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骨干网:多厂商共筑是王道

  导读:骨干网:多厂商共筑是王道,今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运营商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态产业链,调动产业链的积极性,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在此背景和需求下,多家设备商共建骨干网既是必要条件,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骨干网:多厂商共筑是王道

  目前,骨干网建设受到运营商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基于骨干网,运营商希望开辟更多的集团客户市场,例如中国移动的“动力100”和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这些企业客户对网络的可用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个人用户,如果要提供更好的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体验,更离不开安全可靠的骨干网的支持。

  多厂商=更安全

  历史经验显示,骨干网故障将带来巨大损失。2013年美国第三大运营商CentryLink网络故障导致约100万个人和企业用户的业务中断,其影响范围波及21个州。事后,CentryLink方面表示该起事件的诱因源于核心路由器的故障。事实上,这起事件只是大规模网络故障的一个例子,在国内类似的由于骨干网设备或核心路由导致的网络故障不止一次出现过,且带来大范围的影响。这些网络故障有力证明了骨干网架构和核心路由的鲁棒性对于运营商的业务提供有多么重要。

  从技术上看,导致骨干网故障可能有诸多原因,比如运维的误操作、网络架构设计的合理性、路由规划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其实却可能成为导火索的原因——单一厂商在全网或局部形成的垄断性部署:例如单一厂商拥有高达6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果采用单家设备商的核心网路由器,一旦发生故障不能立即响应,将使得用户的体验大打折扣,不利于运营商提升用户的黏度”,业界专家对此曾经表示过担忧。

  有观点认为,单个厂商、端对端的网络会产生运营的一致性、更高的服务质量和更好的稳定性。但通过实践和调研发现,多厂商网络方案更简单、更容易管理而且更可靠。

  几年前,曾经有某一路由器提供商推动单一厂商的网络方案,其理由是认为这可以简化运营、保证可靠性和降低网络基础设施的总体拥有成本。然而,实际的调研和采访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从财务、运营或者性能方面都不支持这一观点。

  业界机构进行了相关调查,通过与数百位用户进行交流,在深入采访了9个公共及私营行业和规模为1000至1万名员工机构的基础之上发现:在一个网络中引进多家网络厂商可以降低TCO,对于大多数运营商来说在未来5年里至少可以减少15%~25%的成本。几乎所有的引进第二个厂商的机构都表示,单一厂商组网的模式确实降低了网络复杂性,但是整个网络的成本将增加至少20%,如果是报价较高的设备商,则成本增加会高至30%~50%,甚至更多。

  多家共存成为趋势

  幸运的是,国内运营商在骨干网的建设上已经注意到单一厂商垄断地位所带来的弊端,以及引入多厂商的重要性。在骨干网转型的过程中,主流运营商达成一个共识:核心路由器多厂家共存是大势所趋。“多家共存更易帮助运营商实现骨干网变革的目标——降低单位流量成本,提高业务承载能力和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网络。”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如是说。国内某运营商骨干网一度由单一厂商承建,其后通过引入第二厂家,大大降低了建网成本,提升了运维效率。

  从技术层面看,骨干网避免垄断性部署是完全有可能的,某设备商人士表示:国内某运营商骨干网长期由单一设备生产商垄断,不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多个运营商的骨干网建网经验已表明,目前多厂商设备共同组网已经没有技术风险。在网络受到攻击时,多厂商设备组网安全性优于单厂商设备组网。而且选择不同厂商建网,TCO可节省40%以上。

  对于多厂商设备组网在安全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不妨通过一个例子来加深认识:在路由器的高可靠性领域,早在2002年,就已经有厂商提出了Non Stop routing的概念。当时厂商们分裂为两个阵营,一边是以创新厂商为代表的使用Non Stop routing,另一边是支持GracefulRestart的传统路由巨头。由于传统阵营的强势和垄断地位,业界普遍赞同Graceful Restart,而对Non Stop routing提出了软件复杂度和可扩展性等种种疑问,虽然这些问题在实验室中都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但几乎没有运营商为此提供实际生产环境测试,直到2005年BT对相关技术进行对比测试后才得到改善。在BT的实际测试中,对于所支持的协议,使用Non-Stop Routing的路由器的主备转换时间比使用Graceful Restart的对手快10倍,并且无需协议扩展和邻居路由器支持。即在网络中如果仅采用垄断Graceful Restart,故障造成的恢复时间可能导致全网需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而如果引入Non Stop routing,则至少可以保证在部署这一技术的路由器的范围内避免这样的故障。现在,NSR已经获得了几乎所有一线运营商和厂商的认可。这一例子同时也说明,垄断性部署不仅导致网络潜在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引入。

  实际上,不仅是骨干网,在网络的任何层面都应避免单一厂商的全局或局部垄断。国内某运营商的移动回程承载网集采通过引入多厂家,采购成本相较前期规划锐减50%以上,通过启动多厂商设备互通测试则直接打破“在某些区域由一个厂商单独承建、扩容维护”的行业惯例,为长期形成的恶性集采机制带来一丝希望。

  单一厂商份额过大,很容易导致集采时作为甲方的运营商在扩容时就成为了乙方。对于运营商而言,成为“乙方”的最大弊端在于,扩容时,在供货期、运输费、维护费等其他附加费用方面,将受制于设备商。

  “或许有运营商担心引入多家厂商的设备将增加运维难度。”一位运营商专家对记者说,“其实不然,厂商提供的产品性能越来越优化,而且互通性很好,不会增加任何运维的难度。而且在多家并存的局面下,厂商提供的运维服务会更优异。”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运营商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态产业链,调动产业链的积极性,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在此背景和需求下,多家设备商共建骨干网既是必要条件,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北斗产业带领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实现自主发展 市场应用需求正呈多样化趋势

北斗产业带领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实现自主发展 市场应用需求正呈多样化趋势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空间信息行业迎来了技术融合与创新的新阶段。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提升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8519亿元。

2025年04月08日
我国网站建设行业正处成熟创新期  AI等互联网技术助力下网站数量回升

我国网站建设行业正处成熟创新期 AI等互联网技术助力下网站数量回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化投入的逐年增加,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已发展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信部网站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123,258 亿元,同比增长 13.4%。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算力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高性能计算持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我国算力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高性能计算持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随着疫情结束后市场需求回暖以及国家将加快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5G等新兴技术在行业的深度应用,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旺盛,服务器出货量也随之不断增长。202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器出货量为265.08万台。

2025年02月25日
多模态大模型与各产业融合正加速落地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占据市场重要地位

多模态大模型与各产业融合正加速落地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占据市场重要地位

在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我国大模型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而多模态大模型作为AI模型的发展方向,在各项相关技术愈发成熟下,其应用领域也将愈发广泛,比如说商业定制、游戏和影视等。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模态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为33.33亿元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电子游戏行业:小程序游戏带来新增量 腾讯、网易等巨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我国电子游戏行业:小程序游戏带来新增量 腾讯、网易等巨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2023年,国内电子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首次突破3000亿关口。2024年1-6月,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72.67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长趋势平缓。

2024年12月02日
我国算力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供需匹配度提升空间大 大数据市场价值有待挖掘

我国算力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供需匹配度提升空间大 大数据市场价值有待挖掘

从区域市场来看,受我国数据中心建设投资的影响,我国算力行业区域市场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2024年上半年我国算力行业区域市场规模分布华东地区占比37.63%,华中占比9.18%,华南占比16.81%,华北地区占比18.53%,东北地区占比2.56%,西南地区占比11.67%,西北地区占比3.62%。

2024年11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