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S系统分为“感知-处理-执行”三个环节,目前国外汽车零部件巨头通常向整车厂提供整套解决方案,而国内智能座舱企业则主要布局于感知和处理环节,还处于研发阶段。“感知”环节即由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各种传感器完成数据采集,再传输给各类传感器所对应的ECU(电子控制单元)进行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各类ECU将处理结果发送至决策微控制器(MCU),MCU将各类ECU发送的处理结果综合之后再向各类汽车系统(例如刹车系统、传动系统等)发出控制指令,最终接受到控制指令的汽车系统将指令予以执行,从而完成整个ADAS系统的功能。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ADAS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
运用与智能座舱产品渗透率相同的统计方法,可以发现我国乘用车前装ADAS系统渗透率具有如下特点:
特点1(按整体):我国ADAS系统前装渗透率普遍较低,且合资品牌乘用车渗透率均高于自主品牌,呈现与智能座舱产品相比截然与同的特征。截止至2017.10底,并线辅助(11.80%)、车道偏离预警系统(9.06%)、自动泊车入位(7.14%)、主动刹车系统(6.78%)在乘用车前装市场的整体渗透率较低;夜视系统(0.88%)、疲劳驾驶提示(0.79%)渗透率极低,均未达1%。合资品牌各类ADAS系统的整体渗透率水平均明显高于自主品牌,其中渗透率属于较低水平的ADAS系统自主和合资的差距约在5%~12%的区间内,差距明显;渗透率极低的ADAS系统自主和合资差距约为1~1.5%,差距与大。
特点2(按价位):15万以下的低端车自主品牌的ADAS渗透率高于合资品牌,而在15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型合资品牌装配ADAS的积极性明显高于自主品牌。15万以下的低端车是自主品牌的主攻战场,为体现“性价比”以吸引购车者,装配率略高于合资品牌,特别是在10万以下的乘用车体现得最为明显,10~15万的乘用车两者略有差距。15~30万以内的乘用车除了并线辅助、主动刹车系统差别与大之外,其余ADAS系统渗透率合资品牌均高于自主品牌。(注:由于自主品牌汽车中官方指导价中位数位于30万以上的车型只有“比亚迪唐”和“比亚迪E6”两款,产量总计约为1.63万辆,占自主品牌乘用车总产量的0.33%,因此代表性与强,故而15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只选择自主品牌汽车15~30万的乘用车进行对比)。
L1和L2级别ADAS渗透率提升最主要的驱动力在于主要传感器成本的下降,而另一驱动因素在于政策的推进。
驱动因素一(主要):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成本下降(针对传感器配置较高且技术偏早期的ADAS系统)。目前车载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已无甚技术壁垒,主要反映在供应商多且价格低这两个方面。而就毫米波雷达而言,虽然在2012年Infineon推出芯片级别的毫米波射频芯片(MMIC),使得毫米波雷达的价格由1万降至1000元左右,但是1000元的价格对于实现某一种ADAS系统(例如PA自动泊车系统)就需要2~4个毫米波雷达的情况而言,仍然显得十分昂贵,如果未来CMOS工艺成熟之后能成功取代现在主流的SiGe工艺,那么毫米波雷达的成本将大幅降低。
驱动因素二(次要):政策(针对于传感器配置较低且技术成熟的ADAS系统)。2017年3月7日,我国交通运输部发布《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要求9M以上营运客车加装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以及符合标准的前碰撞预警(FCW)功能,过渡期为13个月。可以看到政府要求在营运客车出厂前强制性装配的LDW和FCW均为对传感器配置要求较低、技术成熟度较高的ADAS应用功能,以LDW为例,所需传感器只需摄像头即可,因而在技术要求低易于实现的同时,也使得成本较低易于普及。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