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染料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图)

        一、染料的分类 

        染料是指能使纤维或其他物质牢固着色的化合物,按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天然染料一般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质,植物染料如茜素、靛蓝等;动物染料包括胭脂虫等。天然染料主要用于天然纤维(毛、麻、丝、棉)和部分人造纤维(牛奶纤维、大豆纤维、竹纤维、莫代尔等)纺织品上,还可以用在工艺品、皮具、竹木制品、化妆品上。合成染料主要从煤焦油分馏或石化初级产品加工后经化学加工而成。 

        纺织用合成染料按应用性能分为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阳离子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等几大类。


表:纺织用合成染料分类

        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对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染料在光学和电学等方面的特性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步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技术等现代高科技领域中渗透。 

        二、国内生产的主要染料分类情况 

        我国生产的主要染料包括分散染料、活性染料、硫化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还原染料等。我国染料构成中,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在几类染料中产量和出口最大,上述两类产量约占染料总产量的 75%。 


图:我国染料构成比例
 
        三、世界染料工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世界染料工业始于 19 世纪,伴随着西欧有机化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而出现。上世纪 50 年代,世界染料工业进入发展壮大时期,配合合成纤维的发展,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在染料工业中逐步占有显著地位。到 80 年代初期,世界染料总产量达到 80 万吨。染料生产主要集中在德、英、瑞士、美、日本等国。 

        近二十多年世界染料工业由于环境制约、纺织行业转移、布局调整、技术更新、用途拓宽等因素,亚洲国家初期通过给国外公司 OEM 贴牌生产,逐步提高染料生产水平和配套能力, 终使得染料工业的生产和供应结构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发生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和范围 广的一次变化,染料的生产和供应中心从欧美国家向亚洲转移,有力地促进了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染料工业的发展。 近二十年来世界染料工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跨国公司不断重组,欧美三大公司控制世界染料市场的格局终被打破 

        近二十多年来,世界染料工业随着纺织纤维产量和品种的增加而快速发展。在世界染料市场上,现在的欧美三大公司即德司达、亨斯曼、昂高,由于差异化品种多、品质高、能满足中高端纺织品需求及提供染整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等多种因素,仍然占领了全球市场较大的市场份额。2001 年,上述三大欧美公司(或其整合前的前身)在全球染料市场上占据了近 50%的份额。 

        然而这一格局在近二十年逐步被打破,主要原因一方面是,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环保治理要求的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等,这些欧美染料公司不断收缩在本国的生产线,同时下游纺织和印染市场也大规模转移到亚洲,染料的生产制造基地相应地大规模向亚洲转移和发展。2000 年以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世界染料市场中的产量逐年增加,中国的染料工业抓住机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 2004 年起,中国的染料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染料产量的 60%。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国际大公司经过多轮兼并重组,生产和采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促进了染料生产全球化。他们在亚洲国家建立了染料合资或独资企业生产核心或满足中高端需求附加值较高的差异化产品,而亚洲国家较常规的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整体处于产能过剩,因此对于所需常规的产品大量采用了 OEM 方式,加大在中国和印度的外包加工,特别是大量采购染料原粉和滤饼后再进行进一步染料标准化后处理后,以多年来得到市场认可具有优势的自有品牌进行销售。 

        2、绿色、环保和差异化、满足中高端需求的产品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绿色生态深入人心和环保要求的日愈严格,“绿色纺织品”已经成为纺织品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制订了严格的标准,国际市场对纺织品和纺织化学品的“绿色壁垒”也越来越严厉。这其中 早开始的是欧盟委员会于2006年1月实施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咨询文件》即REACH 法规。该法规涵盖产品范围之广、涉及产品之多、检验成本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绿色壁垒”一方面设置了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新型环保染料、技术的研发进程。可以预见,未来绿色环保型染料产品会成为染料行业的主要产品。随后,ZDHC 发布了限制物质清单,促使服装品牌商在选择染料产品时更加注重环保品质,避免有毒化学物质超标。 

