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PTV产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如何将发展IPTV与电信转型的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针对这些问题,本报特推出“IPTV特别关注”系列报道,以期为中国电信运营商的IPTV发展之路提供借鉴和参考.
IPTV,是今后宽带业务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电信业务与广播电视业务的全新产物,IPTV如何才能走向成熟商用?对于宽带网络和技术,IPTV这一重要宽带应用相应地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当前各种宽带接入技术正在逐鹿宽带市场,考虑当前乃至未来宽带业务对于网络、带宽的需求,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将展现出怎样的演进和发展路径?运营商又该如何选择宽带接入方式?就当前业界关注的数个热点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郑奇宝。
IPTV承载宽带未来 合作成就商用服务
在众多的宽带应用中,IPTV被公认是下一步主流宽带应用之一。您对于IPTV业务有着怎样的思考?IPTV业务的成长面临着哪些挑战?
IPTV是今后宽带业务发展的希望所在。从音频业务到视频业务再到多媒体业务,乃至全息业务,人们的通信理想逐步在实现。从电信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以IPTV业务为代表的视频业务,是电信业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同时,宽带的发展已经为IPTV业务的成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IPTV业务将是今后电信业一项最重要的业务。
然而,从近期来看,IPTV业务的发展并不乐观,还有三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三网融合。目前,国外已经在三网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中国,三网融合的关键在于管制的融合,而这恰恰是中国最难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广电业和电信业按照现有体制分别被管制,被定位为视频广播类业务的IPTV更是受到严格的管制。因此,尽管IPTV是宽带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管制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似乎需要很长时间的过渡。
第二,即使解决了管制问题,IPTV的市场和商业模式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走向成熟。以VOD这一IPTV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例,其目前在全球的成功案例还很少。中国香港地区的PCCW在发展VOD业务的早期,一方面业务开展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用户并不乐意为该项服务买单。市场和商业模式的不成熟,令PCCW缺少相应的收益来支持高成本的运营,初期的VOD被证明是失败的。不过,PCCW在改用广播业务提供VOD服务之后,凭借着丰富而精彩的广播节目吸引了大量的客户,情况开始好转。在中国,除了市场和商业模式有待成熟之外,由于受到内容管制等诸多限制,电信运营商发展IPTV业务的道路将更为艰难。
第三,IPTV技术和标准的成熟也需要时间。IPTV技术和标准满足成熟商用的需求要经历一个过程。对于MPEG2、MPEG4、H.264、VC-1标准的选择结果,必将对IPTV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网络层面,由于IPTV是一种承载于IP网络之上的高实时、大带宽视频业务,因而对现有网络提出了很大挑战。
中国电信在IPTV领域都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经验?
为了满足IPTV业务对于网络提出的需求,中国电信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着包括内容分发网络在内的网络优化以及业务平台的研究等。
在IPTV试验方面,中国电信非常谨慎,并且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已经在7省20个试验点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试验;在比较发达的城市,适量开放了一些业务,但规模不大,属于初步的尝试。
从目前来看,合作是解决中国三网融合问题、发展IPTV业务的一条比较现实的途径。中国电信IPTV的商用性试验与上海文广集团合作进行,通过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共同探索IPTV的合作发展之路。
继IPTV业务之后,未来的宽带业务和应用将走向何方?
IP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在中国,数千万的宽带用户在共同创造着业务应用的新模式。每个人,既可以是业务的使用者,也可能成为业务的提供者,比如可通过类似P2P的方式实现。今后,互动性将成为宽带业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宽带业务将是诸多用户和多家运营商共同参与内容建设的新型业务,而不是某一家网络提供商或者内容提供商一统天下。记者:考虑到IPTV商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即将到来的无线宽带接入时代,目前在城域网以及接入网的网络层次和架构方面,会采取哪些优化和调整的措施?郑奇宝:首先,接入带宽的不断增大,令网络架构呈现出POP点下移、光纤不断延伸的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FTTH就将担当重任,光纤化将是下一步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次,从接入层到汇聚层,电信级的以太网将越来越显示出其优点,越来越成为主流。
再次,核心网络将不断反映出业务对于网络的差异化需求,服务对于业务的差异化需求,针对不同业务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用户识别和业务保障功能。
最后,基于长远考虑,宽带接入的无线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WiMAX、Wi-Fi等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由于具有成本较低、部署和使用较方便、投资模式较好等特点,今后将在接入领域得到广泛使用。3G有着自身的优点,但在固定场合或者室内用于开展宽带的应用,不仅在频率方面有着很大的“瓶颈”,而且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宽带的无线接入技术,将与3G互为补充,提供宽带业务。
业务驱动和发展路径 决定ADSL为当前主流
目前,在宽带接入市场,ADSL正在有序地向ADSL2/2+演进,VDSL虽然没有规模商用,但其市场定位和应用前景也日益明朗;另外,FTTH正在迫近拐点,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基于此,您认为各种技术之间是否面临定位的重叠?宽带接入技术的总体演进顺序和时间窗口应该是怎样的?
