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机器换人”经济性显现
经济性拐点临近。我国的制造业平均工资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至201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3%;与之相反,工业自动化设备的价格却在逐年下降,全球工业机器人均价自2012年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
随着机器人的高效性、稳定性、精准性逐渐被认可,工业机器人经济性愈发明显,对体力劳动者的替代作用也在日渐显现,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替代效应拐点已经出现。
据统计,如今机器人仅仅完成了10%左右的工业制造任务,但是渗透率会在2025年时达到25%。根据行业的不同,使用工业机器人之后劳动力成本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球平均值下降16%左右,而对于中国来说预计会有18%的下降。
因此,加深机器人应用的渗透率有助于我国降低我国的用工成本。由于工人的受教育水平不断上升,机器人开始替代人类执行大量以前熟练工人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人类则可以去执行更加复杂的加工任务。
国内制造业产业升级需求
中国工业机器人覆盖度不及全球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2014年底,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达18.94万台,占全球保有量12.8%。2015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49台,远低于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
随着未来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我国工业制造业也将朝着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产业升级,自动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亦将会逐步释放。
中国制造2025系列政策推动
国家产业政策重视工业机器人发展。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工业机器人应用符合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相关产业政策目标,预计到2020年,国内机器人产业将在产业规模、企业竞争力、自主化水平三方面迎来跨越式发展。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