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高新区建立于 1988 年,并于 1991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1 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后,“武汉中国光谷”正式诞生。2016 年光谷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并获批为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
自创立至 2014 年,光谷开发区的企业总收入年化增速一直维持在 30%左右。自 2015 年总收入破万亿后,增速也开始放缓,2016 年企业总收入达到 11,367 亿元,较上年增长 12.97%。2017 年目标保持 10%的增长,预计达到 12,500 亿。
参考观研天下相关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科技地产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分析与投资战略评估研究报告》
其中:
光电子产业:作为光谷的支柱产业,光谷的光电子产业形成了包括光通信、集成电路、显示面板、智能终端、软件在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有全球影响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中心架构已经形成。2016 年光谷光电子产业总收入达到 5,002 亿元,占比 45%。随着产业趋于成熟稳定,增速也从 2014 年的 37%下降到 2016 年的 13%,预计未来几年可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本次入选 20 强企业中有 2 家是从事激光设备制造的,光谷是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并有实力代表中国在全球激光市场进行竞争。目前光谷已经聚集了超过 300 家激光企业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密度最大的激光产业区,产值可以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2016 年 9月开始修建的武汉光谷激光科技园预计将于 2018 年正式投入使用,园区投资 24 亿,占地面积超过 400 亩。预计未来 5 年里,这个产业航母级别的基地将会在生产、研发、孵化以及投资等各个方面继续催化光谷整体激光产业的稳定发展。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软件服务外包与信息服务、动漫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2016 年光谷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达到 2,569 亿元,占比 23%,增速也维持在较高水平,相比去年增长 21%。
随着各行业全产业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增长,光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高速增长。2016 年全年新增 324 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 1,387 家。在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大方针下,各行业企业对现代服务的需求也持续高速增长。因此,本次光谷 20 强企业中有9 家都是从事现代服务业的,所以可以预见,现代服务业会在未来随着光谷整体的产业升级而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在 9 家 20 强现代服务企业中,有 3 家的主营业务是为企业提供云存储及数据服务,目前服务对象仍以通信、光电、互联网等行业的大型企业为主,不过企业也在不断摸索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思路。随着整体产业数字化的趋势,很多传统企业也在加大信息管理和数字化建设上的投入。所以未来云服务企业会将业务拓展至传统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服务,从而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除了云服务企业外,此次入选 20 强的还有一些其他为特定领域提供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化升级的企业,包括城市水务、安防建设以及医疗支付等等。
高端装备制造: 光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 2016 年保持稳定增长,全年产业收入 1,274 亿元,占比 12%,相比去年增长 10.2%,低于光谷平均水平。其中数控系统、3D 打印、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等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作为首批“中国制造 2025”试点地区,武汉一直致力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试图建立起智能硬件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比如,自 2016 年起,武汉把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加速武汉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希望提升武汉市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由于光谷现成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加上武汉整体扎实的汽车行业基础,所以这对光谷以及整个武汉市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2016 年 11 月,国家工信部与湖北省签署建设“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项目,“中国武汉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由此成为中国第六个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根据计划,在未来 5 年,武汉将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综合创新试验示范区。而《光谷制造2025 行动纲要》里也明确把智能网联汽车放在了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加大扶持力度。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2016 年产业总收入达到 1,169 亿元,占比 11%,较上年增长 9.1%,与其他行业相比增速较慢。光谷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领域:生物能源、光伏太阳能、大气防治污染、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新能源与环保装备以及节能环保服务。
近几年光谷环保产业的一大重点领域就是水务产业链,包括给排水系统、城镇水务集团化、工业以及建筑废水、污水处理、乡村污水处理等等都在不断发展。本次 20 强中,有 6 家企业都与水务系统相关。
众多相关环保企业之所以会集中在光谷,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大量的政策支持,2015 年 4 月,武汉被选为“ 海绵城市”的 16 个试点城市之一,设置“海绵城市”的初衷是希望增加城市对极端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城市水务系统有更高的要求。其次,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很好的辐射到其他“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企业在此建立基地可以有效的降低跨地区施工的成本和风险。另外,背靠中国地质大学,光谷地区对于环保企业在人才、创新、创业以及融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最后,由于光谷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基建项目为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很大挑战,对相关工程工业污染处理的要求不断升高。
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在五大产业里规模相对最小,2016 年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005 亿元,占比 9%。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生物产业增速很快,2016 年产业收入相对 2015 年增长 25.3%,远远超过光谷平均水平。
光谷的生物产业可以分为 6 大板块,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医疗器械以及健康服务。截至 2016 年底,光谷生物企业已经达到了 1,111 家,其中包括不少的世界 500 强企业。另外,光谷还吸引了 12 个院士团队、23 个国家“千人计划”、62 个湖北“百人计划”、19 个武汉“城市合伙人”、433 个来自各国的高端生物团队,占高新区“3551 人才计划”引进总数的 38.4%,其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超过 80%。可以看出,生物产业在光谷科技创新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且是未来光谷的重点产业。根据开发区规划,到 2020 年,光谷生物产业总收入争取突破 3,000 亿元,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
未来,光谷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把中心放到“四谷一港”也就是光谷、药谷、金谷、智谷以及国际人才自由港的建设上。在资本和人才的驱动下,多层次并有针对性的发展光电、生物制药以及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再加上光谷在地理位置、政策以及创新氛围上的既有优势,将来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武汉经济的中坚力量。
武汉高科技产业未来展望