在宽带接入技术的演进道路上,两个因素发挥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一,业务驱动。业务需求决定技术选择,什么样的业务,决定什么样的技术。其二,发展路径。某项技术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也不同。也许在某一阶段,各种技术的市场表现并无太大差别;但在另一阶段,某项技术自身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规模效应,带来产品、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成为市场的最佳选择。
从业务驱动和发展路径两大决定因素来看,ADSL、ADSL2、ADSL2+/2++的发展和演进,是近期宽带接入市场的主流选择;其他宽带接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会有一定的发展,理由如下:
首先,当前市场对于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还不大。从目前来看,数M带宽即可满足业务需求,ADSL系列足以胜任。但是,当业务发展到需要20M或者以上的接入带宽时,ADSL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FTTH的优势就会展现。
其次,在比较ADSL和VDSL时,除了考虑业务驱动的因素之外,还要研究宽带接入的发展路径。目前,大多数业务是非对称的,下行流量比较大。VDSL的特点是上下行都有比较大的带宽,当上行产生大带宽的业务需求时,VDSL就比较有市场。但当前的市场还是主要以非对称业务为主,因此ADSL是主流技术。
最后,ADSL自身的发展也比较快,这帮助其赢得了市场。一方面,从ADSL到ADSL2、ADSL2+乃至ADSL2++,ADSL系列能够在距离、传输速率等方面与VDSL越来越接近。此外,目前的电信运营商还采用一种比较经济的方法——将ADSL的局端DSLAM下移,从而提供10M到20M左右的带宽;另一方面,ADSL的成本非常低,拥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部署也非常方便。例如,ADSLModem的成本最低已经达到一百多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ADSL、ADSL2、ADSL2+/2++整个系列基本上能够满足近期的市场发展需求。当IPTV业务和视频业务实现大的突破,市场对于带宽的需求比较旺盛时,比如20M以上、几十M乃至上百M,FTTH就可能发展得比较快。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何种宽带接入技术,还需要结合各地运营商的实际。如果某地运营商的铜线部署比较落后,一步到位直接采用FTTH也是一种合适的思路。但从总体上来看,当前ADSL系列的发展仍是宽带接入市场的主流。
EPON广泛应用GPON前景看好
就宽带接入方式而言,业界有一种声音是强调EPON是现行的成熟解决方案;但同时也有声音认为,GPON才是未来的主流。您认为这两种技术在商用方面的市场前景如何?
GPON和EPON的最大区别在于,GPON底层封装采用了通用的帧结构,因此能够满足各种业务的承载需求;另外,GPON在规范上,特别是在管理功能上比较完善,有利于多厂商设备之间的互通。EPON则起步比较早,由于其具有简单、开放、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目前应用比较广泛,有比较多的厂商提供支持。
选择何种技术,与技术的市场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在大量应用的前提下,EPON通过不断改进和发展,也可以不断地走向成熟。对于GPON而言,由于FTTH在世界各国还处于试验阶段,如果GPON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能够推出成熟的芯片,各个厂商也都能够进行较大的投入,在技术上领先的GPON就可能获得市场优势。从目前来看,GPON的成本略高于EPON,但只要实现规模效应,GPON和EPON的成本就不会有大的差异。
从总体来看,GPON尽管在时间上落后于EPON,但市场可能会给予GPON长时间的机会窗口让其成长,估计GPON的发展要优于EPON。
中国电信在宽带接入方式的选择上会采取何种策略?
目前,中国电信在发展FTTH方面比较谨慎,对于EPON和GPON均给予了关注。截至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对EPON进行了比较长期的测试,参与厂商达到了10家,搞清楚了EPON的基本情况;由于GPON的芯片尚未成熟,因此我们会等GPON的芯片推出后,认真评估GPON产品的性能和情况。尽管中国电信对GPON很感兴趣,但并不急于推出,因为市场给予了GPON充裕的时间成长。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电信会在E?PON和GPON的两个测试都完成后,基于测试结果选择一种技术。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