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电子百强20年呈现八大特征

自198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活动已历经2 0届。20年来,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锐 意改革、开拓进取,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意识和自有品牌知名度 日益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大公司战略和企业国际化经营试点,进一步 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跨国经营加快发展,民族产业实 力不断增强,涌现出海尔、联想、TCL、海信、华为、中兴通讯等一 大批IT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形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



  一、收入取得新突破,大公司初步形成

  1.总体规模不断壮大。1987年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销售规模1 16亿元,第10届突破1000亿元,第12届突破2000亿元,第18届突破50 00亿元,到第20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达到9643亿元,是 20年前的83倍,比第1届翻了6番多,年均增长率达到26.2%,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历届变化。



  2.入围标准持续提高。百强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促进电子信息百强 的入围规模底线不断提高。1987年第1届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入围标准 为4000万元,第10届提高到2.8亿元,第18届突破10亿元,第20届则 升至14.7亿元,比20年前第1届增长了36倍。



  3.龙头企业迈上新台阶。20年前第1届百强企业第1名销售规模仅 有5.76亿元,10年前,长虹成为第1家突破百亿元大关的企业,1年前, 海尔首先迈上千亿元台阶,本届百强之首联想控股在取得IBM个人电 脑业务后营业收入一举达到1082亿元(约合133.5 亿美元),比第1届 百强企业第1名增长187倍。



  4.跨国公司群体初步形成。20年来,百强企业已成为我国本土电 子信息产业推进大公司战略的有效平台和培养跨国公司的成长基地。 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超过5亿元的只有1家,第10届达到5 8家,其中33家企业超过10亿元,5家企业超过50亿元。到第20届,百 强企业营业收入跨入百亿元门槛的企业已达到22家,其中,超过1000 亿元的有2家,超过500亿元的有4家,集中度明显提高。



  二、竞争优胜劣汰,扶优扶强

  (一)退出又重新进入,体现优胜劣汰、扶优扶强

  20年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有进有退,每届更新率在15%左右, 也就是说,每年都有10-20 家企业新入围,这也意味着有同等数量的 企业被淘汰。



  熊猫集团(前身是南京无线电子厂)是一家以军工产品为主 的大型综合性电子企业,由于前期急于做大,盲目多元化,导致经营 形式混乱,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截止到1998年底熊猫集团负债近40 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80%,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1998年亏损4.9 5亿元,没有入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后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 下,在中央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熊猫集团及时进 行了调整,改善了企业的资产结构;通过业务整合组建了六大核心企 业,企业的竞争力得以迅速提高,2000年重返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2001年康佳集团因彩电库存过多,产品降价处理,导致亏 损7亿元而退出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2年康佳确立产品差别化和最 低化成本策略;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研究开发,实行项目化、模 块化、标准化研发机制;强化企业管理,高端产品快速上量,低端产 品控制库存,一年内就扭亏为盈,重进百强企业。



  西湖电子集团(原杭州电视机厂)是最早入围百强的企业之 一(第1届列第9位),一直到第14届均榜上有名。2000年,由于其主要 产品彩电严重滞销,企业进入半停产状态。2001年4月,西湖电子集 团领导班子调整后,确定新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另一 方面加大研发投入;2002年,彩电产销量同比增长140%以上;销售收 入同比增长175%;出口额增长74.98%。2003年度重新入围电子信息百 强企业。



  退出后经过努力调整又重新进入百强的企业还有万利达、威海北 洋电器、烟台东方电子等。



  (二)机制灵活,注重创新,引领行业新潮流

  TCL、联想分别在1991年度和1992年度开始入围电子信息百强企 业。其中联想在1999年和2000年连续成为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1 名,经过几年整合尤其是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2006年又重返榜首。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1996年第10届开始进入电子信息百强排行榜, 此后名次逐年提高,已从10年前的第2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5位,而且 多次成为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利润总额的第1名。



  海尔集团从2001年第15届进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当年位列第2 名,2003-2005 年连续三届蝉联第1名。



  三、注重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增强

  2005年,各级行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支持 力度,信息产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5年投 入500亿元支持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作为创新主体的百强企业,自主 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第20届百强企业 2005年研发经费投入356.3 亿元,比上届增长14.6%,比2000年增长1. 3倍,年平均增长19.2%,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 到3.72%,比2000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2005年,华为、海尔、中兴通讯、联想控股等骨干企业研发经费 投入都在10亿元以上,分别达到47.5亿元、45.7亿元、19.6亿元和15. 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倍左右,其中华为和中兴通讯五 年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海尔、 海信、北大方正、上海广电也在3%以上(如表3)。第20届电子信息百 强企业中,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的企业有23家,超过10% 的4家企业分别为东软集团(22.5%)、华为(10.1%)、九洲电器(10.5%) 和彩虹集团(10.4%)。



  百强企业一直在实践“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求:即“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 构的中心环节”,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行业的典范。



  在知识产权方面,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百强企业以 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结构层次的提升。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技 术领先型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都在40%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10% 左右。2000年百强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只有44家,2005年已达到90家, 其中80%有发明专利。而且在专利结构中,京东方科技集团、华为技 术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比重达到60%以上,中兴通讯在45%以上,联想 也接近1/3。