2017 年是十九大召开年份,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除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外,政府仍需继续贯彻之前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坚持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体现出创新引领发展的核心思想。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弱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更加迫切的形势下,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的增长力量的获得对于中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高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现如今在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生产资料成本优势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下,武汉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经济新常态下,武汉市提出将创新作为引领武汉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发挥好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和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虽然武汉市以及光谷的科技创新环境良好,但是就个体企业发展来说,仍旧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个体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延伸,还需要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政府不仅要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创新还需要实际加大力度扶持创新企业,让高科技高成长企业能够放开手脚;同时作为以技术创新为发展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对于科研的重视和投入以及企业发展阶段的局限往往导致企业在融资、中长期发展战略、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管理方面存在软肋,需要在未来发展中不断补强,企业的管理人员也需要实现从技术专家向具备综合素质的管理者的转型。结合武汉当地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和对当地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调查及后续的访谈,德勤从产业政策、人才和资源、资本利用、中长期战略四个方面提出下列建议:
来自市政府及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对维持创新动力意义重大
区域性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也离不开创新主体的持续创新,二者的有效配合才能实现系统、有序、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从多项数据可以看出,过去几年武汉当地的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十三五”战略规划的指引下,武汉的科技创新发展有望更上一个台阶。在整体环境向好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创新产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对创新企业的持续关注,使创新企业在市场上得到认可。政策方面,可以通过补贴、免租、税收减免等大规模激励措施。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在成长初期需要大量的投入,政府可以在资金上加大力度支持,帮助创新企业在人才的获取以及运营上承受较高的初期成本。同时政府需要完善创新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辨识度和认可度。受访企业中相当比例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都与城市信息产业、环保、能源、医疗卫生等直接相关,缺少相关的政策会使创新企业在市场当中定位不明,无法快速进行市场拓展和目标客户对接。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是这些创新型产品/服务的最终买家,政府在其中不仅是政策制定者,也可能是潜在的消费者,在政府的协助下创新企业有望更快地拓展目标市场,让创新企业迅速在市场上站稳。
企业方面也应该在自身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同时,对宏观经济发展、市场变化、政府政策保持高度的关注,主动在政府积极营造的创新环境中成长,确保企业能够在多方面更大程度地利用政府、资本市场、科研机构的资源。
加强人才建设,吸引更多人才参与武汉高科技产业创新
任何企业的长久发展都依托于稳定健全的人才体系,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高素质的人才尤其宝贵。科技人才是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虽然受访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掌握着核心技术,但是仍旧需要优质的团队进行计划的实施和后续的投产工作,而在进一步的创新中也可能需要外部研究资源的协助才能够帮助企业突破瓶颈。
光谷背靠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为代表的众多高校组成的高校群,人才供给充分。政府及企业应当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形成内部培养、外部引进以及多方合作的多重模式,把本地人才留住的同时吸引外部人才的流入,帮助高科技企业解决人才获取、人力成本管理、人员培训、创新激励等一系列问题。就武汉当地发展情况来看,武汉高校资源丰富,国家级研究中心及实验室多。企业可以借助当地科研资源优势,形成产学研联盟,加快培养技术性人才。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组织架构的完善,对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以及资本运作的人才需求将会更大,仅仅依靠现有模式和手段可能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促进人才与创新企业的对接对企业的后续发展来说十分必要。
加强资本力量的介入
除了人才之外,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大多数科技企业在初始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内部资金投入来完成研发、生产、销售等一系列工作,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仅仅依靠内部投入和企业利润可能无法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会因为资金有限变得更加保守,进而影响整体的研发进展和企业的发展进程。在本次调研和实地访谈中,德勤发现目前武汉市的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资金来源仍旧以自有资金为主,同时受访企业也缺乏资本市场运作相关的经验和资源。德勤建议高科技企业适当地运用资本市场,充分意识到资本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权衡多种资金来源的成本、风险和预期收益,借助政策鼓励,实现最优的企业资产配置组合。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指导鼓励高科技企业通过外部渠道获取资金,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高科技企业,打通资金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通道,也可以通过将创新企业与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银行等进行对接,利用低成本的资本推动目标企业创新项目的发展。
完善中长期战略实现市场延伸发展
以创新为发展核心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凭借先进的技术在一定时间内获取高速的成长,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企业可能需要面对更加剧烈的竞争、技术的瓶颈、细分市场的天花板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因此企业需要在立足现有技术和市场的同时完善中长期战略的部署,综合考虑到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市场变化、科技进步等多种宏观层面因素和企业组织架构、部门职能、管理制度等企业内部因素。不少企业的管理层是公司的技术专家,需要意识到中长期要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多面手,关注的问题也要从单纯的技术应用拓展到市场拓展、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同时,德勤在本次调研和访谈中发现:一定比例的受访企业在过去几年维持高增长的主要是由于政策风口,这对于一些主要对口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企业来说十分常见,所以这些企业应该避免过度重视眼前风口而忽略了中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德勤建议高科技企业在立足于科技研发投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部变化与企业管理问题,树立中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并根据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对已有的细分行业上下游拓展,确保企业能够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挑战。在创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结合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政策目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定期辅导,以帮助高科技企业确立可持续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尝试与内外部专家和机构定期开展企业管理人员交流培训会,就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享和探讨,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问题,确保企业能够保持最佳状态面对挑战。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