        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上新的及改性纤维的开发以及各种纤维通过混纺、交织等以提高服装性能的应用的推广,同时印染设备升级换代和配套新工艺及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早期开发的染料已越来越表现出某些性能上(诸如染色牢度、匀染性、提升性、同色性、鲜艳度等)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近十年市场上涌现出了一批能够满足新的需求的差异化染料产品。这其中一部分是新结构的染料,另有一大部分是对原有品种染料的改进,这类改进包括染料分子官能团优化、配方优化和功能开发等,主要体现为改变染料分子官能团提高染色性能和染色效果、通过复拼增效优化新的配比从而提高染色应用效果,或满足新的环保工艺的要求。这些也将是染料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近些年国内印染市场使用的具有差异化、满足中高端纺织品需求的产品的开发主要还是依赖传统国际大公司。然而随着这些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相对竞争力逐步减小,差异化、满足中高端纺织品需求染料的市场空白逐步增大;同时,国内印染行业因产业不断升级和纺织品服用性能的持续发展而对新染料的需求不断提升,差异化、满足中高端纺织品需求的染料必将是染料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四、国内染料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的纺织染料制造业是伴随着下游纺织印染工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纺织工业格局的调整推动了我国染料工业的迅猛发展,至 2004 年,中国的染料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 60%。根据染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0~2016 十六年间,中国染料产量由 25.7 万吨提升至 92.8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8.36%。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2023年中国染料行业调查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根据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染料行业工业总产值2,504.6 亿元,年均增长 8%,产品销售总收入 2,370.6 亿元,年均增长 6%,利税总额 332.3 亿元,年均增长 22.2%,染料总产量 433.7 万吨,年均增长 4.5%。2016 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染料行业稳中有进,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598.5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531.8 亿元、利税总额 91.5 亿元、产量达 92.8 万吨。


表:2011 年至 2016 年我国染料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十二五”初期,染料行业开启了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十二五”期间,国内染料行业无论是对染料品种的把握,还是对生产技术的把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染料品种 全、产量最大的国家,少数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话语权。不仅如此,在一些细分领域上,少数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某些细分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国内染料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下: 

        1、规模化发展迅速,产量提升 

        “十二五”期间,染料企业加快扩产和重组步伐,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 2015 年,年产值超过 5 亿元的企业数量由 2011 年的 14 家增加到 21 家,销售收入超过 3 亿元的企业已将近 30 家,其中位列前三甲的浙江龙盛、闰土股份以及吉华集团的产量合计已经接近行业总产量的 50%。

        2、行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 

        行业整体效益提升一方面得益于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加大了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的开发,中高档新型活性染料的创制、染料废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新技术开发等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在染料行业蔚然成风,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以及生产连续化、自动化的技术,普遍受到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染料企业围绕节能减排不断改进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大力推广染料清洁生产制备技术,减少了废水、COD 等污染物的产生。企业经营者逐步树立起全方位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理念,加大环保综合治理的投入,自觉主动回收和利用废弃物,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 

        3、积极进行海外并购

          “十二五”期间,中国染料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步。2012 年 12 月,浙江龙盛顺利完成债转股,合计持有德司达 62.43%的股权,全面完成了对德司达的收购。浙江龙盛对全球最大的染料公司德国德司达公司的收购标志着中国染料企业登上全球舞台。 

        4、产品创新能力偏弱,差异化、满足中高端纺织品需求产品成长空间大 

        尽管我国染料供应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竞争力主要集中在较常规产品上。在差异化、满足中高端纺织品需求的品种的研发和生产、以及提供染整应用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方面,与欧美传统大公司仍有不小差距。国内印染企业长期发展来看,将面临客户更高的品质要求,更快的交货期,更能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印染加工要求,同时下游面临节能环保要求的压力也在变大。因此除了设备升级,管理提升外,印染企业对性价比更高的差异化、中高端染料,以及配套的应用工艺,都将有越来越大的需求。中国染料企业在向高端化、环保型、服务型、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在抢占欧美公司的市场份额方面仍有较大成长空间和机会。 

