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外终端集成商退出 中国市场出现“三强争霸”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虹膜识别机系统市场运营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1. 国外终端集成商纷纷退出,中国市场出现“三强争霸” 

         虹膜识别核心算法技术自 2005 年左右开始成熟,截止目前其产品形态主要以企业级终端产品为主(虹膜识别机与虹膜识别仪),这些产品需要集成电脑显示器、电源管理、存储等电子硬件。

         所以尽管虹膜识别的核心算法是掌握在少部分技术公司手中,但该类公司在产品集成方面缺乏经验和技术能力。因此专门做虹膜识别终端的综合方案与集成商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推动虹膜识别技术在工业、企业、政府等领域应用的主力。

         这类综合方案与集成厂商主要包括日本的松下、NEC、OKI,韩国 LG 等日韩企业,它们具备电子硬件的采购、生产和制造能力,通过向算法类公司(如 Iridian 等)获得算法与软件的授权,进行虹膜识别终端产品的销售。

         但是该商业模式近年来逐渐被市场淘汰,主要原因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算法与软件类企业在逐步掌握了硬件的集成能力之后,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相比于松下、NEC等纯集成商而言,掌握核心算法能力的公司(如 Iridian、Iritech、Princeton  Identity等)在产品的先进性和性价比方面更具优势。

         因此,松下、NEC、OKI 等纯终端集成企业已经逐步退出市场,LG 通过设立子公司(Iris ID),开始向上游算法与软件延伸。

         目前,在中国市场方面,传统的海外终端集成商主要是 LG,其他公司如松下、NEC、OKI 等已经退出市场;中国本土企业聚虹光电和中科虹霸近年来成长迅速,得益于中国本土电子零部件产业的成熟,聚虹光电和中科虹霸已经可以提供搭载自家先进算法与软件的一体化终端设备;海外较为领先的算法类公司(如 Iridian、Iritech、Princeton Identity、Eyelock 等)自身产品集成能力有限,产品性价比落后于中国本土产品,因而并未打开中国市场。

虹膜识别领域国内市场主要供应商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我们认为,长期看中国市场的主角将是聚虹光电、中科虹霸、LG 和其他中国本土企业,其中聚虹光电、中科虹霸、LG 三家公司处于领先地位,是“三强争霸”的局面。 

         在具体的收入规模方面,根据产业链调研资料,2016 年聚虹光电收入 700-800 万元,比 2015 年快速提升,在企业级和工业级市场拓展顺利,2017 年公司在手机、公安、社保、汽车电子等行业以及海外市场均有新突破;2016 年中科虹霸收入 436.6 万元,相比于 2015 年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煤炭行业客户的采购下降;国内其他公司收入规模较小;LG 公司主要产品为中国几家核电站的门禁系统,我们判断与聚虹光电和中科虹霸收入接近。

         2. 虹膜识别产业链结构分析 

         在企业级市场,目前虹膜识别终端主要分为大型的虹膜识别机(集成台式电脑与显示器)和中小型虹膜识别一体机(类似 Pad 平板电脑)。

企业级大型虹膜识别机
 
资料来源:互联网

中小型虹膜识别一体机
 
资料来源:互联网

         在消费级终端上,虹膜识别的信息和算法的初步处理是通过 ASIC 芯片完成,然后数据传输至手机 CPU 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实现身份认证、支付等功能。

         例如,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三星虹膜识别系统主要的算法来自 Princeton Identity,红外摄像头模组来自于韩国厂商 Patron,镜头来自于韩国厂商 Kolen,CIS 是三星自家提供,红外LED 由欧司朗提供,最终方案由 Princeton Identity 负责。

富士通虹膜解锁技术工作原理
 
资料来源:互联网

三星 Note7 虹膜识别部分构成
  
资料来源:互联网

         因此,虹膜识别产业链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算法与软件、红外 LED、红外摄像头、综合方案与集成。

         随着松下、NEC、OKI 等纯集成商逐渐退出市场,LG 向上游算法延伸,该类算法授权+硬件集成的商业模式已经逐渐消失,目前虹膜识别终端产品的供应供应商主要是算法与集成一体化厂商,如 Iridian(Oberthur Technology 公司)、Iritech、Eyelock、Iris ID(LG)、聚虹光电、中科虹霸等掌握核心算法的企业,作为综合方案商,集成各个部件提供最终的终端产品。

         下游主要划分为两个应用方向:传统的企业级设备(门禁系统、身份识别系统、工业控制等识别机和识别仪)和新兴的消费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

虹膜识别产业链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eCall即将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车联网安全需求亦将驱动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

我国eCall即将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车联网安全需求亦将驱动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

伴随我国 eCall 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落地,“车与 X+eCall”将持续为自动驾驶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自动驾驶是实现无人驾驶终极形态的必经阶段,按照技术发展程度可以分为 L0(应急辅助)、L1(部分驾驶辅助)、L2(组合驾驶辅助)、L3(有条件自动驾驶)、L4(高度自动驾驶)、L5(完全自动驾驶)五级。

2025年06月17日
我国小程序游戏市场迅猛发展 年产值翻倍式增长 行业逐渐进入迈入精品化竞争周期

我国小程序游戏市场迅猛发展 年产值翻倍式增长 行业逐渐进入迈入精品化竞争周期

近年来,我国小程序游戏市场迅猛发展,年产值翻倍式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小游戏市场规模398.36亿元,同比增长99.18%,而同年的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可见,小游戏作为拥有碎片化休闲时间增多的用户市场,已成为游戏产业新增量的增长点。

2025年06月12日
北斗产业带领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实现自主发展 市场应用需求正呈多样化趋势

北斗产业带领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实现自主发展 市场应用需求正呈多样化趋势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空间信息行业迎来了技术融合与创新的新阶段。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提升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8519亿元。

2025年04月08日
我国网站建设行业正处成熟创新期  AI等互联网技术助力下网站数量回升

我国网站建设行业正处成熟创新期 AI等互联网技术助力下网站数量回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化投入的逐年增加,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已发展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信部网站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123,258 亿元,同比增长 13.4%。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算力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高性能计算持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我国算力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高性能计算持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随着疫情结束后市场需求回暖以及国家将加快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5G等新兴技术在行业的深度应用,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旺盛,服务器出货量也随之不断增长。202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器出货量为265.08万台。

2025年02月25日
多模态大模型与各产业融合正加速落地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占据市场重要地位

多模态大模型与各产业融合正加速落地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占据市场重要地位

在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我国大模型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而多模态大模型作为AI模型的发展方向,在各项相关技术愈发成熟下,其应用领域也将愈发广泛,比如说商业定制、游戏和影视等。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模态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为33.33亿元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电子游戏行业:小程序游戏带来新增量 腾讯、网易等巨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我国电子游戏行业:小程序游戏带来新增量 腾讯、网易等巨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2023年,国内电子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首次突破3000亿关口。2024年1-6月,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72.67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长趋势平缓。

2024年12月02日
我国算力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供需匹配度提升空间大 大数据市场价值有待挖掘

我国算力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供需匹配度提升空间大 大数据市场价值有待挖掘

从区域市场来看,受我国数据中心建设投资的影响,我国算力行业区域市场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2024年上半年我国算力行业区域市场规模分布华东地区占比37.63%,华中占比9.18%,华南占比16.81%,华北地区占比18.53%,东北地区占比2.56%,西南地区占比11.67%,西北地区占比3.62%。

2024年11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