  为应对当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竞争和专利布局战 略,我国部分领先型企业也加快专利国际化步伐。2005年,华为、中 兴通讯申请的PCT专利分别居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第3和第9位,华为以2 49件PCT专利跃居全球第37位,首次超过老对手思科公司(212件,第4 4位),正努力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先锋。



  四、产品升级换代,带动产业调整

  (一)引导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导产业的更替始终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 结构调整的变化特点和基调,20年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展经历了 三个主要阶段,具体如下:



  1.“命系彩电”和消费类电子唱主角时代(1987-1993年)。这个 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以彩电整机及相关配套件为代表的家电类企业占主 导地位,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而且是单一类型的国 有企业。



  2.计算机、通信等投资类产品拉动发展阶段(1993-2001年)。该 时期彩电企业仍具有雄厚实力,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IT企业发展 迅猛,联想、北大方正、华为等企业崭露头角,在1998年第12届电子 百强企业排序中计算机、通信设备类企业最多,电子百强前10名企业 中有4家是计算机类企业,联想从1999-2000 年连续两年位居百强企 业榜首,2001-2002 年通信类中国普天占据百强第1名。



  3.数字化及多元化时代(2002 年至今)。计算机、通信类、软件 等企业仍占主体,传统消费类电子企业开始转型。彩电、彩管等传统 家电行业面临挑战,集成电路、新型片式元器件等企业保持旺盛发展势头。



  此时,传统的家电、计算机企业也都开始生产手机,以手机为代 表的通信类企业占据百强重要位置。2003年以来,随着全球数字化技 术的发展,传统家电从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家电产品向新型平板、 大屏幕、节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家电、计算机及通信类企业 纷纷开始向数字化消费类电子转型。



  (二)带动区域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形成

  早在1986年,电子行业就提出发展规模经济、进行基地建设的策 略,20年来,以百强企业为重要载体的基地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作为 本土龙头企业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加快发展,其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 促进了中小企业向其周边聚集,企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形成了有一 定规模和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电子百强企业历届地区分布变化轨迹深刻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 业区域布局发展的状态。



  从第20届百强企业总部区域分布来看,珠三角有23家,营业收入 占百强企业总量的30.4%;环渤海地区有25家,营业收入占39.2%;长 三角有28家,营业收入占20.5%;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22家百强企 业全部分布在上述三个区域,其中,珠三角10家,环渤海地区7家, 长三角5家。但这些企业的产值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TCL先后 在内蒙、河南和四川建立生产基地,海尔扩大了在贵州、湖北等地的 布局。随着区域合作程度不断提升,百强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区域梯度 转移的重要力量,由此改善产业组织形态,优化了资源配置的效果,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特色基地、园区建设和区域协调 发展。



<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存储行业:产品优势逐步凸显 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我国光存储行业:产品优势逐步凸显 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根据《中国存力白皮书(2023年)》的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的存储总规模继续增长,增速达到25%,总规模已经达到1000EB。2023年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也对存力规划给出目标,至2025年存储总量需超过1800EB, 其中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超过30%,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

2024年05月14日
我国数据标注行业:下游持续扩张带来可观发展前景 未来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我国数据标注行业:下游持续扩张带来可观发展前景 未来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近年来数据标注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涌现了大批量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23年数据标准行业相关企业数达到1123家,呈现出井喷的趋势。未来,在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下,预计数据标注相关企业数量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2024年03月08日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稳增长 政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积极布局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稳增长 政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积极布局

AI服务器能够提供人工智能数据服务,是算力基础设施之一。智能算力规模以AI服务器为基础,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不断上升,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AI服务器销售额为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3%。我国AI服务器销售额持续增长,2022年AI服务器销售额为523.5亿元,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7%。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产业数字化探索更加丰富多样

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产业数字化探索更加丰富多样

2022 年我国数据产量达 8.1ZB,同比增长 22.7%,占全球数据总产量 10.5%,位居世界第二。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存力总规模超 1000EB,数据存储量达 724.5EB,同比增长 21.1%,占全球数据总存储量的 14.4%。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溢出赋能成效显著  逐渐步入创新发展新阶段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溢出赋能成效显著 逐渐步入创新发展新阶段

2023年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的收官之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两年多以来,工信部坚持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

2024年02月24日
我国大数据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金融领域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大数据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金融领域为最大细分市场

在网络基础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3024万个;IPv6活跃用户数达7.67亿;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29万个,其中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6%;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2024年02月22日
我国算力租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大数据驱动下行业前景广阔

我国算力租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大数据驱动下行业前景广阔

在数据中心领域,作为算力的物理承载,国内数据中心持续建设与扩容,推动数据中心总机架数连年增长。2018-2022年总机架数由 266 万架增至650万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预计2025年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将达到802万个,相应的算力规模持续扩大。

2024年02月20日
政策聚焦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行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纪元

政策聚焦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行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纪元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测绘地理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但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政策法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兴的领域和问题,如地理信息共享、隐私保护、安全保障等,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

2023年12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