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计算机视觉运用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智能安防带来无忧用户体验 
         微软 AI 摄像头 


         在 5 月的微软 Build 2017 大会上,微软展示了一套高度智能化的摄像头监控系统。通常情况下,传统的监控摄像头主要用于实时环境查看,有功能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微软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根据微软官方的展示,该套智能摄像头系统具备强大的目标识别与检测、准确的事件提醒、友好自然的人机交互。在摄像头拍摄范围内的绝大部分物体均能被系统准确地检测、跟踪和标注。在此基础上,AI 系统还能够对监控场景中的特定事件做出反馈。例如,当有危险性的工具在车间中出现摆放不当的情况时,摄像头能够准确地进行捕捉,并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将信息传达给附近的管理人员。当管理人员收到消息后,无需操作复杂的指令,而只需要以自然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即可下达自己的管理要求。 

微软智能摄像头进行物体识别检测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AI 摄像头系统可用于多种工作场景,能够为用户带来安全无忧的体验。在建筑工地等危险性较大的工作场合,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建筑工人的不当操作并通知临近的工人,从而保证了施工安全;在医院中,系统能够帮助医生迅速赶到需要帮助的病人身边提供救助,防止病人出现突发状况;在企业办公场合,系统可以分辨出企业员工和外来人员,帮助企业维持日常秩序。在上述场景中,计算机视觉始终贯穿其中。随着未来视觉技术的进步,未来的生活与工作的系统中会有更多的计算机视觉集成应用。 
         视觉技术活体检测实现安全加密 
         Biomio 活体检测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是当前最有前景的身份认证技术之一。生物特征包括人脸、语音、指纹等。与传统的密码认证相比,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安全、便捷、保密等优点。尽管如此,欺诈问题一直伴随着生物特征识别。已经有人尝试使用照片和模型等伪造的生物特征来替代真实却的生物特征,并且成功地欺骗了检测系统。为了确保生物检测的可靠性,必须保证识别对象是真实的生物体而非其他替代物,而活体检测能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或者表情变化记录独有的生物信息,从而形成活体的唯一识别标识和密码。 
  
生物特别技术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创业公司 Biomio 采用了与传统活体检测技术完全不同的全新技术。传统的活体检测技术包括温度、排汗、导电性、位移、呼吸、器官生理反应等。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这些手段一直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中最薄弱的一环。Biomio 另辟蹊径,将牛津大学与 Deep Mind 等机构共同开发的 LipNet 深度网络运用在了生物活体检测中,并取得了独家的使用权,计算机视觉用于生物细微特征捕捉进入了新的领域。
 
         LipNet 使用了时空卷积、长短期记忆单元等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将不同长度的视频序列映射为文本。该模型最初用于自动读唇,在 GRID 语料库上实现了 93.4%的准确率。这一成绩远远超过了人类读唇者。Biomio 创造性地将读唇技术用于生物活体检测。通过要求受检测者完成特定的嘴唇动作,Biomio 可以使用读唇技术获取唇动的含义并与要求做对比,从而完成可靠的活体检测。由于读唇技术处于发展早期,并且不易受噪声信号影响,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均会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活体检测技术。利用以读唇为代表的一些列活体检测技术,Biomio 提供了一套完成的认证和权限控制平台,用户可以获得免密码登录、智能锁、邮件加密等多种安全服务。 

Biomio 认证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Biomio 所提供的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智慧医疗大幅提升诊断效率 
         传统的医疗影像处理方式主要是由医务工作者基于规则和经验对影像做出诊断。因为在现实情况中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所以传统方式会存在效率低、准确率差等缺点。另外,中国还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病理医生缺口较大等问题。这导致在某些地区医疗诊断问题极为严重。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高度并行化的深度学习技术能够迅速分析医疗影像资料,并给出高准确率的诊断结果。 
 
医疗成像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Airdoc 深度学习医疗影像处理 

         Airdoc 是将深度学习用于医疗诊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公司取用大量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照片来训练了一个深度网络模型。该模型的样本使用量远超人类医生的诊断量,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智能医生。模型对有明显症状和无明显症状的分类准确率已经能够与三甲医院的自身医生相媲美,而对糖尿病严重程度的 5 分类准确率也能达到专业眼科医生的水准。 

         除了诊断眼部病变外,Airdoc 还提供了皮肤、心血管、肺部等其他器官病变的诊断业务。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多器官、多病种诊断方面的优势已经逐渐展现。未来智能医疗有望成为医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甚至有望在部分领域取代人类医生。 
 
irdoc 医疗影像诊断服务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数据标注行业:下游持续扩张带来可观发展前景 未来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我国数据标注行业:下游持续扩张带来可观发展前景 未来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近年来数据标注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涌现了大批量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23年数据标准行业相关企业数达到1123家,呈现出井喷的趋势。未来,在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下,预计数据标注相关企业数量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2024年03月08日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稳增长 政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积极布局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稳增长 政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积极布局

AI服务器能够提供人工智能数据服务,是算力基础设施之一。智能算力规模以AI服务器为基础,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不断上升,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AI服务器销售额为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3%。我国AI服务器销售额持续增长,2022年AI服务器销售额为523.5亿元,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7%。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产业数字化探索更加丰富多样

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产业数字化探索更加丰富多样

2022 年我国数据产量达 8.1ZB,同比增长 22.7%,占全球数据总产量 10.5%,位居世界第二。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存力总规模超 1000EB,数据存储量达 724.5EB,同比增长 21.1%,占全球数据总存储量的 14.4%。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溢出赋能成效显著  逐渐步入创新发展新阶段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溢出赋能成效显著 逐渐步入创新发展新阶段

2023年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的收官之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两年多以来,工信部坚持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

2024年02月24日
我国大数据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金融领域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大数据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金融领域为最大细分市场

在网络基础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3024万个;IPv6活跃用户数达7.67亿;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29万个,其中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6%;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2024年02月22日
我国算力租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大数据驱动下行业前景广阔

我国算力租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大数据驱动下行业前景广阔

在数据中心领域,作为算力的物理承载,国内数据中心持续建设与扩容,推动数据中心总机架数连年增长。2018-2022年总机架数由 266 万架增至650万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预计2025年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将达到802万个,相应的算力规模持续扩大。

2024年02月20日
政策聚焦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行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纪元

政策聚焦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行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纪元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测绘地理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但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政策法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兴的领域和问题,如地理信息共享、隐私保护、安全保障等,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

2023年12月26日
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呈爆炸式增长 并购潮下或将呈现强者愈强趋势

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呈爆炸式增长 并购潮下或将呈现强者愈强趋势

作为海量数据的载体,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大势所趋,未来几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期。截止2022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61.5亿元,在庞大的市场体量面前,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格局显得较为分散。

2023年12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