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石化行业产能现状及未来供需分析(图)

         分析我国炼油产能过剩就不能回避地炼的问题。从产能规模看,国有和地炼分别为4.4亿吨和2.7亿吨,地炼产能占比超过1/3。并且随着16年国家放开地炼原油进口权和上半年地板价保护带来的暴利,地炼开工率大幅提升,产量也已经接近30%,日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以下几点原因,我们判断地炼产能很难全部释放,相应17年我国真实开工率接近80%,过剩情况远好于预期。未来随着需求增长和出口市场扩大,19年开工率仍将维持在80%以上的较高水平。

         1、进口资质倒逼地炼产能退出

         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了地炼原油进口权,但申请审批的前提是企业要先行关停所有200万吨以下小炼油。在17家企业总计获批6813万吨配额,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淘汰的落后产能也超过2000万吨。另外大量合规企业的获批,也使得还在进口高价劣质油的小炼厂成本劣势越发明显,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也在倒逼其退出。目前我国200万吨以下的小产能高达1.4亿吨,占比19%,远高于美国的3%。这些产能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环保处理能力都远逊色于大炼厂,能够生存主要就是靠低环保标准和偷逃部分消费税。对进口原油的合规产能来说,已经很难逃税,国家今年新出台的调油用混芳征收消费税新规,也堵死了还在进口燃料油小厂逃税的法律漏洞。华北地区环保标准又在不断提升,未来小炼厂将很难生存,大概率会逐年退出。

图:地炼和两桶油开工率变化


图:中国炼油产能规模分布情况(亿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图:美国炼油产能规模分布情况(亿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油品升级加速了地炼退出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石化产业市场竞争格局研究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报告

         现阶段国内成品油虽然总量过剩,但高标号油品却结构性供给不足。我国地炼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能超过500万吨的只有4家企业,相应工艺上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占比过高,高标号油品对应的加氢能力有明显不足。今年全面普及国5用油后,山东具备国5汽油生产能力的企业只有11家,占比尚不足30%,能生产国5柴油更是只有6家,占比仅为15%。而环保部规划2年内还要全面升级至国6,甚至9月就要求北方污染严重的两省26市提前升级为国6汽油,预计明年大多数城市就有可能进入国6时代。届时不达标产能要新增连续重整、加氢催化等诸多装置才能达标,这也意味着巨额的资本开支。以中石化九江石化为例,800万吨油品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由常减压、硫磺回收、渣油加氢、加氢裂化及PSA、煤制氢、空分等8套主体装置和公用系统工程组成,总投资高达70亿元。如此高投入对于规模小、资金实力弱、负债率高的地炼企业而言无疑非常困难,在未来油品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中被淘汰出局的概率越来越大。

图:原油一次加工、综合加工能力(万吨/年)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图:我国成品油升级历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图:2015年我国原油加工装置结构(万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地炼上下游短板明显

         除了炼厂能力偏弱以外,地炼产能在上游基础设施和下游加油站配套方面也有严重不足。以我国地炼大省山东为例,其最主要的原油进口码头青岛港16年使用负荷已经达到86%,年初地炼的扎堆进口更是造成长达2个月的油轮压港,港口条件严重限制了产能释放。另外山东成品油需求为0.6亿吨,周边汽运可以覆盖的河南市场缺口为1000万吨,总计市场规模只有0.7亿吨左右,远小于省内上亿吨的产能规模。而且山东境内加油站也主要掌握在两桶油手中,两者总计拥有3600余座,地炼则仅有400余座,销售网络也无法匹配其产能规模,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两桶油的销售渠道。但今年两桶油开工率已经降至近5年的低位,甚至局部地区还爆发了同地炼的价格战,寄希望于其进一步加大对地炼的外采量并不现实。

图:我国主要原油进口港的装载量统计(百万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我国炼油有望维持高景气

         地炼剩余的销售渠道就只有出口,但由于运费偏高且不熟悉海外市场,16年国家给予的167万吨出口配额,地炼实际使用率不足60%。而且地炼出口本质上是两头在外,污染却留在国内,并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所以今年我国没有再给予地炼任何出口配额。未来除非地炼能够充分整改,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环保标准,否则出口配额也难有大的增长。因此综合而言,山东地炼的有效产能预计很难超过0.8亿吨,相应我国今年真实开工率已经接近80%,并不是很低。未来几年如果我们假设国内需求增速为3%,出口每年增长1000万吨,地炼每年退出500万吨,对应19年开工率仍在80%以上的较高水平,景气相比目前并不会有明显下滑。

图:未来3年我国炼油行业供需平衡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SL)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从供应情况来看,随着玻纤下游各行业市场容量提升,叠加玻纤应用范围不断扩展,2012-2022年全球玻纤产量从530万吨增加至1041万吨,CAGR为7.0%;其中,中国玻纤产量从288 万吨增加至687万吨,CAGR为9.1%,2022年我国玻纤产量占全球比重高达66%,出口成为我国玻纤产业的重要需求环节。

2025年02月20日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近年来,中国盐化工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状态。2023年我国盐化工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50.68亿元,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上年度有所回落,但整体波动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盐化工产业不断提高发展速度,积极适应国家经济改革的大环境。

2025年01月17日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的市场规模波动较大,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5.83亿元,2021年达到今年最高为35.39亿元,之后回落,2023年为23.27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10.74亿元。

2024年12月06日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2023年我国碳酸锰行业在下游需求増长以及锰矿供给减少等因素影响下,市场规模增长至66.23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3.82亿元。

2024年11月23日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双碳”目标的推进,再生塑料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持续受到高度重视,2023年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市场规模为834.84亿元,虽然市场规模整体下降,较2021年下滑54.9亿元,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2024年11月20日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2024 年上半年国内尿素装置持续稳定运行,国内尿素产量呈增长状态。2024 年1-6月,国内尿素产量 3343万吨,同比增长7.9%。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已成全球分离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局面

我国已成全球分离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局面

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高质量、高性能气体分离膜的需求持续增长。2019-2023年,中国分离膜行业市场规模从426亿元增长至560.31,增长率显著超过全球市场平均水平。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海水淡化项目的不断增加、淡水需求的增加、饮用水短缺问题的加剧,以及工业领域对高效、环保气体分离技术的迫切需

2024年11月13日
我国催化剂行业:产需规模持续增长 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本土企业仍需发力

我国催化剂行业:产需规模持续增长 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本土企业仍需发力

近年来,随着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催化剂的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催化剂产量达到229.6万吨,2024年上半年为115.5万吨,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市场对催化剂需求的不断增加。

2024年11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