,为社保卡持有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服务。目前,人社部已开始试点发行具有非接触功能的第三代社保卡,并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第三代社保卡的技术规范。
(5)网络化提升社保信息化服务水平
作为社会保障信息和参保人社保权益的载体,社保卡各项功能的实现需要有完整准确、全国共享的社会保障基础信息数据作支撑,需要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作支持。信息产业技术更新速度快,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和复制能力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为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社保卡的应用场景将覆盖社保部门的服务大厅、银行、定点医疗机构或药店,并进一步拓展到偏远乡村、商店、电商,极大地提升社保信息化服务水平。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参保人数不断增长,社保信息化需求巨大
根据人社部《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
2016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8,777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2,943 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74,392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7,810万人。
根据人社部《2017年1-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要统计数据》统计数据,
截至2017年5月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9,378.49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601.4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3,990 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29,598万人。
社保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国范围的、长期的工程。社会保障体系是支撑“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体系之一。随着社会保障体系面向领域的扩张、保障人群范围的扩大、社保卡普及率大幅提升,社保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一个长期发展和不断改进的建设过程。此外,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社保卡应用的重视度不断加深,庞大参保人群对社保卡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面向社保卡应用信息化的建设力度也将不断加大。
(2)社会保障卡的发放作为民生工程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
社会保障卡作为承载着个人信息的以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实物载体,是个人与信息系统交互的底层信息交换平台,是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面向百姓的 直接环节。目前,我国金融社保卡的持有人数在8亿左右,人手一张金融社保卡是我国社保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持卡人数量增长,补换卡的数量未来也将持续增加,大面积制卡和补换卡业务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3)信息互通程度的加深促进了金融社保卡应用的升级
在互联网概念的加持下,社保应用得以跨行业跨地区融合,通过各地社保部门与银行、劳动与就业市场、通信、医院等网络的互通和共享,利用业务内局域网或云端大数据,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劳动与就业市场、人才培训鉴定机构等涉及到民生内容的机构和服务纳入至系统网络,以实现金融社保卡应用的丰富化。
随着网络和信息的更深入融合,金融社保卡在应用方面也将更多衍生出为百
姓生活、医疗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有效、便捷且多样化的服务。同时,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金融社保卡应用向手机APP、微信、终端等更便携性的方向发展,增加了其应用范围、应用方式,推动了行业的智能化和现代化程度。
(4)国家政策高度重视和支持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下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人社部发〔2014〕52号)》,提出社保卡要以“一卡多用,全国通用”为总目标,到2017年底,实现社会保障卡可跨地区、跨业务直接办理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开放向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基本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2015年,开通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以下简称“应用目录”)中50%的项目,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业务的普遍用卡,30%以上持卡人通过社会保障卡缴费或领取待遇,80%以上地市实现省内跨地市用卡。2016年,开通应用目录中80%的项目,实现就业类业务的普遍用卡,60%以上持卡人通过社会保障卡缴费或领取待遇,普遍实现省内跨地市用卡,初步实现跨省用卡。2017 年,全面开通应用目录中的项目,并具有较好的活跃度,基本实现跨省用卡。
2、不利因素
根据人社部的统计,2017年6月底,全国社会保障 卡持卡人数达到10.12 亿人,80%以上的社会保障卡已加载金融功能。虽然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了全国总人口70%以上,但社保卡的使用存在着应用开发不足、使用场景单一等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偏远地区,信息相对闭塞、终端设备、服务网点和社保卡知识普及不足使得社保卡在当地的使用率过低;就社保卡的具体使用频率而言,主要集中在医保报销和药店购药,造成社保卡使用的低频化和单一化。因此,增加社保卡应用功能、扩大应用场景、普及应用知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