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Android用户转用苹果的影响因素

        导读:Android用户转用苹果的影响因素,而对于三星、LG 以及 HTC 等先于苹果推出大屏智能手机的厂商来说,他们这回压力山大,只能在其他方面进行创新以赢回消费者。

       此前市场研究公司 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 发布的报告显示,欧洲新iPhone用户中约有 32.4% 之前使用的 是 Android 设备。那么为何有这么多 Android 用户会纷纷抛弃这个平台而转投 iPhone 呢?iPhone 屏幕变大了这个原因自然 不用说了,那还有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细数 Android 用户“变心”的原因。



       苹果设备的同步性

       苹果的 iCloud 服务让 iPhone 和其他苹果设备之间能够和谐工作,对于这点 Android 阵营用户只能干瞪眼羡慕。在 iPhone 上下载一款应用,这款应用也会出现在你的 iPad 上。还有就是,你在 iPhone 上拍的照片会即刻出现在 OS X 的照片应用之中。显然苹果完善设备之间的同步性就为了增加粘度,把用户“劫持”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之中。

       高端机型售价基本相同

       以前很多 Android 用户都是奔着设备的售价比 iPhone 低这个原因去的。而现在比如 64GB iPhone 售价为 619 欧元,同样容量三星S6的为640欧元,还要贵 20 欧元呢。在这样的情况下,Android 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

       另外还有就是此前刚接触智能手机市场,消费者并没有认识到其价值所在,所以只愿意在中低端 Android 设备上投资,如今他们发现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也愿意进行更大的投资。

       从众心理

       很多人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等都买了 iPhone,自己也不免蠢蠢欲动,最终就买。Kantar 的调查显示,27% 从 Android 转投 iPhone 的消费者就是因为其他 iPhone 用户的推荐。

       我们不排除这其中的虚荣因素,不过如果你和你的朋友都使用一样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好处也是很多的,比如 iPhone 上的通讯服务 FaceTime 和 iMessage 等。如果你和朋友使用的是不一样的智能手机平台,那么你如何能够利用这些工具。



       软件更新更及时

       iOS 8 目前的用户比例已经达到 81%,在相比之下谷歌 Android 5.0 Lollipop 目前的用户比例仅为 9.7%。这都是因为 Android 软件碎片化,它成为很多用户没能及时获得系统软件更新的主要原因。

       相比开放的 Android 平台,苹果封闭的 iOS 系统能保持系统的一致和连贯性,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苹果支持服务更好

       苹果零售店、天才吧、苹果在线支持、AppleCare 保护计划等让你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很快获得解决方案。Android就做不到了,因为各个智能手机厂商的软件版本都不一样,谷歌没法提供一个适合所有用户的支持服务。

       应用优先支持 iOS

       Android 的应用也有数百万,但是 iOS 社区几乎每次都能率先获得开发者支持,而且软件质量更高。对于许多企业来说,iOS 应用更可能获得持续开发以及更新。虽然 Android 平台也能获得支持,但是开发者的天平明显会倾向苹果的平台。

       商业吸引力

       iPhone 封闭的生态系统以及更高级别的安全性能就是其多商业用户的吸引力。云服务让商业用户的同步更快,iPhone 的指纹认证安全度更好。

       支持Apple Watch


       首先 Apple Watch 和 Android Wear 智能手表相比更好,支持它的应用数量目前已经达到 3500 款,所以选择这款设备的人更多。但是这款设备要搭配 iPhone 使用,所以为了 Apple Watch,不少人会选择买 iPhone。

       高质量设计

       在设计方面能有几款 Android 智能手机能与 iPhone 叫板。自 2007 年以来,iPhone 在设计以及做工方面就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而且iPhone也是首款推出金色版本的高端智能手机,这能满足不少用户的需求。

       大屏幕就是好

       iPhone 大屏幕是不少消费者选择这款设备的决定性因素。大屏版本上市前 iPhone 的市场份额而不断缩水,因为小屏幕已经不能吸引消费者了。

       而对于三星、LG 以及 HTC 等先于苹果推出大屏智能手机的厂商来说,他们这回压力山大,只能在其他方面进行创新以赢回消费者。

       自 威锋网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  AI+游戏趋势明朗 应用空间广阔

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 AI+游戏趋势明朗 应用空间广阔

我国游戏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国内游戏市场规模稳中有增。一方面,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游戏版号稳定发放,进口版号发放频率提升。另一方面,多款长青产品运营平稳,数款新游凭借精良制作与玩法创新收获高热度与好口碑,游戏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文化传播、激发科技创新等方面凸显出积极的社会价值。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

2025年07月02日
我国eCall即将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车联网安全需求亦将驱动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

我国eCall即将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车联网安全需求亦将驱动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

伴随我国 eCall 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落地,“车与 X+eCall”将持续为自动驾驶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自动驾驶是实现无人驾驶终极形态的必经阶段,按照技术发展程度可以分为 L0(应急辅助)、L1(部分驾驶辅助)、L2(组合驾驶辅助)、L3(有条件自动驾驶)、L4(高度自动驾驶)、L5(完全自动驾驶)五级。

2025年06月17日
我国小程序游戏市场迅猛发展 年产值翻倍式增长 行业逐渐进入迈入精品化竞争周期

我国小程序游戏市场迅猛发展 年产值翻倍式增长 行业逐渐进入迈入精品化竞争周期

近年来,我国小程序游戏市场迅猛发展,年产值翻倍式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小游戏市场规模398.36亿元,同比增长99.18%,而同年的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可见,小游戏作为拥有碎片化休闲时间增多的用户市场,已成为游戏产业新增量的增长点。

2025年06月12日
北斗产业带领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实现自主发展 市场应用需求正呈多样化趋势

北斗产业带领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实现自主发展 市场应用需求正呈多样化趋势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空间信息行业迎来了技术融合与创新的新阶段。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提升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空间信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8519亿元。

2025年04月08日
我国网站建设行业正处成熟创新期  AI等互联网技术助力下网站数量回升

我国网站建设行业正处成熟创新期 AI等互联网技术助力下网站数量回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化投入的逐年增加,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已发展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信部网站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123,258 亿元,同比增长 13.4%。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算力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高性能计算持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我国算力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高性能计算持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随着疫情结束后市场需求回暖以及国家将加快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5G等新兴技术在行业的深度应用,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旺盛,服务器出货量也随之不断增长。202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器出货量为265.08万台。

2025年02月25日
多模态大模型与各产业融合正加速落地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占据市场重要地位

多模态大模型与各产业融合正加速落地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占据市场重要地位

在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我国大模型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而多模态大模型作为AI模型的发展方向,在各项相关技术愈发成熟下,其应用领域也将愈发广泛,比如说商业定制、游戏和影视等。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模态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为33.33亿元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电子游戏行业:小程序游戏带来新增量 腾讯、网易等巨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我国电子游戏行业:小程序游戏带来新增量 腾讯、网易等巨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2023年,国内电子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首次突破3000亿关口。2024年1-6月,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72.67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长趋势平缓。

2024年12月0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