        5、 应用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较弱,下游产业链合作机会大 

        目前传统国际公司如亨斯曼、昂高、德司达等,不仅正对下游客户提供产品,应用技术服务和问题解决方案,在纺织产业链的 终端上也进行大量投入,他们多年来与国际著名服装品牌商和面料商展开合作,并为其提供包括流行色制度、颜色标准管理服务,这种通过与下游终端客户建立合作关系,间接引导和影响印染企业对其产品的使用,增加印染及面料客户黏性,促进染料的销售的模式,也是中国染料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3-丁烯-1-醇产销率不断走低 行业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国产

我国3-丁烯-1-醇产销率不断走低 行业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国产

我国3-丁烯-1-醇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稳定波动态势,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0.74亿元,2024年达到10.78亿元,主要受制于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价格战与营销策略(如优惠促销)导致市场短期需求波动。

2025年07月22日
气力输送系统行业:欧美地区市场规模领先 海外巨头在高端市场具有绝对掌控

气力输送系统行业:欧美地区市场规模领先 海外巨头在高端市场具有绝对掌控

气力输送技术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并在技术及设备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在国外发达国家,气力输送系统行业已成为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上半年全球气力输送系统市场规模亚洲地区占比29.91%,北美地区占比32.00%,欧洲地区占比33.41%。

2025年07月21日
我国ePTFE膜行业存在较高资金、技术及客户壁垒 未来市场增长动能仍保持良好状态

我国ePTFE膜行业存在较高资金、技术及客户壁垒 未来市场增长动能仍保持良好状态

我国是全球ePTFE膜行业最主要的市场,2024年国内ePTFE膜市场规模约为14.25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随着新领域的不断挖掘,以及国产替代下国内企业供给端持续扩大,未来行业增长动能依旧保持良好的状态。

2025年07月17日
咪鲜胺行业:欧美、日本、南非等国已大面积推广 国内现有企业利润空间较高

咪鲜胺行业:欧美、日本、南非等国已大面积推广 国内现有企业利润空间较高

咪鲜胺可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随配随用,也可用于种子、苗木处理以及水果保鲜等。欧洲、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南非、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大面积推广。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呈现出高性能、多样化等特点

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呈现出高性能、多样化等特点

碳化硅窑具以其优异的耐高温、耐磨损、导电性能优良等特性,在玻璃、陶瓷、冶金、化工等高温窑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碳化硅窑具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销量规模达到了20.84万吨。

2025年07月07日
我国覆膜铁市场需求持续高涨 应用不断拓展 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覆膜铁市场需求持续高涨 应用不断拓展 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覆膜铁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包装、化学包装、消费品包装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应用不断拓展,我国覆膜铁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0至2024年,我国覆膜铁市场规模从11.41亿元增长至15.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58%。

2025年06月25日
我国甲醇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产能显著增加 制烯烃需求仍是最大单一需求板块

我国甲醇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产能显著增加 制烯烃需求仍是最大单一需求板块

在产能方面,近年来,中国甲醇新增产能不断投放,甲醇产能总体呈增长趋势。2023 年国内甲醇产能达到10619万吨,新增产能为672万吨。2024 年甲醇新增投放产能为 636万吨,整体产能将达 11255万吨。现阶段中国甲醇行业产能增速维持放缓态势,在严格落实 “双碳” 政策指引下,国内煤化工新增产能释放比较困难。

2025年06月24日
我国电子大宗气体行业: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市场呈现“1内资+3外资”格局

我国电子大宗气体行业: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市场呈现“1内资+3外资”格局

近年来全球晶圆厂的加速扩建和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积极募资扩产,都为电子大宗气体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我国电子大宗气体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2016-2024年,我国电子大宗气体市场规模由53亿元增长至118亿元,2016年至2025年CAGR为10.52%。

2025年06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